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杜鹃花灰霉病发病规律和防治要点

B站影视 2024-12-26 18:00 10

摘要:温度与湿度:温室中,温度在 15℃ - 25℃,相对湿度高于 85% 时,灰霉病易发生流行。冬季和早春,温室为保持温度通常减少通风,导致湿度升高,为病原菌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通风不良:通风差会使空气流通受阻,湿度长时间积聚在植株周围,利于病原菌滋生和传播。同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引起。该病原菌适应性强,在潮湿环境中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传播。

温度与湿度:温室中,温度在 15℃ - 25℃,相对湿度高于 85% 时,灰霉病易发生流行。冬季和早春,温室为保持温度通常减少通风,导致湿度升高,为病原菌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风不良:通风差会使空气流通受阻,湿度长时间积聚在植株周围,利于病原菌滋生和传播。同时,通风不良还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影响杜鹃花的正常生理代谢,使其抵抗力下降。

光照不足:光照不足时,杜鹃花光合作用减弱,生长势变弱,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降低。而且,弱光环境下植株表面水分蒸发慢,进一步增加了湿度,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生长状态:生长衰弱的杜鹃花易感染灰霉病。如浇水过多导致根部缺氧、施肥不当造成植株徒长或缺乏营养等情况,都会使植株变得脆弱,容易被病原菌侵染。

组织幼嫩部位:花朵、嫩叶和嫩梢等幼嫩组织表皮薄,细胞间隙大,病原菌容易侵入。这些部位通常含水量高,也为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洁温室:及时清除病叶、病花和病枝,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在每次修剪和采摘后,要彻底清理温室,将病残体带出温室集中销毁。

合理密植与通风:根据杜鹃花的生长特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证植株间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加强温室通风,尤其是在浇水后和阴天时,及时降低湿度。可安装通风设备,如排风扇等,改善温室的空气流通。

科学施肥与浇水: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浇水量,避免过度浇水,采用滴灌或喷灌等方式,减少叶片和花朵表面的积水。浇水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上午,使植株表面在傍晚前干燥。

(二)物理防治

调控温湿度:利用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精确调节温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温度在 18℃ - 22℃,相对湿度在 60% - 75% 之间,可有效抑制灰霉病的发生。在冬季,可通过加热设备提高温度,同时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在夏季,可通过遮阳网和喷雾等方式降低温度,增加湿度。

隔离防护:在温室入口和通风口设置防虫网,防止害虫携带病原菌进入温室。对新引进的杜鹃花种苗进行严格检疫,确保无病害后再进行种植。

(三)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0% 嘧霉胺悬浮剂等。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科学用药: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的使用方法和浓度进行喷药,避免随意加大药量。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喷药时要均匀周到,覆盖植株的各个部位,特别是花朵和嫩叶等易感部位。

(四)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以抑制灰霉病病原菌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定殖,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同时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植物提取物:一些植物提取物如大蒜素、苦参碱等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用于灰霉病的防治。这些提取物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和杜鹃花的毒性较低。

来源:江西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