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男人各一个房间,她每日白天轮流在两个房间风花雪月,晚上则在两个房间轮流过夜。
1928年,她和两个喜欢她的男人一道作了个大胆而前卫的决定:
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西湖边的“葛岭山上14号”是个独立庭院,刚好有两个卧室。
两个男人各一个房间,她每日白天轮流在两个房间风花雪月,晚上则在两个房间轮流过夜。
这两个男人,一个天真可爱,一个成熟阳刚,刚好都是她喜欢的类型。
两个男人都心甘情愿地等待并接受她的任何选择。
可一番试验下来,她却宣布,对这道爱情选择题无解。
她就是民国爱情故事系列最彪悍女主角丁玲。
丁玲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临澧佘市镇。原名蒋祎文,字冰之。
父母属于封建包办婚姻,丁玲的父亲是个体弱多病的地主少爷,在丁玲年幼时就因病去世了。
母亲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婚姻不幸,一生都耿耿于怀。所以为了不让女儿重演自己的悲剧,她支持女儿大胆地追寻自己的理想爱情。
学生时代的丁玲
丁玲小时候,她的外祖母就为她和舅舅家的儿子定下婚约。长大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丁玲终于逃脱了这在她心中万恶的包办婚姻。
1924年,丁玲来到北京大学的国文系当旁听生,意外地邂逅了她的初恋青年编辑胡也频。
胡也频
胡也频单纯而热情,追求丁玲时勇敢而大胆。可是,他却并非她心目中的理想型男人。
丁玲的白马王子,是阳刚又阳光,有思想有内涵的男人。
胡也频虽非常有才华,但他性格偏温柔,动不动就在丁玲面前哭鼻子,更像一个软弱的小弟弟。
丁玲因此并不太搭理胡也频,这让小胡急得百爪挠心,他情急之下来了个别出心裁的情感创意。
丁玲收到胡也频送的一个纸盒,里面装满了芬芳的玫瑰,花瓣中夹着一张字条:“你的一个新弟弟所献”。
这有些近乎讨好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让丁玲动心,她想直接拒绝他,但这个男生执着的可爱又让她有点于心不忍,于是她选择直接逃回了老家。
胡也频知道后立刻向朋友借了钱,不管不顾地追到了湖南。
一个落荒而逃,一个奋勇直追,追逃之间两人的情感竟泛起了奇妙的微澜。
丁玲不可思议地被感动了,两人回到北京后开始正式交往。
丁玲和胡也频
1925年秋,胡也频与丁玲同居。他们在香山碧云寺附近租了一处小房子,过了一段清贫而甜蜜的日子。
他们每天听清风看流云,日子表面看似浪漫而诗意。可没过多久,柴米油盐就让他俩紧张地喘不过气来。
没有固定工作的两人就靠着丁玲母亲寄来的20块钱艰难度日。每当家中米缸见底时,两人无奈只得去山下典当衣物勉强度日。
这样的生活只维持了几个月便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俩人只得下山,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丁玲和胡也频
他们的同居生活后来也成为众说纷耘的史中之谜。
丁玲后来如此描述这段感情:“我们像一切小孩子般用爱情做游戏,因为非常高兴就玩在一起了。”
朋友们这才从她口中了解到,两人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并无夫妻之实。
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不可否认的是,同居后的丁玲爆发出惊人的文学才能。1927年发表处女作《梦珂》。1928年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时轰动文坛。
这给丁玲带来了丰厚的稿酬,两人的生活困境也得以缓解。
但爱情的天平再次失衡:丁玲的收入比胡也频高,本就性格强势的她更加觉得胡也频在这段关系中成为了被保护照顾的一方。
女强男弱愈加明显之时,丁玲不早不晚地遇上了冯雪峰。
冯雪峰(右)
丁玲毫不掩饰地告诉朋友:“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
互相看对眼之后,剩下的全都是天雷地火和全日炽爱的激情戏码了。
丁玲主动给冯雪峰写情书:“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的就好了……和你紧紧抱在一起,身子也为幸福浮着……”
冯雪峰和朋友描述他对丁玲的焚心似火:“完了,什么都完了,名誉呀,地位呀,都完了。那也是一种被俘虏的样子。”
此时的胡也频,妥妥地跌份成了丁玲和冯雪峰之间死了都要爱的一道世俗屏风。
年轻时的胡也频
丁玲竟这样给胡也频定位:“我虽然与他住在一块,但寂寞得很,所以我才写小说。”
她话锋一转又强调说:“我也需要朋友,我希望两个人一起奋斗!”
很显然,这个她想一起奋斗的人是迟到的冯雪峰。
丁玲甚至大方地对好友沈从文承认她爱着两个男人,但她认为与冯雪峰的爱,和与胡也频的爱味道完全不一样。
冯雪峰
浪漫激情和平淡温情她都想要,都不想舍弃。
胡也频似乎也看穿了丁玲的心事,变得更加的小心卑微。
人们常看到瘦小单薄的他,殷勤地充当穿着高跟鞋高他一头的丁玲的手杖,搀扶着她在街头旁若无人地散步。
可丁玲仍抑制不住对冯才子的想念,从北京追到了上海,又追到了杭州。
胡也频也无比坚定地追了过去,面对难以取舍的两人,丁玲萌生出一个前卫的念头。
冯雪峰
最终这场当时可谓离经叛道的实验还是失败了,最先熬不住的是胡也频,想退出的他经沈从文一番劝解后,硬着头皮继续坚持。
过了几天,冯雪峰也受不了了。他逼着丁玲做决定,得到的回复却是“我选胡也频”。
对此,丁玲的解释是“他离开我肯定会自杀”。
冯雪峰黯然离开杭州,丁玲和胡也频重新回归“二人世界”,三人后来都默契地略过了这段经历。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其实很多就是作者经历和心理的映射。
《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的就是惊世骇俗的“一女二男”的设定:女主人公莎菲,游离于苇弟和凌吉士两个男人之间,惊掉读者的下巴。
冯雪峰走了,丁玲的心也被带走了,但她的身体仍和胡也频生活在一起。
1930年11月,丁玲生下了儿子胡小频。
丁玲和母亲及儿子
1931年2月7日,胡也频在上海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9岁。
他们的儿子才不满一岁,丁玲悲痛欲绝。
不久,丁玲因工作关系和冯雪峰重逢。她抑制不住心中未熄的爱火,给他写了一封信:“我这两天心都离不开你,想着你。我真真的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这男人是你!”
可此时的冯雪峰,早已娶妻生子,他婉言拒绝了她。
丁玲陷入了深深的爱而不得的痛苦中,她也感觉到他对她旧情难忘。
这时,英语翻译冯达出现在了丁玲的世界里。他的温柔适时地给了痛苦中的丁玲莫大的精神慰藉。
冯达各方面都不如丁玲。但女强男弱的爱情主题可能是主动而强势的丁玲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命中注定。
丁玲和冯达
他俩同居了。丁玲嘴上说着:“他是一个陌生人,并不吸引我”,但这却并不妨碍身体的诚实。
不咸不淡的时光就在不清不楚的关系中倏忽过去了两年,他俩的心始终保持着不变的距离。
哪知到了1933年,丁玲居然和冯达一起被捕了。
在莫干山监狱里,丁玲多次想自杀,都被关在一起的冯达救了下来。与此同时,冯雪峰也在四处关系营救她,但未能成功。
1934年9月,丁玲在狱中生下了和冯达的女儿蒋祖慧。
1936年,丁玲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还不忘和冯雪峰见了一面。
冯雪峰
丁玲放声大哭,冯雪峰沉默良久后说道:“你感到只有你一个人在那里受罪?我这几年里也同你一样受着罪呢。”
他的话里情感纠结而复杂,感情丰沛的丁玲也只能暂且关上余情未了的闸门,以红色才女的形象转身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丁玲到达延安后倍受重视,一些高层领导有意给她介绍结婚对象,这其中还包括几位单身的高级干部。
但丁玲却都没有心动的感觉,或许在她心里驻扎下的那个男人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过。
八路军时期的丁玲
就在她心有戚戚之时,陪伴她到最后的那个男人出现了。
这一回是不被旁人看好的姐弟恋。这个叫陈明的小弟弟比丁玲小13岁,长得眉清目秀,鼻梁挺翘,丁玲每次见到他都心跳加速。
仍然是丁玲主动发起的进攻,她想方设法靠近对方,大胆示爱。
陈明
大才女潮水般的攻势很快就让帅小伙缴械投降。
1942年,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简单直白地散了个步,正式结为夫妻。
他们没有举行隆重的婚礼,因为担心有些人不怀好意地讽刺陈明为“小丈夫”。毕竟在那个年代,“老妻少夫”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丁玲和陈明
丁玲安慰丈夫说:“随他们说去,让他们说上几年,还能说几十年?”
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有几分文弱的小弟弟却坚强地与她依偎在一起,风风雨雨数十年。
1943年,在延安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丁玲和陈明分别被隔离审查。
与不少从国统区投奔延安的革命者一样,他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丁玲和陈明
解放后,丁玲的苦难并没有停止,1955年她被打成了右派。
陈明主动站出来为妻子申冤,结果自己也受到了严厉处罚,被开除党籍。
夫妻俩一起被下放到了黑龙江劳动改造。
丁玲对丈夫深怀歉疚地说:“都是我连累了你。”
陈明却一笑置之:“这倒好,成全了我了,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心事,以前你总比我‘高’,现在我们‘平等’了。我们成了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了。”
丈夫的乐观深深地感动并感染着丁玲,让她在逆境中始终咬牙坚持。
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又是漫长严酷的十年浩劫,夫妻俩在生命的严冬中紧紧相拥取暖。
有人劝陈明:“丁玲已经定性了,你因为她吃了那么多苦头,何必还守着她呢?”
陈明只回答了一句:“我们两个人都是反封建的战士。”
几番起落饱经风霜的丁玲,曾大声宣告:“如果没有陈明,我一天都活不下去。”
1984年,抗争几十载的丁玲终获平反。
而此时,她曾心心念的冯雪峰已经去世8年。
1986年2月,丁玲病重,迷糊间她突然有感而发:“雪峰就是这个时候走的。”
晚年的陈明和丁玲
进入生命倒计时的她,望着相偎相伴44年的丈夫,含泪要求道:“你再亲亲我,你太苦了!我是爱你的,最放心不下的是你。”
1986年3月4日,陈明眼含热泪深情一吻,丁玲含笑从容离去。
晚年的丁玲
结语:丁玲曾在回忆文字里说:最纪念的人是胡也频,最怀念的人是冯雪峰,最后悔的一段感情是冯达。陈明的名字,从没出现在任何章节。或许,那个相濡以沫的人,需要的不是文字的记忆,而是心灵的感念。来源:文史百宝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