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育儿这场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旅途中,每一位家长都怀揣着对孩子的深切期望。5月25日,谐音“我爱我”,这不仅是一个提醒大家关爱自己的特殊日子,对家长而言,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育儿理念与自我角色的契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先做到“人间清醒”,才能更好地担当“人间爹
在育儿这场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旅途中,每一位家长都怀揣着对孩子的深切期望。5月25日,谐音“我爱我”,这不仅是一个提醒大家关爱自己的特殊日子,对家长而言,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育儿理念与自我角色的契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先做到“人间清醒”,才能更好地担当“人间爹妈”的角色。
许多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
然而,科学的概率论与统计学表明,极端完美和极度不完美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仅占两头小比例的位置。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完美。所谓“不完美”,意味着发展不够均衡、有着各种“小缺点”,可这不正是一个“人”的真实属性吗?孩子的不完美,恰恰说明他们是正常的人类小孩,这其实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普遍认为“完美”的孩子在社会中更有安全感,更能立足。一旦孩子暴露出不完美的一面,便会引发家长内心的焦虑。但实际上,家长自身大多也是不完美的普通人,不也在社会中好好地生活着吗?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宽阔,它容得下每一个不同生命状态的个体。
孩子的不完美虽然会引发家长的焦虑,但换个角度看,这份焦虑也有着积极意义,它让家长们回归现实。所有的改变都始于对现实的认知,焦虑是我们进入真实世界的标志,值得恭喜,因为我们迈出了第一步。
《礼记・大学》中提到:“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孩子属于家庭的一部分,若想孩子走向“完美”,家长不妨先从自我整理、自我成长开始。关爱自己,是自我成长的基础,更是成为优秀家长的前提。
合理规划个人时间
婚前:
妈妈都市丽人:咖啡+展览+朋友圈文艺九宫格。
爸爸电竞少年:开黑+球赛+深夜烧烤摊哲学。
婚后:
爸爸妈妈合体进化成"人形育儿Siri"——
"爸爸这道题怎么解?""妈妈我的校服呢?"
24小时待机,随时响应召唤。
心理学有个扎心发现:过度牺牲式育儿就像共享充电宝——电量全给了娃,自己只剩1%红条闪啊闪……
在关注孩子的同时,家长也需重视自己的需求。
家长可以制作一份专属时间计划表,每天预留出至少30分钟的“自我时光”。比如在孩子上学或入睡后,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若喜欢阅读,可沉浸在一本好书的世界里;热爱运动,就跟着健身视频进行简单的瑜伽或拉伸练习;钟情于音乐,不妨戴上耳机,享受一场私人音乐会。
此外,每周设定“家长专属日”,提前与家人沟通好,这一天将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务,去逛街购物、与朋友聚会聊天,或是参加一场感兴趣的讲座,暂时抛开育儿的压力,重拾自我。
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从过往未完成的梦想或一直感兴趣却没机会尝试的领域入手,学习一门新技能。
报名线上绘画课程,在画笔与颜料的碰撞中释放创造力;参加书法培训班,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在横竖撇捺间沉淀内心;尝试学习一门新语言,通过手机APP或线下课程,从基础发音开始,打开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
当家长专注于兴趣爱好时,不仅能收获快乐与成就感,还能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重视情绪管理
准备一个“情绪日记本”,当负面情绪涌现时,将内心的感受、引发情绪的事件详细记录下来。通过书写,梳理情绪产生的根源,分析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控制的,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每天进行10-15分钟冥想练习,找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闭上双眼,专注呼吸,放空大脑,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深度放松。若情绪问题较为严重,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调整心态。
李希贵校长说: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
“焦虑”就如同指路标,为我们指明入口。深入研究让你焦虑的点,并采取行动改变,这便是解除焦虑之路。研究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于改变自己。
我们会发现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父母在哪方面强,孩子往往也会在哪方面强。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阅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己先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若孩子沉迷手机,那或许是因为你自己也早已沉浸在手机带来的愉悦里。
所以,诸如“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优秀的父母,都是成长型父母”“孩子是和父母一起成长的”等话语,并非毫无道理。我们的使命,是尽己所能优化自身,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育儿之路,履行好为人父母的职责。
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我们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
当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时,比如某次有趣的实验、同学之间的逗乐故事,家长应停下手中的事务,专注倾听,用眼神、微笑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当孩子倾诉烦恼,如考试失利的沮丧、与朋友闹矛盾的委屈时,家长要给予共情,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好受,要是我遇到类似情况,也会难过,咱们一起想想办法”,然后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父母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定期开展家庭会议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围绕家务分工、周末活动安排等议题,让孩子参与决策,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家庭归属感。通过有效的沟通,亲子关系会更加紧密,孩子也更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
不要用成人的自我经验和价值观去苛求现在的孩子,家长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这个5·25,让我们先从爱自己开始,保持清醒的认知,不断自我成长,深入了解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先成为“人间清醒”的自己,再以更智慧、更温暖的姿态,当好“人间爹妈”,陪伴孩子踏上成长的旅程,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
最后
以一首小诗《不着急》
与家长们共勉:
本期封面:
来源:暮光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