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信札史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5 11:01 2

摘要: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冲击与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以胡适、沈兼士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整理国故”主张,试图以科学方法重新梳理传统学术,实现“再造文明”的目标。这一思潮成为国学门成立的核心理念。

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冲击与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以胡适、沈兼士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整理国故”主张,试图以科学方法重新梳理传统学术,实现“再造文明”的目标。这一思潮成为国学门成立的核心理念。

北大国学门红楼旧址

一、创立背景与早期建制(1921-1922)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参照欧美大学模式推动学术机构改革。1921年,他主持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将原分散的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合并,计划设立国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外国文学四门。由于经费限制,国学门于1922年1月率先成立,成为国内首个以现代学术机构模式运作的人文学科研究平台。蔡元培兼任所长,强调“兼容并包”,整合章太炎弟子(乾嘉学派)与留洋学者(如胡适、刘半农)的学术资源,形成多元协作网络。

由于经费和师资限制,仅国学门于1922年1月率先成立,成为国内首个现代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其组织架构以“三室五会”为核心:

三室:登录室(管理文献)、研究室(学术研究)、编辑室(成果出版);

五会: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方言研究会。

这一架构打破了传统书斋式研究,引入田野调查、档案整理等新方法,奠定了现代人文研究的范式。

国学门的整体工作由国学门委员会领导,委员长由校长兼任,委员有顾孟余、沈兼士、李大钊、马裕藻、朱希祖、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国学门主任为沈兼士。就实际影响而言,胡适又超过了沈兼士。据1927年记载,受聘为国学门的导师有:王国维、陈垣、钢和泰、伊凤阁、陈寅恪、柯劭忞等。

1923年北大国学门师生合影

第一排:沈兼士(左一)、陈万里(左二)、马裕藻(左三)、今西龙(左四)、顾孟余(左五)、马衡(左六)、叶瀚(左七)、陈汉章(左八)、朱希祖(左九)、单不庵(左十)、胡适(左十一)、沈尹默(左十二)

第二排:钱玄同(左七)、林语堂(左八)、容庚(左九)

第三排:顾颉刚(右四)、黄文弼(右六)

二、学术活动与开拓性贡献(1922-1937)

国学门在短短数年间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

1922年“八千麻袋事件”中,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被当作废纸售卖,引发学界震动。蔡元培以北大名义争取教育部支持,将剩余档案拨归国学门整理。国学门率先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进行系统整理,确立“新史料观”,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实证转向。黄文弼、顾颉刚等学者参与西北科学考察团,整理居延汉简,为边疆史地研究提供新材料。这一行动不仅抢救了珍贵史料,更彰显了学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呼应了“文化自觉”的民族复兴诉求。

除此之外国学门还在其他方面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民俗与民间文化研究

歌谣研究会采集民谣2,000余首,出版《歌谣周刊》,将民间文学纳入学术视野;风俗调查会通过田野作业记录社会风貌,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2.考古学学科奠基

考古学研究室(1922年成立)由马衡主持,推动金石学向田野考古转型,并与日本、法国学者合作,成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1926年,该室联合东亚考古学会发起首次跨国联合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国际化进程的开启。

3.学术出版与思想争鸣

创办《国学季刊》(1923年),胡适在发刊宣言中提出“以历史的眼光扩大国学范畴”,主张打破门户之见,涵盖民族史、经济史、风俗史等十大门类。同期《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成为新学术理念传播的重要阵地。

4.培养学术人才与学科传承

国学门培养出顾颉刚(古史辨运动)、容庚(古文字学)、魏建功(语言学)等学者。抗战期间,文科研究所在昆明延续学术命脉,开展西南民族语言调查,汤用彤、罗常培等学者承袭其精神。1952年院系调整后,其学术遗产分流至北大历史系、中文系及中国科学院,持续影响中国人文研究。

1927年后,受当时政局的影响,国学门的工作实际陷入停顿。

1925年春,容庚等国学门学者欢送考古学家陈万里随美国考察队赴中国西北考察留影

左起:叶浩吾、沈尹默、马衡、林语堂、徐炳昶、陈垣、钱稻孙、容庚、李宗侗、袁复礼、朱家骅、常惠、沈兼士、张凤举、胡适

三、抗战迁徙与战后转型(1937-1952)

抗战爆发后,国学门随校南迁,1939年在昆明恢复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由罗常培、汤用彤等主持,研究方向兼顾战时需求与学术传承。此时期重点包括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古籍抢救性整理等,培养出王利器、阴法鲁等一批学者。

1945年回迁北平后,文科研究所继续整合资源,但受内战影响,研究规模收缩。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文科研究所正式停办,其学术遗产分流至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及中国科学院相关机构。原国学门下属的考古学研究室发展为新中国首个高校考古专业(1952年),延续了马衡、徐炳昶等人的学术血脉。

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

董作宾(一排左一)、黄文弼(一排左五)、顾颉刚(二排左二)、马衡(二排左三)、胡适(三排左二)、徐炳昶(三排左三)

四、历史意义与学术遗产

国学门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雏形,既是新文化运动与民族主义交织的产物,也是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枢纽。其成就不仅在于具体研究成果,更在于确立了科学化、国际化的学术标准,为后世文、史、哲、考古等学科的分化与发展提供了范本。今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等机构,均可追溯至国学门的学术根系。其“整理国故”的初心与跨学科视野,仍在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焕发活力。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教职工人合影

此次推出的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重要信札史料,涵盖了钱玄同、沈兼士、刘半农、钢和泰、黄节等三十余位名家的手迹,计54通,均为诸君在北大任教职时的公函或批示稿,是研究国立北平大学国学门的重要文献。

介绍

陈大齐(1887-1983),字百年,浙江海盐人。哲学家、心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北大代理校长、台湾政治大学校长等。中国近代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开创者之一。1917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著有《现代心理学》《应用逻辑学》《哲学概论》《孔子言论贯通集》等。

沈兼士(1887-1947),名臤,一名臤士、坚士,笔名兼士。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之一。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是国语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为中国语言学界培养了大批英才。在史学界,钱玄同也有相当的贡献,是承袭清代道咸年间今文家极盛余绪,而又启发现代用科学方法扩大辨伪运动的第一人。

刘澹云,戏曲学家为最早研究《劝善金科》(清代内廷四大本戏)者。

许之衡(1877-1935)字守白。广东番禺人。贡生。曾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江绍原(1898-1983),安徽旌德人,现代著名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袖人物之一。

谢国桢(1901-1982),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河南安阳人,学者。

姚步康,曾师从张东荪,蒋维乔、沈有乾等先生,著有《山海经之微意》。

林尹(1910-1983),字景伊,瑞安城关人。黄侃弟子。1930年,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任河北大学教授、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国瑜(1903-1983),字瑞丞,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

沈达材(1903-1972),福建诏安人。归侨。曾任汕头市私立海滨师范、海滨中学教员。

胡厚宣,名福林,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直隶(今河北)望都人。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任政(1898-1960),字惠衣,浙江海宁人。是徐志摩在硖石开智学堂的同学。浙江博物馆馆长。

龚昂若,松江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文科系。曾任松筠女子职业学校教务主任。

谢兴尧(1906-?),号五知,别号老长毛、荛公等,四川射洪人。著名藏书家、史学家。

黄节(1873-1935),原名晦闻,字玉昆,广东顺德人。黄节为我国进步报业的开创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学者。

傅振伦(1906-1999),字维本,河北邢台人。现代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博物学家与档案学家。

钢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波罗的海德国人,俄国男爵,汉学家、梵语学者。后寓居中国燕京,任教于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陈寅恪与胡适都曾跟从钢和泰学习梵文。

白坚(1883-?),四川西充人,字坚甫,别号石居,有《石居获古录》。

汪长济,曾任教育部总务主任。

林之棠(1896-1983),字召伯,又字乐民,福建福安人。著有《诗经音释》《中国文学史》。

杨晶华,字明洲,广东人。北大中文系学生。有词二阕见《词综补遗》卷五十。

甘大文(1892-?),字蛰仙,四川大竹人。二十世纪初重要学者,林纾、胡适之弟子。

陆侃如(1903-1978),原名侃,又名雪成,字衍庐,江苏太仓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

李慎言(1895-1994),字审言,号伯伦,河北行唐人。师从梁启超、王国维攻读研究生。擅书法,兼长文学、教育,旁及工艺美术及建筑学 。

刘半农(1891-1934),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高荣魁,京兆大兴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著有《西北民族对于中国之关系》。

赵荫棠(1893-1970),字憩之,音韵学家,河南巩县人。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

徐景贤(1901-1947),字庐伽,江西铅山人,是民国时期铅山县第一位国学清华大学研究生。

马念祖(1905-?),安徽人籍,民国学者、北京古学院研究员。

朱希祖(1879-1944),浙江嘉兴人,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等校教授。

吴丰培(1909-1996),江苏吴江人,生于北京市。现代藏学家,版本目录学、文献学专家。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鄞县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1920年起任北大国文系主任,任职长达14年,期间努力调和新旧二派,曾聘请鲁迅等名家来北大任教。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要信札史料——陈大齐、沈兼士、顾颉刚批复钱玄同、沈兼士、刘半农、钢和泰、黄节等教员手迹

尺寸不一

61通90页附61封62收文单8页稿件2页目录

信札清单:

刘澹云、全国斌1通3页附1封1收文单;

许之衡3通3页附1封3收文单;(陈大齐、顾颉刚批)

江绍原1通1页附1收文单;

谢国桢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寄来晚明史籍考说明书,希望借阅研究所内书籍。沈兼士批)

姚步康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顾颉刚批)

林尹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方国瑜3通5页附3封3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陈大齐批)

孟庆风1通1页附1封1明信片2收文单;(陈大齐批、顾颉刚批))

林玉福2通4页附2封2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陈大齐批)

沈达材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沈兼士批)

胡福林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沈兼士批)

张任政3通3页附3封3收文单;(陈大齐批)

北京大学研究所同学会3通4页附3封2收文单;(陈大齐批)

龚昂若1通4页附1封1收文单;

谢兴尧1通4页附1封1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沈兼士批)

黄节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

钱玄同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罗桐君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陈大齐)

刘澹云、全国斌、张任政、李海晏、蒋秉南致陈大齐,1通5页附2封1收文单;(陈大齐、沈兼士批)

李海晏致陈大齐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傅振伦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钢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2通2页附2封1说明2收文单;(陈大齐批)

白坚致马衡1通2页附1收文单;(沈兼士批)

张任政、李海晏致陈大齐1通1页附2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通1页附3封1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陈大齐批)

汪长济1通1页附1收文单;(沈兼士批)

林之棠2通2页附1封2收文单;(陈大齐批、顾颉刚批))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沈兼士批)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部2通2页附2封2收文单;(陈大齐批)

国立北平研究院1通1页附3封2收文单;(陈大齐、沈兼士批)

段翰荪2通2页附2封2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陈大齐批)

杨晶华2通5页附3封2收文单;(沈兼士批)

甘大文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金希贤说明1页);(陈大齐批)

陆侃如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

许森信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

燕京大学历史学会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

李慎言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沈兼士批)

程桂庭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刘半农批、顾颉刚批)

高荣魁1通3页附1收文单;(沈兼士批)

赵荫棠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徐景贤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国立北京大学注册部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 (顾颉刚批)

国立北京大学文牍课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沈兼士批)

全国斌1通2页附1封1收文单;(陈大齐批)

马念祖致朱希祖1通1页附1封1收文单;(朱希祖批)

吴丰培1封1收文单;(沈兼士批)

战国策逸文考手稿1页;

钱玄同抄《诂经精舍课艺目录》2页。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