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咳得快断气了,但我妈非说不用吃药,休息休息就好了。她还说,吃药反而恢复得慢。你说,真的是这样吗?”
在北京一个三十多度的下午,社区门诊外排了长队。排在前面的李明身上搭着外套,脸上挂着疲惫。
他的声音干哑,眼神里是困惑。关于感冒吃不吃药这个问题,吵了很多年。
药店门口的广告不断在强调“感冒用××,对症快好”,而一些人却坚信,人体自愈力更重要,吃药反而压制免疫反应。
这种争议,在每一场流行性感冒季里都被反复翻炒。
感冒确实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症状轻微,人体免疫系统确实有能力将其清除。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既然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根本没用,那还吃药干什么?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药物并不只有抗病毒或者抗菌这一种作用。
解热镇痛、抗过敏、缩血管、止咳化痰……这些对症处理的药物,并不是“赶走病毒”,而是减少症状给身体带来的负担。
比如,一夜高烧到39度,对心脏有负荷;喉咙剧烈疼痛影响进食;鼻塞影响睡眠,都会拖慢恢复。
更关键的是,不吃药的人恢复得更快,这种说法,来自于一个误读。
一项1996年英国公共卫生署的研究显示,一些接受安慰剂的感冒患者,比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人恢复更快。
但后来发现,那些“恢复更快”的人症状轻、年龄小、本身无基础疾病。真实情况是,药物对缓解重症患者的恢复期影响非常大。
2022年发表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上的一项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接受规范治疗的中重度感冒患者,平均康复时间缩短了1.5天,睡眠质量评分提高了42%。
还有一点更少人注意到,感冒的时候,人体并不是“只有一个病毒”。
很多时候是多重感染,尤其在空气污染严重、过敏性体质人群中,鼻腔和咽部常驻着各种细菌。
这时候,身体的免疫系统不仅要对付病毒,还要处理这些寄居的“老邻居”。
如果光靠身体硬扛,结果可能不是自愈,而是转成鼻窦炎、中耳炎,甚至支气管炎。
有人反驳说:“那是并发症,出现了再治就行。”可问题是,大部分并发症的早期没什么特征,等有明显症状,再治,成本和风险都翻倍。
一项在2018年发表于《Journal of Infection》的研究追踪了5700多例轻症感冒者,其中12.3%最终出现了并发性下呼吸道感染,这些人中有80%以上在前期没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研究还指出,延迟干预是其中的主要诱因。从另一个角度讲,很多人忽略了吃药这件事对行为的影响。
当一个人选择吃药,他往往会变得更注意休息、饮水、保暖等护理行为;而那些拒绝药物的人,常常也不愿意“服从病人身份”,继续熬夜、喝酒、出差应酬。
医学界称之为“疾病行为模型偏移”,这在慢性病管理中常见,在急性疾病中也有类似现象。
换句话说,吃药可能不仅是作用于身体,还影响了人的生活状态,间接帮助恢复。
也有人说,吃药伤肝伤肾。但这是个过度夸张的说法。临床用药讲究“适应症”“剂量”“疗程”。
绝大部分常规感冒药在说明书范围内使用,对肝肾损伤的风险微乎其微。
一个健康人三五天内服用几次对乙酰氨基酚,跟吃顿高油脂烧烤相比,肝脏的负担几乎可以忽略。
而真正会造成肝肾伤害的,是连续高剂量滥用、混用多种成分,尤其是含扑尔敏、可待因等成分的药物叠加使用,才有实质风险。
更复杂的是,很多人低估了“身体资源调配”的问题。一个人发烧时,身体要消耗能量、蛋白质、糖原,调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不是免费的,一场重感冒,可能让一个体脂率偏低的人在短时间内掉体重、掉肌肉,还可能让本已不稳的血糖、血压波动。
这种资源调配如果过度,就不是“自然恢复”而是“透支”。医学上有个研究模型叫“生物-心理-社会”干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感冒恢复速度和药物使用,从来不是单一变量决定,而是与心理状态、生活环境、营养状况、既往病史紧密相关。
一项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横断研究指出,那些自觉有社会支持、收入稳定、营养充足的人群,在得感冒时即使不用药,也能更快恢复;
而在低收入、高压力、独居、营养摄入不均的人群中,不吃药反而加重病情,恢复时间延长到平均9.2天。
所以,“不吃药恢复更快”的说法,其实隐藏了大量不被看见的背景变量。它可能成立,也可能是一种误导。
这里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感冒恢复的“好坏”,有没有被量化标准?很多人觉得退烧就等于好了,鼻涕止住就等于康复。
但真实的恢复远远复杂。
鼻腔纤毛功能的恢复,平均需要6到10天;支气管黏膜的完整性修复,大概要14天;而咽喉的炎症后期症状,比如咳嗽、异物感,可能持续一个月。
吃药,是在这段过程中,帮助身体减少受损,避免误伤、过反应、次生伤害。
不吃药当然可以,但不是更快恢复,而是多一场硬仗,多一份隐患,多一些不可预测的结果。
问题是——为什么每次一说“吃药”,人们想到的不是对身体负责,而是“抗拒控制”?
这背后其实是对医疗的误解,对控制感的焦虑。在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获取知识容易了,信任专业反而变难。
人们更愿意相信“自我身体才是最懂自己的医生”,而不是冷冰冰的药盒和白大褂。
这种倾向,在慢性病管理、心理疾病治疗中也普遍存在。
个体开始逃避标准路径,寻找一种“看起来更自然”的方法,其实是用“自我选择”缓解对未知的恐惧。
延伸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药,有些人吃了有效,有些人却觉得一点用也没有?
主要原因在于个体差异:代谢酶活性、肠道菌群组成、肝肾功能差异,甚至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路径。
还有一个因素常被忽视——期望值。
安慰剂效应本身就能带来约25%的症状缓解,而当一个人相信药物有效时,身体的神经反应也会“配合”得更好。
反之,怀疑、抵触,会让药效打折。
科学的治疗,从来不是“吃什么”,而是“怎么看待吃什么”。
[1]何洁,周鹏翔.感冒中医全攻略:了解感冒,防患未然[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4,21(12):111-112.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