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B站影视 2024-12-27 11:31 3

摘要:今年5月,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三小学迎来了一件喜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翻地、起垄、开沟、播种、收获……在基地,各族师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更在欢声笑语中共享劳动成果。“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各族师生在同耕同收同享中,心手相牵、

今年5月,宣威市宛水街道第三小学迎来了一件喜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翻地、起垄、开沟、播种、收获……在基地,各族师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更在欢声笑语中共享劳动成果。“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各族师生在同耕同收同享中,心手相牵、情感交融。”宛水三小校长王雪梅表示。

将劳动教育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让各族师生在“春种”“夏耘”“秋收”的实践中感悟劳动精神,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宣威市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宣威市立足位于我省东北滇黔接合部的区位特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弘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家长苦供,教师勤教、学生勤学”的“三苦两勤”宣威教育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心手相牵 同心向党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与规范并重:

走在宣威市第一中学,青砖红墙,古韵悠长。校园内,文庙大成殿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拼搏奋斗。

宣威一中建于1932年,1944年正式设立高中。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宣威革命的摇篮、云南省重点中学,时至今日一直是曲靖市重点中学,5000余名各族学子在这里踏歌而行。

“诚信立校、科研兴教、因材施教、培优促差、重视体育艺术及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强化国防教育”,这是宣威一中在9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六大办学特色。一直以来,宣威一中坚持“以人为本、明德启智、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思路,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先后有37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8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宣威一中校长蒋体胜表示。

宣威一中漫长的建校历程,正是宣威市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宣威便因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出入滇境的重要门户,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历史悠久的宣威,在中原文化和西南边陲文化交融、演进中,形成了汉、彝、苗、回等40个民族和睦共荣的局面。

新征程上,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人才保障。立足于此,宣威市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便是最有特色的一笔。

2023年,宣威市通过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在基础教育学段成立教育集团,通过改革办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资源共享、加强队伍建设等具体改革措施,整体提升区域内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当年12月1日,宣威市西宁一小、西宁二小、西宁四小3个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教育集团的成立,不仅有利于实现宣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能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西宁街道中心学校校长李波表示。

依托集团化办学,宣威市构建了“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4+”办学模式,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区域教育品牌发展、学段衔接贯通发展的四大新样态。

目前,宣威市共筹建教育集团29个,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5个学段,扩优提质,全力推进5个学段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全市公办学校100%实现集团化管理。各教育集团还建立了“1+N”集团化办学体系,即1所总校带动“N”所成员校,成员校为新建校、薄弱校、乡村校、民办校等,通过教育集团内部管理共抓、教育设施共用、课程资源共享、教学教研共建等帮扶模式,推动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宣威市教育体育局党组副书记王开良表示:“实施集团化办学就是要持续放大‘名校牌’‘名校长’‘名教师’的品牌效应,通过构建‘强校带弱校’‘城校带农校’‘公办带民办’等模式,实现集团内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发展互促。”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落地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充,教育质量水平得到提升,宣威市各族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宣威市还强化投入保障,2024年投入资金规划建设教育项目26个,建成后新增学位9180个,校舍面积20.63万平方米,完成4所幼儿园新建、改扩建;聚焦人才资源,宣威市全面铺开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优秀年轻校长的常态化培养机制,依托教育部第21个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区资源统筹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深入开展教师培训“百千万”工程。

同时,以全区域、全学段、全学科教师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宣威市切实推动学科课程标准在实验区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全市2个省级、88个宣威市级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校际交流研训活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立“9+1”学科教研基地强化“三新”改革研究,推动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宣威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共计963所(含72个小学教学点),共创建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1所、曲靖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1所、省一级三等幼儿园2所。2024年,乡镇中考考区全部进城组考,普高录取率为70.03%;高考本科率64.97%,同比增加3.5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4个百分点;一本率24.9%,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五育”并举:

推进“铸牢”教育进校园

“校园生活有读不完的书、吃不完的菜、踢不完的球、享不完的爱,学校就是我的家。”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学生包继翔发自肺腑的话里满是对学校的赞许。

由5所农村小学撤并而成的靖外明德小学,是位于乌蒙山深处的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目前有各族学生708人,其中留守儿童498人。

长期以来,靖外明德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教书育人各环节,建成“爱育、劳育、体育”三育融合特色学校,为各族师生打造了一个“如家”校园。

清晨,随着晨练中的思政课开始,靖外明德小学拉开了新一天的教育教学序幕。从100个爱国主义英雄故事到100个传统文化成语故事,“晨练+思政”成为各族师生每天的第一堂课。

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介绍,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常态化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班刊评比、“中国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齐开放”作文比赛、“中华民族大家庭故事我来讲”宣讲比赛、“民族团结进步之星”评选等活动,全方位、多样化、沉浸式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同时,为打造一个和谐温馨校园,学校以党建引领促师风师德建设,着力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关爱机制;采取老师陪伴、同学“大带小”“大帮小”等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每位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实施一周一谈心、一周一通话、一月一家访“三个一”陪伴关爱活动,聘请司法、公安、心理专家、爱心企业等行业人士任辅导员。学校还建有400平方米存书3万多册的快乐书吧,开设球类、管乐、绘画、歌舞、阅读赏析、棋类等32个兴趣活动社团,每学期进行成果汇报……“课堂上是老师,心灵上是朋友,生活上是父母”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传统文化舞龙舞狮

在自建动物园里学生物、在自有的植物园里学美术、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周两节室外劳动课……这是靖外明德小学各族师生日常校园生活的情景。

学校整合土地152亩,建成农耕农具长廊、瓜果观光长廊、农业知识文化长廊、山林放养鸡场和塘坝养鱼等“一步一换景、一农场一特色”的开心农场,建设1300平方米科普园和“小小石榴籽”气象站;每周开设2节劳动教育课,设置了内务整理、绿化美化、蔬菜栽种、动物饲养、家务劳动等10余门课程,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开发“禾下有梦,田间课堂”思政课程,把思政、劳动、美术、科学等课程搬到农场,把劳动品质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迎来了丰收

靖外明德小学女足队荣获2023首届追风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

在靖外明德小学,“以体树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几个大字格外显眼。以体育教育为牵引,学校推行“学、练、赛、评”一体化、走班制体育课,开设足球、篮球、旱地冰球等13个体育社团,每年开展篮球节、足球节、旱地冰球节,多次组团参加省内外交流活动,率先进行以体为媒“促三交”的大胆尝试,依托“追风计划”乡村校园女子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云南省“勤锻炼”小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等重要赛事,促进各族师生因体育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靖外明德小学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这所深山中的小学,正是宣威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的真实写照。

老师给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宣威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进校园落地见效。

紧扣德育,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紧扣智育,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全省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堂”征集活动、思政课程培训等,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紧扣体育,深化体教融合,开足开齐体育课程,自编自创特色“课间操”“课中操”,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创意、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课间”体育项目;聚焦“教会、常练、会赛”目标,打造了3个校园精品赛事;开展丰富的竞技体育赛事,2024年举办中大型青少年体育赛事10余项;宣威市44所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95%以上。

紧扣美育,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四”文艺晚会、主题演讲比赛、“中华文化大家学”班刊评比、“中国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花灯、剪纸、舞龙、五禽拳等一大批“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各族师生“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宣威市举行“小小石榴籽 同心向未来”文艺汇演庆祝“六一”

紧扣劳动教育,开设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通过耕作实践、非遗体验、劳动收获等方式,引导各族师生感悟践行劳动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申报第一批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个、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6校……

“通过将‘五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加全面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宣威市民族宗教局局长丁亚荣表示。

2024年“全民美育”青少年民族舞蹈展演展示活动在宣威举行

“组团式”帮扶:

书写教育优质均衡答卷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

今年2月,上海第二批援滇帮扶骨干老师来到曲靖,其中,郝靖宇、轩子明、马兴芳三位老师来到宣威市第十中学。“能不能将教育戏剧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任教语文老师的同时,马兴芳向学校提出了这个想法。

自2024年秋季学期以来,宣威十中将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课堂,进行了一系列教学试点实验。马兴芳指导学生用戏剧的方式,分角色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将课文里的场景呈现出来,通过一组组精彩的表演,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家国情怀”。

宣威市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

今年,是上海宝山区“组团式”教育团队到宣威十中的第三个年头。自2022年开始,先后有7名上海的骨干教师前来帮扶,在宣威十中挂职校长赵群光的带领下,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一股新风。

据介绍,宣威十中在帮扶团队的牵头联系下,多次组织沪滇线上教研活动,涵盖多门学科,沪滇两地骨干教师携手谋发展;先后组织上海市宝山区工商业联合会开展助学捐赠活动、相宜护肤基金会捐赠“宣威十中”伴手礼活动,与霖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各族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先后成立数字化教研中心,组建合唱社团、数学社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沪滇教育联动的支持下,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硕果不断,今年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一本率61.1%,本科率96.1%,优生数、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均位列宣威市第二名。这些优异成绩,离不开援滇‘组团式’教育团队的倾囊相助。”宣威十中党委书记李春勇表示。

不以山海为远,心连千里共好。

上海宝山与宣威市心连心、肩并肩,携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师生。

这种跨越两地的情谊,延伸到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

依托“省管校用”教育对口帮扶机制,2022年8月以来,宣威一中选派6名老师组成教育帮扶团队,对麻栗坡县民族中学开展教育帮扶;2023年9月以来,宣威五中选派5名老师对麻栗坡县第二中学开展教学帮扶……自开展教学帮扶工作以来,帮扶教师兢兢业业、倾心付出,是“老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7月,宣威一中帮扶团队帮扶期满,但该团队教师还是选择留下来继续支教,将已有框架的教学改革工作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

“边陲麻栗坡,相比宣威市,交通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艰苦得多。但既然来了,就一定会帮助这里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下去,缩短两地教学差距。同时,两校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更能促进两地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宣威一中对口帮扶教师、麻栗坡县民族中学副校长李祥勇表示。

近年来,宣威市突出帮扶队伍服务保障、帮扶力量发挥、本地单位人才培养,为缩小校际、城乡间的办学差距,逐步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除积极推进上海市对口帮扶宣威、宣威对口帮扶麻栗坡和盐津县等路子外,宣威市积极推动市六中与重庆巴蜀中学、七中与山东荣成一中开展联合办学,宣威市一职校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业技师学院联合办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在帮扶中,宣威市帮扶教师团队通过“师徒结对”“团队带团队”等方式对本地教师开展培养培训,通过介绍原所在学校的集体备课经验,调整了学校集体备课方式,同时还兼任所教学科的学科组长,带领同学科老师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另外,还通过推广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切实加强帮扶教师与当地教师的交流互动。7月8日,云南省教育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中期考核结果的通知》,宣威市荣获“优秀”等次。

“在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各民族之间心灵交融、携手共进的基本手段,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宣威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陈黎维表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宣威市将深入总结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持续谱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华章。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飞 胡娇 通讯员 曹若琪

本版图片由宣威市民族宗教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来源:民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