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的游戏都去哪了?游戏机向下兼容的岁月史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5 12:09 2

摘要:你是否曾对着尘封的老游戏卡带叹息:“要是新主机能直接玩就好了”?从红白机卡带无法再受超任支持,到Gameboy卡带可以在GBA上插卡即玩,再到如今为了玩《杀戮地带2》《合金装备4》不得不翻出老PS3主机的无奈,游戏机的“跨代传承”藏着多少厂商的算盘与玩家的执念

你是否曾对着尘封的老游戏卡带叹息:“要是新主机能直接玩就好了”?从红白机卡带无法再受超任支持,到Gameboy卡带可以在GBA上插卡即玩,再到如今为了玩《杀戮地带2》《合金装备4》不得不翻出老PS3主机的无奈,游戏机的“跨代传承”藏着多少厂商的算盘与玩家的执念?

任天堂曾用一张卡带让GBA通吃三代掌机游戏,也在Switch 时代用一纸诉状封杀玩家的模拟器;索尼PS2靠兼容PS1成为销量神话,转身却在PS4时代把PS3老游戏丢进垃圾桶;微软则用软件模拟让Xbox老游戏在新主机上重获新生,把兼容性玩成了订阅服务的王牌。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史,而是一场横跨四十年的权力游戏。厂商在卖新与留旧间反复权衡,玩家在情怀与现实中艰难抉择。如今,任天堂正准备发布Switch 2,引起了玩家们的密切关注。任天堂已确认,新主机将同时支持初代Switch的实体版和数字版老游戏。所谓的“兼容”还是“不兼容”,实则在叩问一个延续几十年的行业谜题:游戏的灵魂,究竟该困在硬件里,还是该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任天堂于1990年推出超级任天堂娱乐系统(SFC)。新主机采用了不同的CPU架构和重新设计的卡带格式,使其与原版FC游戏库不兼容。玩家如果想重温《赤色要塞》等经典游戏,就必须保留旧主机。

这种不向下兼容性的做法显然经过了反复权衡,尤其是1988 年超任主机首次向日本记者亮相时,任天堂曾展示过一款名为“Famicom适配器”的原型配件。这款设备旨在让即将推出的 SFC能够运行Famicom(FC)游戏,从而在两代主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而,这款适配器从未上市,任天堂也没有提供任何官方途径在SFC上支持FC游戏。

有趣的是,SFC硬件中的一些残余部分表明,它曾考虑过真正的向下兼容性。硬件专家在2019年分析:SFC卡带实际上是以8位模式启动的,然后才指示CPU切换到16位模式,因为必须处于8位模式才能运行FC代码。这表明,SFC的设计最初包含兼容FC游戏的功能,但这些功能最终被搁置。虽然SFC没有原生支持FC游戏,但任天堂探索了其他途径来弥合代际差距。1994年,他们发布了超级Game Boy,这是一款适配器,允许在SFC上运行Game Boy卡带,并在电视屏幕上玩掌上游戏。这一产品表明,任天堂认识到了跨代游戏的价值。

虽然任天堂的家用游戏机未向下兼容,但其掌机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1998年发布的Game Boy Color(GBC)几乎可以运行所有原版Game Boy游戏,无需任何修改。任天堂随后于2001 年推出了Game Boy Advance(GBA),不仅保留了对Game Boy Color游戏的支持,还保留了原版黑白Game Boy游戏库的支持。

Game Boy Color与原版Game Boy使用同样的基础CPU,而GBA则包含了运行这两款旧系统的全部硬件。玩家无需适配器或软件转换,使用老卡带就能直接在新掌机玩。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向下兼容正是他们购买GBA的理由。

这种延续性巩固了任天堂在掌机领域的统治地位。这也表明,如果兼容性从一开始就成为游戏机设计的一部分,那么它就能无缝衔接、可靠且受玩家欢迎。

2003年,任天堂发布了Game Boy Player,这是一款GameCube主机的配件,让用户可以在电视上玩Game Boy、Game Boy Color和Game Boy Advance卡带。该设备安装在主机底部,使用原生硬件(而非模拟器)来运行游戏。启动盘会启动软件界面,但卡带会直接通过连接的读卡器加载。

SFC也出过类似的Super Game Boy,但仅支持原版Game Boy 游戏,且功能有所限制。Game Boy Player则涵盖了三代掌机游戏,并保持了近乎完全的兼容性。它没有提升画面质量或添加新功能,但却为玩家提供了一种无需切换平台即可继续使用现有卡带的简单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向下兼容性遭遇瓶颈。世嘉于1994年发布的土星 (Sega Saturn) 引入了新的硬件和媒体格式,无法再支持上代MD(Mega Drive)主机游戏。它没有适配器,没有后备方案,也没有计划将旧版游戏库继续沿用。1998年的Dreamcast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首发游戏强劲,支持在线游戏,但与之前的世嘉主机完全不兼容。

任天堂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1996年推出的Nintendo 64采用了新的卡带格式和手柄布局,不支持FC或SFC游戏,官方也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来兼容老游戏。在这一段时间,家用游戏机的向下兼容性彻底消失了。但在这个生态系统之外,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个人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足以模拟旧硬件,经典的街机和游戏机也成了目标。到1999年,一款名为bleem!的商业PlayStation模拟器开始发售,之后更出现了几乎能完美模拟PS的VGS,惊恐的索尼在诉讼失败后花巨资将VGS收购。

即使是不支持世嘉自家游戏的Dreamcast,最终也开始运行模拟器。世嘉发布了一个针对该系统的bleem!版本,允许少数PlayStation游戏在世嘉主机上运行。开发者们很快就对它产生了兴趣,Dreamcast的开放式架构(使用微软Windows CE操作系统)使其成为自制模拟器的热门平台。在其生命周期即将结束时,世嘉终于发布了一款适用于Dreamcast的MD模拟器。大约在同一时间,任天堂也在GameCube上为FC和 N64游戏开发了模拟器。

索尼于2000年推出PlayStation 2时,它全面支持原版PlayStation游戏库。这款游戏机额外搭载了与PS1相同的 R3000A处理器,这使得它能够原生运行几乎所有PS1游戏。它还支持原版PS1存储卡和手柄,使游戏世代之间的过渡几乎顺畅无阻。

这不仅仅是个额外福利。PS2的首发游戏阵容有限,向下兼容的特性让早期买家在第一天就能玩到游戏。再加上它还能兼作DVD播放器,PS2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消费科技产品——集游戏机和媒体播放器于一身。

这一策略奏效了。PS2销量超过1.55亿台,成为史上最畅销的家用游戏机。兼容性并非唯一原因,但它为索尼带来了优势,并为玩家对未来硬件的期望设定了新的标准。

微软于2005年推出Xbox 360时,并未原生支持初代Xbox游戏。因为二者硬件完全不同,Xbox 360采用PowerPC架构而非初代的x86。但这一次,兼容性至关重要,因为微软本身就在与索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急需初代Xbox丰富的游戏库,微软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他们转向了软件模拟。微软没有将 Xbox硬件集成到Xbox 360中,而是为每款支持的老游戏开发了单独的模拟配置文件,并在新系统上运行,结果好坏参半。有些游戏运行良好,有些则存在音频故障、视觉错误或性能问题。兼容性取决于微软是否为该游戏创建并测试了配置文件。

Xbox游戏库在发布之初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运行,但微软根据需求稳步扩展了游戏库。玩家可以从原始光盘加载支持的游戏,也可以下载数字版(如果有)。虽然这并非无缝衔接,也并非完美无缺,但这是主机制造商首次尝试完全通过软件模拟来改进向下兼容性。

任天堂于2006年发布Wii,标志着该公司在家用游戏机上回归向下兼容模式。Wii完全兼容GameCube光盘、存储卡和游戏手柄。用户可以直接插入GameCube光盘,连接原装手柄,无需适配器或补丁即可畅玩。

2012年推出的Wii U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支持几乎所有Wii游戏和配件,包括 Wii“双截棍”和体感版,但GameCube支持被完全移除(隔代就不亲了),光盘无法使用,存储卡也无法使用,手柄端口也消失了。

任天堂的其他老游戏也完全没有硬件支持,Wii或Wii U上根本无法玩SFC、N64或Game Boy卡带。任天堂只能通过其虚拟主机服务以数字下载的形式提供有限的老游戏选择,这并非真正的向下兼容,只是一个在任天堂专有模拟软件上运行的重新发行版游戏的商店。

继PlayStation 2的成功之后,索尼于2006年推出了 PlayStation 3,但其向下兼容策略并未保持一致。早期的PS3型号包含PS2的硬件:Emotion Engine CPU和Graphics Synthesizer GPU都内置于首发主机中,几乎完美兼容PS2光盘。但由此增加的成本却成了一大负担。到2007年,索尼开始从新型号中移除这些组件,以降低成本,改用软件模拟,但软件兼容性有限,许多PS2游戏完全无法运行。

到2013年PlayStation 4上市时,索尼完全放弃了物理向下兼容性,PS3、PS2和初代PlayStation光碟均不受支持,并且不包含任何旧版硬件。取而代之的是,索尼推出了一项独立的流媒体服务——PlayStation Now,让用户可以通过云端畅玩精选的老游戏。游戏体验会因网络连接质量而异,而且所有服务都无法与玩家现有的游戏光碟兼容。

PlayStation 5恢复了兼容性,但仅限于兼容PS4。它支持超过99%的PS4 游戏库,大多数游戏均可原生运行,并受益于更快的加载时间和更佳的性能。索尼通过PlayStation Plus订阅服务从完全硬件支持转向流媒体支持。

微软在2013年推出Xbox One 时,并未支持兼容老款游戏。但到了2015年,情况发生了改变。微软为部分Xbox 360游戏引入了基于软件的模拟功能。与Xbox 360最初的做法不同,这次的模拟效果更好。玩家可以插入支持的光盘,下载数字版本,并运行游戏,体验加载时间更快、帧率更稳定等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软将兼容列表扩展至Xbox初代游戏。该公司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模拟层,允许老款游戏在Xbox One以及之后的Xbox Series X和S上运行。向下兼容的游戏并非完美,但大部分的体验得到了增强。一些游戏的运行分辨率比原版更高,帧率也翻了一番。

微软也将这一策略融入了Game Pass。旧版游戏不仅可以畅玩,还可以通过订阅访问,并支持存档同步、成就和跨代游戏。索尼和任天堂仅支持部分平台或付费服务,而微软则将兼容性视为一项长期功能。

2017年Nintendo Switch上市时,它放弃了所有硬件的向下兼容性。但任天堂并没有完全放弃兼容,它推出了一项订阅服务——Nintendo Switch Online,提供一小部分精选的FC和SFC模拟游戏。N64、Game Boy和Game Boy Advance的游戏库后来也通过扩展包加入。玩家需要定期支付费用才能有限地访问游戏库,无法直接购买。

实际上这对玩家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个人电脑已经足够强大,像Snes9x、Dolphin和ZSNES这样的PC版模拟器已经可以模拟绝大多数老任天堂游戏,而像Ryujinx和Yuzu这种开源社区开发的模拟器甚至能模拟Switch本身。就像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市场,当官方渠道Switch缺货时,玩家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通过PC模拟器的形式玩Switch游戏。

2024年,任天堂开始了诉讼。Yuzu在支付240万美元和解金后被关闭,Ryujinx也很快停用——但多个开发平台仍在维护。

向下兼容性实际上很少与技术有关,它一直是主机公司的一种营销选择。有时是早期搭载的,有时是迫于压力而开发的,有时则完全不做选择。微软和索尼将其变成了一个平台功能,任天堂在Switch上放弃了它,在Switch 2上又捡了起来。

积累了几十年的游戏库一直被玩家视为心头所爱,而游戏公司却没有这样的情怀。从卡带到现在的网络订阅模式,支持游戏的数量也不稳定。当访问渠道消失时,各种模拟器就会取而代之,它们做着主机制造商不愿做的工作,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也并非总是合法合规。下一代硬件已在路上,向下兼容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当一切游戏都数字化时,即使主机厂商不提供内容,人们也会在其他地方找到它们。

来源:简明科学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