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男子突发心脏骤停,心内专家:夏季不要再做这些有损心脏的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17:08 3

摘要:43岁的郭大哥是个地地道道的网约车司机,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他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接送形形色色的乘客,日子虽平凡却也充实。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健康的男人,会在一次普通的家庭出游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43岁的郭大哥是个地地道道的网约车司机,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他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接送形形色色的乘客,日子虽平凡却也充实。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健康的男人,会在一次普通的家庭出游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郭大哥难得休息一天,带着妻子和女儿,跟亲戚们一起去郊外摘桃子。阳光洒在桃林里,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女儿小雅一边摘桃子一边咯咯笑,郭大哥忙着搬运装满桃子的筐,额头上满是汗水。亲戚们围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气氛轻松又欢乐。

可就在回程的路上,意外悄无声息地降临。

车子开到半路,郭大哥突然皱起眉头,捂着胸口,额头上冷汗直冒。“怎么了,哥?”堂弟小李关切地问。郭大哥摆摆手,喘着粗气说:“没事,可能是摘桃子累着了,胸口有点闷,歇会儿就好了。”亲戚们见他脸色稍缓,也没多想。可没过半小时,郭大哥的症状卷土重来,这次更严重。他疼得直捶胸口,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车子猛地停在路边,他踉跄下车,蹲在地上,疼得直不起身。

“哥,你别吓我!快,拨120!”小李慌了,赶紧掏出手机。就在此时,郭大哥突然一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周围的亲戚吓得尖叫起来。

120急救车风驰电掣赶到现场,医护人员发现郭大哥还有微弱的呼吸和心跳,立刻给他戴上面罩吸氧,火速送往附近医院。可就在半路上,郭大哥的状况急转直下——心脏骤停!急救人员迅速展开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车厢里只有急促的指令声和仪器滴滴作响的声音。

“快,准备除颤仪!”急救医生沉着指挥。第一次电击,郭大哥的身体猛地一震,可心跳仍未恢复。第二次、第三次……医护人员额头上满是汗水,却没有一丝犹豫。终于,到了医院,急诊科医生与120无缝衔接,将郭大哥推进抢救室。

急诊科主任李医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迅速检查郭大哥的状况,眉头紧锁。“情况不妙,患者心跳呼吸还没恢复,赶紧气管插管,继续心肺复苏!”抢救室里,医护人员忙碌而有序,各种仪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郭大哥的妻子小梅站在抢救室外,双手紧握,泪水止不住地流,嘴里喃喃自语:“他才43岁,怎么会这样……”

当地医院资源有限,面对如此危重的患者,李医生果断联系上级医院,请求支援。上级医院心内科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接到求助后,迅速赶往现场。团队负责人张教授一到医院,立即为郭大哥启动ECMO设备。这台“人工心肺”机器暂时接管了郭大哥的心肺功能,维持他的生命体征。

“患者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急性心梗引发心源性休克,导致心脏骤停!”张教授根据检查结果迅速判断,“必须马上介入手术!”在ECMO的支持下,介入科医生为郭大哥植入了冠脉支架,成功打通了堵塞的血管。手术室内,张教授和团队一刻不敢松懈,屏幕上显示的血管影像清晰地呈现出那块致命的斑块。

术后,郭大哥被转往上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虽然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长期昏迷可能导致大脑不可逆损伤。心内科、介入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护士小张每天为郭大哥翻身、擦拭身体,监测各项指标,嘴里轻声鼓励:“郭大哥,你一定要醒过来,你女儿还在外面等着你呢!”

昏迷第六天,奇迹终于降临。那天清晨,护士小张像往常一样为郭大哥检查,却发现他的手指微微动了动。“张教授!患者有反应了!”小张激动地喊道。张教授赶到床边,仔细观察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要醒了!”

郭大哥缓缓睁开眼睛,迷茫地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小梅扑到床边,泪水夺眶而出:“老郭,你可算醒了!吓死我了!”郭大哥虚弱地挤出一丝笑容,声音沙哑:“我……我这是怎么了?”

张教授耐心地向郭大哥解释了他的病情:“你这次是急性心肌梗塞,右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引发了心脏骤停。幸好抢救及时,ECMO和支架手术保住了你的命。”郭大哥听后沉默了许久,眼神里满是后怕。

在普通病房康复期间,郭大哥逐渐恢复了体力。他开始回忆那天摘桃子的场景,忍不住感慨:“我以为就是累了,谁知道差点没命。”小梅在一旁抹泪:“你平时总说自己年轻,血压高、糖尿病都不当回事,药也不按时吃,这次要不是医生拼了命救你,咱家可怎么办啊!”

张教授在查房时,特意和郭大哥聊了聊病情背后的原因:“你才43岁,按说不该这么严重。可你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管里早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那天摘桃子运动量大,斑块破裂堵住了冠脉,才引发了心梗。”郭大哥连连点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多危险。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像郭大哥这样才43岁的中年人,怎么会突然发生心肌梗塞?张教授解释,急性心肌梗塞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年轻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人群,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血管健康会加速恶化。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数据,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壁的斑块逐渐堆积,堵塞血管,当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时,就会引发心梗。而像郭大哥这样,长期不规律服药、久坐、熬夜、饮食油腻、情绪波动大的人,血管老化速度更快。

张教授特别提到,夏季虽然不像秋冬季节那样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但高温天气同样暗藏风险。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出汗多,血液浓缩,回心血量减少。如果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如猛吹空调或喝冰水),血管会迅速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梗风险。

张教授结合郭大哥的案例,总结了夏季保护心脏的几个关键点,提醒大家避免以下“伤心”行为:

夏季室外高温,人体血管扩张以散热。如果突然进入低温环境,比如猛吹空调、喝冰水,血管会迅速收缩,血压骤升,增加心梗风险。专家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冷热交替过快,喝水时选择常温水,少喝冰镇饮料。

夏季血管扩张,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现血压“正常”,就擅自停药或减药。张教授强调:“血压波动比持续高血压更危险!”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失控,诱发心梗或脑出血。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

夏季天气燥热,人容易烦躁、易怒。情绪激动会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柳叶刀》(The Lancet)研究表明,情绪波动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专家建议:学会深呼吸、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平和心态。

像郭大哥这样,长期吃烧烤、小龙虾等高油高盐食物,会加速血管老化。夏季夜晚,很多人喜欢夜宵加啤酒,殊不知这些高热量饮食会增加血脂,诱发斑块形成。专家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控制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

适度运动有益心脏,但像郭大哥这样久坐不动、突然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斑块破裂。专家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前要充分热身,避免短时间内高强度活动。

出院后,郭大哥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每天按时吃降压药和降糖药,定期去医院复查,血压和血糖控制得很好。他还买了个血压计,每天在家监测,记录数据发给张教授。小梅也开始严格控制家里的饮食,烧烤小龙虾成了“禁品”,取而代之的是清蒸鱼、蔬菜沙拉和杂粮粥。

“以前觉得吃药麻烦,现在想想,命才是最重要的。”郭大哥笑着说。他还加入了社区的太极拳小组,每天早上跟着大爷大妈们打拳,身体越来越轻盈。女儿小雅成了他的“健康监督员”,每次看到爸爸想偷懒,她都会板着脸说:“爸,你可别又犯糊涂了!”

郭大哥的故事让人感慨,也让人警醒。43岁的他,本该是家庭的顶梁柱,却因为忽视健康,差点与家人永别。幸好,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和科学治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心肌梗塞并非遥不可及的疾病,它可能潜伏在每一个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里。夏季高温,血管更脆弱,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大问题。让我们从郭大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保护好自己的“心”,让它为我们跳动得更久远。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