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国字号”高校以其独特的身份和深厚的底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以中国、中央、中华命名的高等学府,不仅承载着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任,更是各自领域内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璀璨明珠。它们大多隶属于中央部委,享受着充足的办学经费、优越的政策支持以
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国字号”高校以其独特的身份和深厚的底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以中国、中央、中华命名的高等学府,不仅承载着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任,更是各自领域内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璀璨明珠。它们大多隶属于中央部委,享受着充足的办学经费、优越的政策支持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国字号”高校群体中,也有这样一所院校,它的历史曲折多变,发展之路虽非一帆风顺,却始终坚韧不拔,向着更高目标迈进——这就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39年3月创立的延安工人学校。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所学校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革命的沃土上,孕育着中国工人运动的未来。历经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华北职工干部学校、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等多次更名与变迁,直至2003年,它才正式改制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尽管办学历史坎坷,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013年,学院获批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2021年11月,学院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社会工作、公共管理、新闻与传播三个硕士点的设立,标志着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今年,对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而言,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学院不仅提出了更名“大学”的宏伟目标,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6月11日,在校庆75周年系列活动中,学院领导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完成硕士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硕士点规模,申请博士点,最终实现更名“大学”的愿景。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对学院历史传承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切期许。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样不遗余力。8月20日,学院发布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涿州校区拟新建项目(二期)前期咨询采购项目》,标志着河北涿州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正式提上了日程。涿州校区自2005年启用以来,已成为学院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生活。二期工程的建成,将大幅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空间,为学院更名“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年10月,学院获批法律、会计、工商管理、资源与环境等四个专业型硕士点,以及公共管理学一个学术型硕士点,使得学院的硕士点总数达到了八个。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学院学科实力的认可,更是为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更名“大学”需拥有至少十个硕士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前进。
除了硬件设施和学科建设外,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院在校生略少于6300人,其中本科生5400余人,研究生340人,劳模本科生200余人,普通专科生3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比例超过5%,这一指标也达到了更名“大学”的要求。在就业方面,2023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7%,其中考研升学占21%,出国(境)留学占6%,社会工作学院考研升学率更是超过25%。毕业生主要流向东部地区和北京就业,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也将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更名“大学”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定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中国高等教育之林,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大学。
来源:爱吃香菜大蒜薯片不爱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