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5月24日)上午,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启幕。活动通过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四大版块,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方向的18项科研成果,让公众沉浸式体验未来科技。
今天(5月24日)上午,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启幕。活动通过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四大版块,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方向的18项科研成果,让公众沉浸式体验未来科技。
北京科技周暨中科院“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启幕/记者拍摄
上午10点半,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公众科学日活动展示区精彩纷呈。水下仿生机器鱼的展台前,挤满了感兴趣的孩子们。现场讲解员中科院博士冯育凯说,水池里游的是机器鲨鱼,它可以不受人员操控,在水池里实现自主探索。中科院目前研发的小型仿生机器鱼主要是为了机理的验证,包括做科普展示等。稍微大一点的鱼,主要应用于水质监测以及渔业上的监测,最大的现在可以做到长1米8左右,已经实现了在湖泊里的应用。
五年级学生小孟认真地听着科普介绍,看着水池里游来游去的机器鱼感叹不已。“之前对仿生有一些了解,比如说导弹什么都会有仿生,雷达也有仿生的蝙蝠,我们都学过课文。这回见到了真实的机器鱼,我觉得特别高端,在远处看那个机器已经非常像活鱼了,未来可以帮助祖国更好地去探索海洋。”
Q系列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等展台也很受欢迎,不少家长特意带着孩子来参观,感受科技的魅力。“我感觉这方面技术特别好,虽然他现在是幼儿园有些还不懂,但是我想让他耳濡目染,我儿子也特别感兴趣,我每年都带他来听一听,想让他对科技多了解一些,以后兴趣方面也有所启发。”家长张女士说。
公众参观Q系列人形机器人/记者拍摄
公众现场参观/记者拍摄
小朋友了解灵巧手/记者拍摄
在互动展演与科学体验区,现场观众深度参与场景体感互动、智能读心、庙算·兵棋智能博弈平台等项目。智能读心项目负责人工程师茹一伟介绍,这一项目首次将人体微动模式应用于心理状态感知领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居家养老心理监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茹一伟说,人体的微动状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呼吸心率所引起的胸腔搏动,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头颈部的微动。研究人员将这样的微动特性跟量表去进行对齐,可以最终去实现了解你处于怎样的一个情绪状态或怎样的一个心理状态,可以用于中小学去评估学生在课堂中他是一个怎样的情绪心理,以及在整个的学校生涯中是否有情绪上的波动,或者成绩对他有什么影响等。
学生体验智能读心项目/记者拍摄
2025年北京科技周5月24日到31日期间举办,与科技部全国科技周同时间同主题启动,启动仪式与自动化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协作,开创了科技传播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表示,今年“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21届,与往年不同,今年更加强调互动,强调传递科学精神,强调科学素养的提升。让科学院面向社会开放,让社会了解科学,重视科学,更重要的是面向青少年,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未来能够有意识地强化科学素养,从事科技创新,因为国家最终的强盛要靠科技创新。
学生们与Q系列人形机器人合影/记者拍摄
记 者 王琛琛 编 辑 王琛琛 主 编 程 艳
来源:1039调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