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十大主题作文之二——传统文化

B站影视 2024-12-27 07:22 2

摘要:示例:写传统节日“春节 ”。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熟悉的经历,从节前的备年货、打扫卫生、 蒸花馍,年时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压岁钱,到年后的走亲访友等等,都可写入作文。

中考十大主题作文之二——传统文化

写作模板1(纵式结构):开头+初识+深度参与+认知转变+结尾点题

写作模板2(横式结构):开头+文化特点1+文化特点2+文化特点3+结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传统文化”相较于“文化”二字则多了限定词“传统”,这就要求我们所书写的对象必须是俗成的、旧有的、积古的。

2.传统文化有哪些

饮食之道(冯小慧写外婆教我包饺子,写传写友情,写精神力量)

承) 琴棋书画(中国古琴..….练琴写成长)

岁时:如二十四节气 诗词歌赋(《谢道韫:从里走来》

中医(可写亲情,文化传承) 汉字汉语

书法(写爷爷教我写书法,亲情、传承) 民间工艺(《一针一线总关情》)

传统戏剧(京剧、潮剧、皮影戏…...写亲情、 中华武术

传承) 衣冠服饰(汉服)

传统节日(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 古玩器具(《一只青花瓷》)

高……,写节日内涵、亲情) 饮食厨艺

诸子百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庄子濠梁 茶文化(《轻掬爱心一片》亲情、传承)

之上的浪漫、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中国对联(年昧)

3.传统文化常用写作立意角度

(1)借事/物写文化传承(以传统文化事物为依托)

(2)、借事/物写亲情与爱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守住传统民俗)

(4)、借事情写乡愁、民风(学生家乡情怀较淡,如能写好必定是考场高分卷。)

二、传统文化如何写得出彩?

(1)选择熟悉内容

写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才能做到有话可说, 内容充实,表述流畅。

示例:写传统节日“春节 ”。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熟悉的经历,从节前的备年货、打扫卫生、 蒸花馍,年时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压岁钱,到年后的走亲访友等等,都可写入作文。

(2).展示丰富知识

中写作时,要适时添加日常知识、诗词歌赋、典故传说,有助于叙事,也能展示自己丰富的 知识储备,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

示例:(1)独坐窗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 因为律诗工虽然工整, 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 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 ”几个叠字就倾 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 ”,愁重舟,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 愁该多深啊!——《我与传统文化》

这段文字引入李清照的名句,表现对词的喜爱,彰显深厚文化底蕴。

(2)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 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保佑他们平平安安。传说,腊八节是出自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在朱 仙镇,岳飞率部抗金,赶上数九寒天,老百姓们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得胜归来,这 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去世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八便用杂粮豆果煮粥,最后成 为习俗。——《腊八节》

这两段文字不仅介绍了古代宫廷关于腊八节的风俗,还介绍了腊八节与英雄岳飞有 关的来历,文化气息浓厚,使读者受益颇多。

(3).进行细腻描绘

写作时要进行细腻的描绘,才能重点突出,文化韵味十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对吃鸭蛋的描写“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 来了 ”,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比如奶奶绣花时的神情、动作、语言描写,看到我不喜欢苏绣时,落寞的神情。又或者“我 ” 弹古琴时,他的认真、欲语还休,偷偷红了眼眶……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化 ”上,要寄托情 感,看到文化背后的“人 ”,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缱绻深情。

(4)将传统文化与亲情、友情、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复合主题。

举个例子:

雾古琴

童年时的玩伴曾经一起学古琴,两个年幼的孩子总是只有三分热度,坐不住板凳,学琴 也是一知半解。但每次对方抚琴,另一个总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凝神谛听,面带笑意,颇有 高山流水的意味。后来,随着年岁增长,童年的伙伴即将随家人远渡重洋,离开祖国。我像 小时候那样,为他弹了一曲《高山流水》,嘱托他将古琴带上,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传统 文化。

(5).表达自己感受,通过抒情、议论,来抒发自己对所写内容的独特见解和感受,给人以 情感的认同或思考或启发,画龙点睛,又能回味无穷。

示例: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 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 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赶年集》

三、传统文化立意运用

(1).挖掘传统节日、技艺中的绵长情愫

例文一:可用于传统文化,技艺,民族精神(或者亲情)主题

捏彩泥的老爷爷

在语文课本上得知有个叫“泥人张 ”的老前辈,捏泥人的手艺相当精湛,但一直无法亲 眼瞧见。“十一“期间看了一位老爷爷的彩泥手艺,才深深体会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老爷爷看上去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但身子骨却很硬朗,他坐着个小马扎在路边支起个小 摊,上面播着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彩泥作品,煞是好看,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们。只听得 围观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赞叹着一件件杰作,好奇地睁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老爷爷可奇怪了,一言不发,价钱只写在一个小木板子上,旁边放个铁罐,这是什么意 思啊?老爷爷娴熟地拿出一块彩泥,不紧不慢地捏了起来。据说这些作品的原料居然是上了 色的糯米制成的,这可真是太神奇了!这时,围观的人不下,给她们披上一层朦胧的霓裳…… 我坐在小板凳上饶有兴致地看着,脚下趴着

一只慵懒的猫。这温馨的场景,自我有记忆起,便常常在我的眼前呈现,无论花开花落, 抑或云卷云舒,一直在那里……

粽香在午后发酵

奶奶束起满头银发,端坐在桌前。将青翠欲滴的粽叶平铺桌前,轻柔地抓起一把莹白的 米撒在上面,接下来更是行云流水。原本嶙岣的手此刻异常灵活地穿插着,彷如钢琴键上跳 动的小精灵,似乎这动作早已随岁月深深地印记在了灵魂上。不管是曾经亭亭玉立的少女, 还是如今的花甲老人,恒在的是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以及眼底不变的柔和。

粽香在黄昏中爆发

“咕噜,咕噜…… ”像三月的闷泉。冉冉升起的白雾遮挡了视线,却也让粽香弥漫了厨 房。轻咬一口,糯米携着清香在舌尖爆发,直冲大脑,带来了灵魂的颞动。那些泛黄的回忆 也涌了上来……

于我们这年轻的一辈而言,这粽香着实平淡无奇。于奶奶而言,这粽香却不仅仅是一种 味道。它是一种仪式,是一种艺术;它温暖着一段又一段岁月,守候着一代又一代游子;它 缠绕在手指间,流淌在血液中,恒久未变,传承至今.…

何谓佳肴?纵清欢百味,不抵一缕粽香。 何为恒久?于祖祖辈辈,不过文化传承。

(2).写出传统建筑、物件中的智慧和祝福

例文一:可用于传统文化,精神主题

一砖一瓦岁月浸红墙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为华夏 几女留下了瑰丽的宝藏。于我而言,步入古老的建筑,拭去青砖上的积灰,感受一砖一瓦浸 润在历史里的气息,品读在时光里流转百年的文化,是一大乐事。

步入这座如梦如幻的皇家城池,溢满了历史的光影与气息。建于明朝的紫禁城,饱经风 霜,六百年春秋,六百年冬夏,月缺星移,化为了今时的故宫。故宫是一首风花雪月的诗, 沉睡着一城故去的梦。在这里,砖瓦皆是岁月,却焕发新生的活力:文物已成历史,仍流淌 着青春的血液。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时空的坐标不断更选,豆古不变的是这其中的匠 心与神韵。

永乐十八年(1420 年),紫禁城落成,万官来贺,群臣朝拜。红墙映日,金黄的琉璃瓦 光芒万丈,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这皇城的雄伟与威严。俯瞰此城,富丽堂皇;身在此城,气派 雄伟。六百前,紫禁城上空定是晴空万里,午门上的宝珠,钦安殿上的宝瓶,遥指紫微星垣, 一统千里疆域,万里河山,天下皆安。六百年后的今天,故宫未减丝毫风姿,它仍在历史长 河之中划落一笔绚烂的色泽。丹,是宫墙的红色:宸,是深邃的宫殿。紫禁城面世六百年, 见过了太多浩荡的历史。最终,记录历史的紫禁城,变成历史本身。“我们看不见时间,但 能看得见时间的痕迹。 ”因为故宫,他的黄瓦红墙,倾诉着历史的故事。

“丹宸之所以永圃,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 以及可以再说六百年的故宫。”在故宫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为人知,却在时间里作画, 在岁月上雕刻。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建成,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从四面 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颌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紫禁城不变的 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在故宫六百年里,既是草木砖瓦,雕梁画栋,又是一代代 匠人的传承与坚守,它让古老的宫殿能够在未来的六百年里,接续青春,也让匠作的技艺, 代代流传不息。

能让故宫的故事隽永流传的,是关于传承的纪念。在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建筑背 后隐藏的是岁月。六百年的营建与岁修,历史积累成层叠的建筑,也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 给今天和未来。

(3).感悟古代诗人、诗词中的情感和精神,神话民间小说的韵味

飘荡千年的精灵

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发光。

从历史的深远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

也许是在远古,或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但我真正地认识你,便是在读 《诗经》的时候。305 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

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 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 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到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 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 原的怨愤与不平。

屈原沉入泪罗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 走。

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果然,是耐 心和微笑酿造了一切,等待花开。

“我希望我是一个满身是诗的人,无论生活有怎样的悲欣交集,怎样的荆棘密布。闻到 草木的清芬,看到月色的美,因为我知道,生命的华衣,诗来穿针引线,即使终会难免有补 丁,诗的针脚,也会让补丁开花。”这是那张卡片背面书写的话。

我也希望我是一个等待花开的人。即使需要耐心和微笑,我也会就像那朵睡莲。

(4).选多样的文化形态,诠释文化的内涵

例文一:可用于传统文化,精神,或者(坚守,静心)主题

潜心写好中国字,一搬一捺皆华夏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根。”

时光沉淀,静若琥珀。传统文化的飒讽热风吹过,掀起桌上的字帖不住拍飞,透过微薄 纸页上墨字的一搬一捺,我仿佛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精美画卷中,不禁令我铭感五内,热泪盈 眶。终是蓦然顿悟,那端正工整的娟秀字迹,那绵延千年仍灼灼其华的正楷行书,才是我该 坚执书笔写就的最美字体!

繁花似锦,清风如缎,时光倒转的车轮伊始,去年暑假,我流连于快捷喧嚣的信息潮流中, 当一帧帧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红字体的围片视频铺天盖地地涌入眼帘时,自己便不知不觉中也 深陷字体模仿的漩涡洪流里。

奶酪体、鲸落体、情书翩翩体……种种新鲜的字体名称盘踞在脑海,占据了思想。整整 一个暑假,一窥见余暇时光,我便铺开一张白纸,用手机搜寻网红字体的关键词,一笔一划 地仿照这些字的书写方式、字体特点,甚至模仿作者的握笔姿势,用笔力度,全然不顾如许 字体的弯弯曲曲,软绵无力,写法顺序错误颊倒,缺笔少划,活像一个死板严正的老烦固一 味沉溺于自己的天地。

一日日墨迹满纸的频繁书写,一本本业已练就的网红字帖,终于使我原本的正楷有了同 红字体的“风范 ”,那时我还自鸣得意,欣幸自己的执迷跟风,为字体的“标新立异 ”感到 志得意满。暑假接近尾声,新学期伊始。作业交上去不久,我便被语文老师叫到跟前,她审 视我的作业良久,双眉微蹙,神情犹疑,最后才缓缓开口道:“我记得你以前字写的挺好的, 怎么一个暑假就写的不伦不类,我都看不懂你写的字了。”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我 像是被袭面而来的撞钟訇然一击,不知所措,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回答的语句,思绪乱糟糟, 只得无措地点点头。

行于回家的路上,心中的愁绪剪不断,理不清,令我痒而难搔,烦而无措。老师的话 回荡在耳畔,萦绕在心头。四到家,我俯首书桌前,漂泊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书架上积尘积灰 的楷书字帖上,它被我遗落在时光落寞的角落,泪眼婆姿地凝视着我,委屈地叹出一两声嗫 喘。抬手将它拿来翻开,扇页上赫然写着:“潜心写好中国字,一撇一捺皆华夏 ”的勉励箴 言,宛如见到什么旷世奇观,我猛地一愣,身体微定,一种无以名状的情绪悄然涌上心头, 不觉间泪眼朦胧。

翻开内页,一排排楷书正体被曾经热爱书法的我一搬一捺端端正正地描摹 着。笔法苍劲有力,字迹整洁俊逸,一笔一划清晰规范,每个字都是一个大大方方,不卑不 亢,亭亭玉立的个体,目光焖焖地直视着我,气宇不凡地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几滴 热泪坠下,原来横平竖直也可以这么美!我这才顿悟我失去的不仅是规范端正的笔法,还有 曾经炽热清澈的那颗澄心,坚守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身处喧嚣闹市更该秉承的那份文 化气节!

现如今网络时代高速发展,回想整个暑假对网红字体的痴迷不悟,我不禁反思:被裹扶 在时代信息的潮流中,我们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徘徊踌躇,各种新鲜复杂的事物闯入视线,肆 意流行的网红字体是否真的个性鲜明且漂亮美丽?这种一味追逐网络文化的脚步,迎合大众 喜好的模范跟风是否真的值得?

此后,我又开始潜心学习起传统书法来,孜孜不倦地练习楷书。回归本真,坚定不移, 时节如流,基于曾经的书法基础,我终于写回了我原本的正楷,并且笔法更上一层楼,这令 我怡然自得,欣喜不营。

余光中说:“中国文化乃一大圈,圆心处无所不在,圆周处无处可寻,而以中文为其半 径,半径有多长,圆周就有多长。”而这圆心是每一个书写中国字的你我,圆周则是方块字 的无穷组合。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走过历朝历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我们跟前, 却仍然端庄优雅,气宇不凡。一手规范书写的娟秀整洁的传统书法,不仅可以使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丰富迷人的知识内涵,更是在无形之中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脊梁,昂扬着华夏儿女坚定不移的文化气节。

故而们可爱的中华儿女们,且让我们跳出网络时代的信息潮流,走出跟风模仿的局限, 摒弃标新立异的虚伪,屏蔽外界喧嚣浮华的杂音,坚守中国文化的本根,潜心写好中国字,

笔耕不辍地书写好传统文化的华美篇章!

(5).书写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带来希望与新变

例文一:可用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主题

味,吆喝何处寻

北京话语速快,连音卷舌音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 ”一类: 口几甜,沙脆。

最近的天坛公因,还能听见“磨剪子嗡——钱菜刀—— ”的吆喝,找到在祈年殿西门下 集中展练的一大群人,而这里的吆喝已经成为他们的练声面了……可那份纯正的京味吆喝, 那份人文的、历史的以及人们生活习惯、观念的规矩难道“科学 ”不起来了?就算是当今的 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雨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不过 现在,京味儿叫卖“吆喝 ”已经进入了专家论证阶段,下一步将汇集整理各种胡同叫卖曲谱、 录制现存表演老艺人的吆喝绝段。

萧乾的《吆喝》中写道“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文中说,“一到夏天,西瓜和碎 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 ’了 ”,多么令人神往的生活,然而现 在的我们也只能神往而已了。萧乾老先生语能到了卖柿子的简繁两种吆喝:“简单的只一声 ‘喝了蜜的大柿子 ’。其实满够了。”而冬天呢,那时的人们也别有一番滋味——“葫芦儿— —刚蘸得 ”出场,还有那“烤白薯哇真热乎 ”,诱得萧乾“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 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简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可惜的是,当年的多 彩生活,现在已经变得单调许多了。

现在,人称“京城叫卖大王 ”的老人威鸿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趸过蔬莱,卖过报纸, 行遍天桥、厂句,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迷,他特意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 吆喝 100 多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此后其吆喝成为才 艺绝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鸿弟子胡?青先生称为“京城叫卖大王 ”并题匾相赠。可威 老爷子也直发愁,孙子不爱学吆喝找不到传人,他一直以来在所居住的东花市社区对中小学 生进行课外辅导,借着时不常地去教教孩子来两句饨正北京话的音儿,而这胡同里出来的吆 喝才是北京地道的母语。

减爷也说:“叫卖声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发音不准确的叫卖声其实是在败老北京吆喝 声,别人轻易不敢叫卖,一是没有生活,二是没有成套的词,三是没有好嗓子。有些自称的 叫卖王都不正宗,都没有真实再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要想全面推广吆喝声,还是要有体验。 这是生活中来的。保存叫卖声比较困难,现在有很多人打我的主意,我在地坛庙会、唐装节、 大兴西瓜节、媒体上露面,主要是让大家见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老北京叫卖是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再不抢教就永远失传了. ”

然而,威爷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温榆河边,进一趟城要坐两个小时公交车。每次表演叫 卖,口干舌燥,累得不轻。可老爷子说了一天,老也停不下来,因为观众国着不散。虽说这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经录了音,可像这样的老爷子还能说多久呢?

在中华文化中赏风景

翻开中华文化浩瀚的卷帙,我深深地被里面的风景震住了。

以方方正正,传承着民族的精神;用一撇一捺,书写着黄皮肤的传奇。浸润着“逐日 ” “奔月 ”的诗意,聆听着《诗经》《离骚》的虫鸣,中华文化,你的开场,就如此地摄人魂 魄!

(特点 1)翻开您,我就不能释手。美丽的方块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站在世界上 所有的文字之上,汉字有着无比曼妙的结构之美,有着非常和谐的对称之妙。汉字的背后, 蕴积着绮丽的想象,也宣泄着真诚的情绪。几乎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仓颉的灵感, 给我们华夏留下了多少值得反复回味的人情味。跨越千年的历史,横亘南北的沃土,因为这 些灵动的撇捺,都磁石般被吸引到一起。它们被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铸成了巍巍的中华魂 魄!

(特点 2)翻开您,我就不能释手。只独独属于我们汉民族的诗词韵律,千年叹唱之后, 依然余音绕梁。那些叠章复唱,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抑或舞蹈。从《诗经》开始,咏 于江边白雾,舞于月下乔木。华夏子民,吟唱挥舞,展现着黄河流域的平和与安详。唐诗宋 词,魅力魏晋,中华的词律,灿烂纷呈,给人以意境,以思考,以高远的志向。陶渊明吟唱 着采菊拔草,曹操吟唱着指挥千军万马。那些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用心的倾听, 最洒脱的超越都在这里呈现。

(特点 3)翻开您,我就不能释手。比文字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们的铮铮风骨。文化传承

者们,留在文字背后的是更厚重的尺度。屈原,一个带着艾草香气的名字,他和他的汨罗江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人;苏东坡,踏着黄州的月色踽踽独行,却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文化突围; 司马迁,残体深陷囹圄,却在把“无韵之离骚 ”流传千古;曹雪芹,“一把辛酸泪,满纸荒 唐言 ”,一部《红楼梦》让几多后世吵嚷纷争,却莫不崇敬膜拜……遭受磨难的是肉体,站 起来的是文字堆砌的精神,看似柔弱无力,但可亘古永恒。

……

(扣题、揭示主旨)在中华文化中赏风景,我流留连忘返。这一幅幅的美景所散发出来 的绵绵不绝的温热,可以被唤醒内心,唤醒本性,可以在白日的尘世喧嚣之余,给人一个安 静而骄傲的梦。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