中控信息助力地铁后建设时代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B站影视 2024-12-27 17:11 1

摘要:现阶段地铁车站运营管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运营、设备维护人力成本高,占地铁运营成本的60%。因此,构建无人值守智慧车站,实现少人化、无人化运营,逐步减少车站运营管理人员数量是车站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需探索无人化运营车站管控方式与发展。

背景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建设时代逐步进入后建设时代,如何借助智慧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地铁车站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地铁车站运营管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运营、设备维护人力成本高,占地铁运营成本的60%。因此,构建无人值守智慧车站,实现少人化、无人化运营,逐步减少车站运营管理人员数量是车站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需探索无人化运营车站管控方式与发展。

理念

依据人工智能等级划分,明确智慧车站智能程度衡量标准,引入摩尔定律,提出每一等级的实现目标。智慧车站等级划分如下:

1)L1级-人工运营车站(辅助自动化):以人为主,基于传统的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人工辅助自动化。

2)L2级-半自动运营车站(半自动化):以人为主,系统辅助,部分场景半自动,如自动开关站、三维漫游巡检等场景,需人工与系统协同进行。

3)L3级-无人化运营车站(条件自动化):以场景进行区分,正常场景下全自动、智能化,非正常与应急场景下人工介入。运营管理工作流程优化;人员岗位职责调整;建立综合智能巡视巡检、岗位协同和乘客自助服务体系。

4)L4级-集中值守车站(高度自动化):实现以人为主向以系统为主的转变,人为辅助,对多个站进行集中值守管理。在该层级涉及非正常场景处置及应急联动无人化研究。

5)L5级-无人值守车站(完全自动化):实现系统完全主导,无需人为参与的无人值守,是地铁无人化智慧车站管控的最高级阶段。

当前阶段重点研究无人化运营车站(L3)规划与发展,通过对当前车站24小时工作场景的全面分析,提出各工作场景的改进建议与方向,推动地铁岗位职责重构,探索新的运营模式。


方案介绍

中控信息面向车站运营管控、乘客服务等24小时工作场景,利用垂域大模型、视频分析、穿戴智能设备、低空无人机、物联网、自动化等系列先进技术,构建L3级别的无人值守智慧车站,实现施工管理无人化、站台值守智能化、巡检智能化等管理自动化、乘客服务智能化服务,达到运营服务效率提升1倍、人员需求减少50%的效果。

通过对地铁日常运营工作全景分析,明确九大关键工作场景并进行改进,优化地铁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九大关键工作场景包括:一键开关站、一键清客、智能巡检、无人票亭、无感安检、站台无人值守、站内融合通讯、施工自助请销点、全数字台账。

一键开关站:全自动/一键自动方式,开启/关闭车站电扶梯、防盗卷帘门、AFC设备、照明、环控设备等设备设施,无需人工执行相关步骤操作。

一键清客:车站当天运营结束后,车站工作人员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红外探测等方式检测车站滞留人员,引导乘客尽快离站。

智能巡检:结合图片识别与视频的算法识别技术,使车站用户能够在车控室直接对指定线路、指定区域进行远程巡检,大幅简化站务人员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巡检方式分为三种:全自动智能巡检、远程巡检、协同巡检。

无人票亭:提供乘客票务处理、乘车问询、智能问询、乘客上报等一站式自助服务,实现乘客服务智能化。

无感安检:通过无感安检快速通道,实现日常旅客分流,简化授信乘客安检流程,提升乘客安检体验,可减少正常安检人数80%。

站台无人值守:自动化手段替代人工判断站台夹人夹物检测,正常运营场景下可实现列车进出站全流程自动检测放行,检测到障碍物时应立即报警并阻止车辆发车,辅以远程视频确认现场情况,实现站台夹人夹物检测自动化、站台值守无人化。

站内融合通讯:站内融合通讯实现乘客与控制中心、各区域工作人员之间的实时互动沟通,包括但不限于紧急求助、事故报告、调度指挥以及日常管理等功能,有效提升地铁运营的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

施工自助请销点:通过5G、物联网、移动应用、视频分析等技术,根据施工管理流程自动控制垂梯、端门边端控制箱、摄像头、广播,实现施工管理无人值守。

全数字台账:将车站传统纸质版各类台账转化为全数字化形式,便于车站运营人员实时筛选查询、任务交接、统计分析等,充分发挥数字化价值。

未来展望

未来,中控信息将进一步提高系统智能等级,向L4级别无人化运营车站集中运营车站迈进,实现少量人员管理多个车站,相比L3级别效率再提高一倍、人员需求再减少50%,并不断向无人化智能运营管控发展。在地铁运营时代,中控信息将不断夯实技术实力与科技创新水平,挖掘业务场景,提升地铁运营能力,助力地铁运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控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