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向,Kima2在达音科家族中是什么地位?

B站影视 2024-11-21 18:07 8

摘要:达音科在近期憋了很多新品,其中最备受瞩目的应该就是那台CD机,我在现场摸了实物,过于惊艳。当然在耳塞系列中,DK3001 BD、SA6 EST、Kima2这些也算是集体狂欢了,如果把Titan S2算在内,那么今年的达音科从产品更新的覆盖面来讲,基本大满贯。

达音科在近期憋了很多新品,其中最备受瞩目的应该就是那台CD机,我在现场摸了实物,过于惊艳。当然在耳塞系列中,DK3001 BD、SA6 EST、Kima2这些也算是集体狂欢了,如果把Titan S2算在内,那么今年的达音科从产品更新的覆盖面来讲,基本大满贯。

这次咱们先从Kima2聊起,记得Kima初代刚发布的时候,我就寻思达音科怎么做了一款这么“尴尬”的耳机,不管是自身七百多的价位来看,还是从那个有跟风痕迹的“二次元主题”来看,都不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产品。不过还好耳机本身没任何问题,完全可以当做一条千元级耳机去看待,再加上这次的重磅更新,让Kima2取代隼Pro的位置也不会有啥争议(毕竟是隼Pro仲春优化而来的声音)。

Kima2的腔体基本没啥变化,顶多是表面手感或者工艺的微弱区别,腔体还是那个腔体,内侧还是腰子形状,佩戴依旧稳固贴合。除了手里这个,同时发布的还有个限量版,是达音科很喜欢的亮面绿色,和隼Pro 仲春一样,如果平常比较爱护耳机、有收藏想法的话可以入,但日常使用的糙汉子们还是磨砂银版本最合适。另外两个版本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无任何调音变化。

金属导管并不可以更换,需注意。

母座接口为0.78下沉式,和原线完美适配。这条原线在评测Titans2的时候我就说过,可以当做一条“升级线”来使用,主线带尼龙避震包裹这个操作还是很少见的。并且它这个Q-lock Mini可换插头系统操作起来,比一般的要丝滑很多。

官方称Kima2是与隼Ultra结构一致的高磁通量密度环形磁路,它的动圈呢也是新一代的DLC复合球顶振膜,测试达音科耳机“正不正宗”有个小技巧,就是把两只腔体挨在一起,如果磁铁效应(相斥或相吸)很明显的话,那证明磁通量很大,是达音科的耳机没错了。

其实在没读取官方详情页之前,我就把隼Ultra和Kima2进行了一个简单AB,从这个时候就能听出一些“端倪”了,Kima2和隼Ulita雷同般的呈现出了特别有韧性的声音质感,这两兄弟型号给人的感觉都是很“皮实”,结像一点也不脆弱,听感有十足的弹性、响应快速。再往细了测试,发现Kima2的潜力比隼Ultra小一些,隼Ultra属于更有气势一类的,在大动态表现上高于Kima2一个级别,随着前端提升,潜力似乎也更大。而Kima2则偏小家碧玉一些,初听的时候感觉“规模”要小一些。但,继续测试,并非如此。

首先如果给Kima2给定义个风格的话,我认为它属于强调层次素质、高韧性、骨子里更细腻的,并且深度对比以后,我发现Kima2的“整体规模感”虽然比不过隼Ultra,但它的空间深度、层次定位,甚至是强于隼Ultra的,并且Kima2听人声,绝对是更细腻更温柔的那个。唯二败下阵来的就是Kima2的低频动态和整体气势感不如隼Ultra,所以我也建议那些喜欢澎湃一些的烧友去入手隼Ultra,但凡你更追求“HiFi”、“平衡”,希望在有限的预算内获得比同级别“精致一耳朵”的声音,那么Kima2几乎没有对手!另外这东西也很适合那些喜欢听日系ACG的烧友,也算是和二次元的营销卖点结合上了。

Kima2的调音相比一代还是有明显变化的,上面我说动态不如隼Ultra,但相比一代Kima还是有特别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纵深更好,空间更立体,同时低频更加深邃。我觉得Kima2在尽量保持“两端平衡”的框架内,做出这种相当立体饱满,有不错起伏感的声音也是挺难得。

在达音科多条产品线当中,我认为人声做的比较出色的有两条,一条是精致醇美向的禅Pro,这条是正儿八经的神作,人声音色比较正经,但完全不僵硬,任何类型的嗓音在它的回放下,都像是过滤一般的醇美好听。另一条是SA6二代,氛围密实,情感包裹是相当到位的,现在的SA6 EST则更成熟。本文的Kima2,它和禅Pro一样没什么偏颇过激的音色,但是会略偏甜润一些,齿音控制也是不错,是自然消散的那种,而并非一刀砍掉锋利区域。另外相比较于隼Ultra那种较为贴脸的中频,Kima2的中频会靠后一些,对什么都听的烧友来说,这就相当于“校准”。

高低频的特点差不太多,简化来说,就是都很有弹性、刚性,器乐弹奏起来没有软绵绵的,反而像是多动铁般的那种Q弹快速,然后音色略偏年轻化的靓丽。低频呢也是在“风格界限”内做到了尽可能的下潜深度,量感适中,整体听起来也没有那么“硬”,总之高低频多毒多猛到不至于,我觉得算是足够悦耳,然后该有的都不缺,大概就是这样。

通过上面的对比,大家应该也能摸清楚Kima2在家族中的定位,首先它的产品力必然是“福利级”的,综合性价比甚至超越了Titan S2,“二代真香定律”得以验证。不过在七八百这个价位段倒是让选择困难症的用户挺尴尬,预算三四百的吧,买条Titan S2就不会看别的了,预算在千元左右的吧,基本都是千元起步或者进阶到隼ultra这个价位,Kima2夹在中间多少有点凌乱了...

来源:汽车娱乐生活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