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深耕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立德树人质效 | 奋力谱写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

B站影视 2024-12-27 14:11 1

摘要:近年来,榆林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课堂创新提质为核心,不断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走出了一条深耕课堂教学改革赋能立德树人提质增效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榆林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课堂创新提质为核心,不断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走出了一条深耕课堂教学改革赋能立德树人提质增效的探索之路。

3月19日,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与绥德县教体局举行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启动仪式,通过共创协同机制、共造交流平台、共研课程建设、共育教学成果、共推队伍建设等方式,拓展思政课育人有效路径。

榆林市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市县两级党校、驻地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思政课改革创新共同体,积极探索构建一体化思政育人“大平台”,积极引导大中小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陕北文化、边塞文化、转战精神等融入校本课程研发和课堂教学中,提升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智慧课堂让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榆林市第十八小学学生纷纷说道。

在榆林市第十八小学的一堂科学课上,教师利用智慧黑板、AI助智能助手等工具,探索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平板电脑、问卷星、AR软件、虚拟仿真实验、随堂问等工具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

榆林市抓好教育数字化建设“新机”,累计投入14.6亿元,建设各类智能化功能部室6538个,中心城区学校全部接入千兆光纤,乡村学校全部接入百兆光纤,所有教室和功能部室全部配备智慧黑板,先后建成上千个智慧教室。

同时,榆林市建设了榆林教育云平台,集聚丰富的教学、教研、培训等资源,设置直播课堂、同步课堂,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在课堂的常态应用。依托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探索构建线上教育帮扶模式,学校通过“云端共上一堂课”“云上共研”等方式,将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和课堂风采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被帮扶学校师生,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助力被帮扶学校教师快速成长。

“我们将课后服务与‘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协同推进,立足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设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类社团课程,打出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组合拳’,力争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两项艺术特长。”榆林市教育局副局长雷建军说。

榆林市遵循“立足需求、学生自愿、家长委托、学校统筹”的原则,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每周5天工作日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课时。每天2课时服务内容中,1课时以延时托管为主,重点为学生答疑辅导,1课时以集体活动为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各中小学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拟定学习内容,在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专长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聘请退休教师、体育教练、高校优秀学生、非遗传承人、劳动能手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科普、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推动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培养兴趣特长、实现个性发展的“孵化场”。

“原来古人就是这样印刷文字啊!木板拓印体验真是太有趣了,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印刷的知识,还尝试了印刷的过程,感觉好像穿越到古代一样。”正在参观榆林朔方博物馆的榆林市第二十六小学四年级学生们感慨道。

10月10日,榆林市第二十六小学组织四年级学生来到榆林朔方博物馆,参观远古时期、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历史文物,亲身体验瓦当拓印、活字印刷、非遗漆扇、木板刻画、手制泥塑、考古挖掘,丰富多彩的项目将历史文物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机结合,让学生沉浸式享受文化乐趣。

榆林市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确定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三线四主题五大课程”体系,“三线”即长城沿线、黄河沿线、转战路线,“四主题”即红色榆林、金色榆林、生态榆林、民俗榆林,“五大课程”即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国防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建成27个省市级示范研学基地和23个研学旅行线路参观点,满足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需求。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中小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全面构建高品质立德树人课程体系,推进高效能课程实施,推动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榆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增岗说。

供稿:榆林市教育局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