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世民不被魏征怼:原来帝王怼人更 “上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5 12:26 3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于魏征的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一次次在朝堂之上,毫不留情地指出李世民的过错,让这位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一代雄主,时常下不来台。李世民被魏征怼得满脸无奈,甚至回宫后还气得对长孙皇后嚷嚷着要杀了这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于魏征的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一次次在朝堂之上,毫不留情地指出李世民的过错,让这位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一代雄主,时常下不来台。李世民被魏征怼得满脸无奈,甚至回宫后还气得对长孙皇后嚷嚷着要杀了这个 “乡巴佬” 的场景,更是深入人心。但当我们把目光从这对著名的君臣组合身上移开,会惊奇地发现,李世民其实并非一个只会默默忍受、任人 “教训” 的软柿子。当说话对象不是魏征的时候,李世民自己也很会怼人,其言语之犀利、思维之敏捷,令人拍案叫绝。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登上皇位。这一事件充满了血腥与权谋,在唐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变之后,李世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 如何处置李建成的旧部。这些人曾效命于李建成,如今主子已死,他们心中对李世民难免有着复杂的情感,或恐惧、或怨恨、或观望。

其中有一位名叫王珪的官员,在李建成手下时就颇有名望,也很有才能。李世民召见他时,心中其实是有招揽之意的,但表面上还是带着几分威严与质问。李世民看着王珪,冷冷地说道:“汝为东宫属,何常导建成使为不道?”(《新唐书・王珪传》)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作为东宫太子的属官,为什么常常诱导李建成做出那些不合道义的事情?李世民此问,看似是兴师问罪,实则也是在试探王珪的态度。

王珪并没有被李世民的气势吓倒,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太子以臣为忠,故尽言。今欲责臣,愿陛下使臣得毕其辞。” 王珪的意思是,太子认为我忠诚,所以我才会知无不言。如今陛下要是责怪我,希望能让我把话说完。

李世民听了王珪的回答,心中对他的胆量和坦诚有了几分赞赏,但嘴上却不饶人,继续追问道:“然则何为?” 意思是,那你都说了些什么?

王珪深吸一口气,说道:“愿太子早从周公之事,执管、蔡以安社稷,使陛下无今日之患。” 王珪在这里提到 “周公之事”,是指西周初期周公旦平定管叔、蔡叔叛乱的典故。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太子李建成早点像周公那样果断行事,除掉李世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了。这话说得相当大胆,在旁人听来,王珪简直是在挑战李世民的权威。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发怒,反而被王珪的这份直言所打动。他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卿可谓忠于所事者矣。” 随后,李世民不仅没有惩罚王珪,反而将他纳入自己的麾下,委以重任。王珪也不负所望,在后来的日子里,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成为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

在这次对话中,李世民看似在质问王珪,实则是在展示自己作为胜利者的霸气与自信。他通过怼王珪,既试探出了对方的忠诚和能力,又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怀。这一番操作,可谓是一箭双雕。

唐朝初年,北方的东突厥势力强大,时常侵扰唐朝边境,给唐朝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李世民刚刚即位不久,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就率领大军南下,直逼长安。李世民深知此时唐朝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不宜与东突厥正面决战,于是他采取了疑兵之计,仅带了少量随从,来到渭水便桥之上,与颉利可汗对峙。

颉利可汗见李世民只带了这么几个人,心中不免有些轻视,他以为李世民是害怕了,所以才只敢带这点人来。于是,颉利可汗开始在言语上对李世民进行挑衅。他看着李世民,傲慢地说道:“唐国内乱,天子新立,卿能自保乎?”(此对话为根据历史场景合理想象,无直接史料原文)意思是,你们唐朝国内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新皇帝才即位,你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吗?颉利可汗这话,不仅是对李世民个人的质疑,更是对唐朝政权稳定性的一种挑衅。

李世民听了颉利可汗的话,心中怒火中烧,但他脸上却没有丝毫畏惧之色。他挺直了腰杆,目光如炬地盯着颉利可汗,大声回应道:“吾大唐天子,受命于天,岂惧汝等蛮夷!汝虽拥兵至此,然吾大唐将士,皆怀必死之心,若战,汝等安能全身而退?”(此对话为根据历史场景合理想象,无直接史料原文)李世民的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气势上完全压倒了颉利可汗。他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又警告颉利可汗,如果开战,唐朝将士必将拼死抵抗,东突厥也讨不了好。

颉利可汗被李世民的气势震慑住了,他原本以为李世民会软弱求和,没想到李世民竟然如此强硬。此时,唐朝的后续大军也陆续赶到,军容整齐,士气高昂。颉利可汗见此情形,心中不免有些害怕,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中了李世民的疑兵之计。最终,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之上签订了 “渭水之盟”,东突厥大军退去。

在这次与东突厥使者的对峙中,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气,用犀利的言辞怼得颉利可汗哑口无言,成功地捍卫了唐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这一事件也让周边的国家和民族看到了唐朝的强大和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为日后唐朝在东亚地区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奠定了基础。

贞观年间,唐朝国力日益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此时,一些大臣认为天下已经大治,应该举行封禅大典,以彰显唐朝的功绩和李世民的圣德。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被视为国家的重大盛典,只有在国家昌盛、帝王有大功于天下时才会举行。

以房玄龄为首的一批大臣纷纷上奏,请求李世民举行封禅大典。他们在朝堂之上,极力夸赞李世民的功绩,称其 “功高盖世,德配天地,举行封禅,乃顺应天意民心”。李世民听了大臣们的话,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开口说道:“封禅之事,朕亦有所考虑。然封禅之礼,耗费巨大,且路途遥远,劳民伤财。今百姓虽稍得安宁,然国家根基尚未十分稳固,若此时举行封禅,恐非百姓之福也。”(《资治通鉴・唐纪九》)李世民的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他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封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大臣们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继续进谏道:“陛下,封禅乃千古盛典,历代帝王皆以此为荣。今我大唐如此昌盛,若不举行封禅,恐为后人所诟病。”

李世民听了,微微皱起眉头,他看着大臣们,严肃地说道:“朕之功绩,非为封禅而存;朕之治国,亦非为后人夸赞。朕之所求,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若封禅能使百姓受益,朕自当为之;然今封禅,徒增百姓负担,于国于民无益,朕又何乐而为之?且封禅之事,需四方蛮夷皆来朝贺。今我大唐虽强,然边境仍有不安定因素,若封禅之时,蛮夷生乱,又当如何?”(《资治通鉴・唐纪九》)

李世民的这一番话,有理有据,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反对封禅的理由。大臣们听了,纷纷低头不语,他们不得不承认李世民说得有道理。最终,李世民成功地说服了群臣,暂时搁置了封禅之事。

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没有被大臣们的意见所左右,而是通过犀利的言辞,怼得群臣心服口服。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主见,坚持了正确的决策,展现了一位英明君主的风范。

李世民不仅在处理当下事务时善于怼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常常能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言语中充满了对古人的 “怼意”。

有一次,李世民与大臣们讨论起历史上的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击匈奴、通西域,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其功绩不可谓不显赫。大臣们在谈到汉武帝时,大多是一片夸赞之声,称其为 “雄才大略之主”。

然而,李世民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看着大臣们,缓缓说道:“汉武帝穷兵黩武,虽有开疆拓土之功,然其在位期间,百姓困苦,国力耗损严重。为求长生不老,又迷信方士,劳民伤财。此等作为,岂是真正的英明之主所为?朕虽仰慕其开疆之业,然其治国之失,亦不可不鉴。”(此对话为根据李世民相关历史观点合理整理,无直接史料原文)

李世民的这番话,打破了传统上对汉武帝一边倒的夸赞,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汉武帝的不足之处。他没有盲目地崇拜古人,而是以自己的眼光和智慧,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英明君主,不仅要有开疆拓土的雄心,更要关注百姓的疾苦,不能因为追求个人的功业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还有一次,李世民评价曹操。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称他为 “乱世枭雄”,也有人赞他为 “治世能臣”。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也颇为独特。他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意思是,曹操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作为一员将领,他的智谋绰绰有余,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才能却有所欠缺。李世民认为曹操虽然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但在治国理政、统御天下方面,与真正的帝王之才相比,还有差距。

李世民对历史人物的这些评价,看似是在怼古人,实则是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自己的治国理政提供借鉴。他通过对古人的分析和批判,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深刻的智慧。

李世民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在魏征面前,他是一个虚心纳谏、能容忍臣子直言的明君;而在其他人面前,他则是一个言辞犀利、善于怼人的帝王。他的这种多面性,恰恰反映了他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处世之道。他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世敬仰的一代英主。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