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用名刘孝生、刘铭昭、鲸布、林直,四川省开县人。1911年参加反清学生军,1912年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20日(阴历ニ月十七日)与北洋军阀作战中右眼负伤致残。1926
刘伯承 (1892-1986年)
曾用名刘孝生、刘铭昭、鲸布、林直,四川省开县人。1911年参加反清学生军,1912年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20日(阴历ニ月十七日)与北洋军阀作战中右眼负伤致残。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军总指挥、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军神”两字,虽是德国医生对刘伯承的赞誉和肯定,却也精确地概括了刘伯承不平凡的一生。
1950年10月,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等三位老帅,坐镇重庆,指挥部队向西南进军,解放蒋家王朝在大陆占据的最后一块领地。
重庆开县是刘伯承的家乡。他早年反袁护国,在这一带起兵,得天地人和,到改朝换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翻身得解放。此一时彼一时,他这次到重庆来看望他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一天,一位老友探访,带来一幅他1915年在影楼照的相片。旧照复得,如获至宝。旧照上的他,双目炯炯,传神传情。于是,他便打开墨盒,拿起毛笔,挥挥洒洒,在相片背面写下一段忆往事的话,题赠给挚友、战友和老乡邓小平,藉以分享旧照失而复得的喜悦。
1916年袁世凯称帝,发生了反袁战争。我在反袁战争中于是年阴历二月十七日,在四川丰都县城脑顶受伤,右眼残废。此为前一年所照之相,历今近三十六个年头了始获之。置之左右,可博一粲。
小平同志
刘伯承敬赠一九五零年十月
看着旧照片,痛失右眼的往事浮现在刘伯承眼前。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顺应历史潮流,在武昌爆发,各地民众、革命志士纷纷响应,不到两个月时间,摧枯拉朽,土崩瓦解,君主专制,已成历史。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共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被推倒,社会朝民主方向迈出一大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成果落到清朝重臣袁世凯的囊中,他篡夺了临时大总统权位。
袁世凯不是个省油的灯,一掌握权柄,便借助帝国主义力量,网罗各地反动派,向革命党人挥起屠刀。孙中山仓促组织力量,号召全国各地反袁,进行“二次革命”。
袁世凯针锋相对,向他任命的各省都督传令:“各省都督民政长、各地方长官立即通饬所属,一律按名(指革命党人的名单)严刑查拿,务获究办,勿使网。”
“二次革命”不及展开就被镇压下去。
袁世凯刚镇压了“二次革命”,便做起皇帝梦。
1914年5月,他通过废除《临时约法》,炮制出“新约法”,自封为终身大总统。
1915年12月12日,他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便公开宣布恢复君主制度,自封为”中华帝国”洪宪皇帝。
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伎俩。
为了推翻袁世凯的新王朝,保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孙中山号召全国民众动员起来,进行反袁,并派革命党人到各省组织武装中华革命军。
辛亥革命使爱国、爱人民的刘伯承看到国家的光明,人民的希望,并以“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之言词,说服父母,剃掉辫子,走出家门,跑到县城,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清王朝被推翻后,重庆蜀军政府开办将校学堂,他报名考取,经过10个月训练,毕业分配到四川省著名革命党人熊克武任总司令的部队当见习生、司务长、排长,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连长怯战,跑到营部躲藏,他和另一位排长坚持战斗,杀进杀出,夺取胜利,受到营长李遐章赞扬,火线点将,命他代理连长并报请上级正式加以委任。由于敌方增兵,四川讨袁军失败。战斗中,他右腿负伤,回家调养月余,辗转来到上海霞飞路宝康里藏匿。这里是法租界,住的都是由四川流亡来的讨袁军军官和革命党人。
袁世凯恢复君主制度,自封皇帝,不得民心,孙中山号召讨袁,并派革命党人分赴各地组织武装起义。
1915年12月中旬,刘伯承受派回川东组织起义。
刘伯承由上海沿长江到达四川涪陵,十几天的光景便拉起一支400多人的队伍,在大顺场宣布起义,定番号为四川护国军四支队。由于中华革命军四川总司令卢帅谛任命的支队长远在云南未能到任,刘伯承代理指挥。
“伯承,”邓小平打断回忆,插话说,“我看过冯玉祥先生的文章,赞扬你们是一支奇兵,把北洋军打得死在江里。”
“说奇兵是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宜昌到重庆是北洋军入川进剿的水路交通。我带部队埋伏于长江两岸山坡,他们逆水而上,船行得慢,我们居高临下,没有打不准的。特别在忠县一带打得敌人都落水淹死。”
“听说你后来,一连打了几个胜仗。"”邓小平说。
“是打了几个胜仗。不过却在攻打丰都时,由于侦察人员谎报敌情,吃了大亏。”
1916年3月20日,丰都战斗打响。刘伯承带领四支队,一马当先,在前沿指挥。护国军奋勇冲杀,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敌军不支,一面放火焚烧民房一面部署撤退。
“弟兄们,打开城门就会夺取全胜!”刘伯承带兵一部向城门下运送黑色火药包。
“快开枪,革命军炸开城门,大家都没命啦!”敌军头目叫嚣。敌军胡乱开枪。
“哎呀!”刘伯承惊叫一声,头部连中两发子弹,一发擦颅顶而过,一发从右边太阳穴射入右眼钻出,当下,他摔倒在地,昏死过去。
四支队炸开城门,拥进城中,敌人逃逸。
几个士兵在乱尸中找到刘伯承,抬进城中,请中医郑慎之包扎止血。
由于四支队失去指挥,兵力不足,守敌经过整饬又打进来。四支队且战且退,撤出丰都城。部队撤退时没有担架,只好用一只箩筐把他放进去,在头上顶了一床棉被抬着。箩筐为圆形,他蜷缩身子任凭大家抬着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途经涪陵鹤游坪,就地休整,掩理阵亡将士,他强忍剧痛从箩筐爬出,主持阵亡将土追悼会。
“刘指挥,你好好休息。”众士兵看到他满头绷带,十分痛苦,还如此晓兵爱士,有的热泪盈眶,有的泣不成声,苦苦相劝,实乃感天地泣鬼神。
由于斗争环境恶劣,加上缺医少药,他的伤势日渐恶化,不能主持军务。各大小头领自感前程无望,有的拉走人马,有的携款出逃,有的弃枪回家,就这样,一支威震川东的护国军垮了。
刘伯承负伤,躲藏的消息走漏,他在鹤游坪待不住,只好在好友康云程帮助下,先在一农民家里养伤,后到涪陵一带躲藏。老乡们敬慕反袁英雄,革命党人秘密探望,使他得以平安藏身。
“凡捉拿到刘伯承者悬赏白银,知情不报者格杀勿论”。北洋军队听说他在这一带养伤,几次派兵捉拿几次扑空,于是,便四处张贴告示,悬赏缉拿。
他在有正义感的群众保护下送走太阳,迎来月亮,日复一日,经过年余时间治病休养,到1917年,他的身体渐渐恢复,便在康云程护送下坐滑竿到重庆进一步治伤。他们走了两天,进至涪陵至长寿间的蔺市镇附近,一群劫匪从路边庄稼地里窜出,“哗啦啦”,拉动枪栓喝令:“不许动!谁动打死谁!”
两个抬滑竿的老乡丢下滑竿拔腿而逃。
“钱都掏出来!”劫匪上前搜身,刘伯承和康云程身上带的银钱被打劫一空,仅留下一床破棉被。他俩怕暴露身份,节外生枝,就近钻进路边豆田地,直到夜深人静时,才重新上路,到附近的新妙场李次安家借宿一夜。次日上路,俩人害怕再次遭劫,便绕道南岸渡江,平安到达重庆,住到可靠的朋友王旭东、王尔常兄弟家。
重庆有一家宽仁医院。宽仁医院是美国教会医院,于1897年建立,设备和医疗条件都比较好。这时候医院里住满了北洋军的伤兵。刘伯承在宽仁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转到临江门一家德国人开设的诊所治眼伤。诊所里的沃医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医,尤为擅长外科手术。他天生有一种日耳曼民族的傲慢习气,对病人态度极为生硬,要是碰到伤病者畏痛呼喊,他便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殴打。
刘伯承在这家诊所先后做了两次手术。第一次割去右眼里的赘肉,理顺血管。第二次是装假眼球。手术开始,沃医生要给他进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刘伯承心里一咯噔,想起俄国将军库图佐夫,1778年率部同入侵的土耳其军队交战时,子弹打穿头部,右眼失明,当时医生断定他活不到天明。但是,他靠着坚强的意志活下来。医生手术,他不让用麻药,怕影响脑神经,这个库图佐夫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先后担任俄国军队总司令和欧洲联军总司令,率部打垮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库图佐夫做手术不用麻药,我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他制止地说:“听说麻药对大脑有刺激作用,就不必用了。”
沃医生双眼一瞪,吃惊地说:“这怎么可以?年轻人,眼睛的神经分布很密,是最敏感部位,不用麻药你忍受不了。”
“明白,来诊所前我考虑过了。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我还要为国为民族而战,不能没有清晰的头脑。我宁可忍受暂时的痛苦,也不愿意使大脑受到丝毫刺激。”
“你能支持住吗?休克了怎么办?”
“谢谢沃医生,如果这点苦我都受不了,还何谈为国家民族牺牲?
沃医生依从地说:“如果你能坚持,就请上手术椅吧!”
“用不着手术椅。”刘伯承把自己坐的椅子搬到靠窗的木柱旁说:“请吧!”
沃医生耸了耸肩,用有孔的白布罩住他的脸部,刘伯承镇定自若,用右额抵紧木柱,沃医生接过护士递来的手术刀,开始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手术。
第一刀下去,他周身动了一下。
第二刀,他双臂收缩了一下。
第三刀,他竟然一动未动。
随着手术的进行,他微微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身边的木柱,汗水顺着柱子淌下,浸湿了木柱下的地板。在场的康云程、王尔常等人,无不替他捏着一把汗。
沃医生以为刘伯承忍受不住了,停住手,亲切地问:“麻药已经准备好了,用不用?”
刘伯承轻轻摇摇头,表示不用。
沃医生为他做完手术,敷上消炎药,取下白布,见他仍然面不改色,当下动了侧隐之心,一改粗暴的态度,感动地说:“照你们中国的古语讲‘目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先生整个手术没吭一声,很有毅力,佩服、佩服!”
刘伯承诙谐地说:“我没有吭声,是在默默地数着你需用几刀能做完手术。”
“噢,有意思,请问先生,我用了多少刀?”
“71刀。”
沃医生翘起拇指称赞说:“了不起,你才是中国真正的好汉!”
刘伯承见对方豪爽,耿直,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相告。
“你真是军神,伟大的军神!”沃医生听后赞叹地说。
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护国军四川招讨军总司令兼重庆镇守使熊克武高兴之余,在官邸举行祝捷大会,邀请军政各界、社会名流以及有影响的外国人出席。给刘伯承治眼伤的沃医生应邀参加祝捷大会。
席间,宾主散坐,闲谈见闻。沃医生向熊克武问道:“司令阁下,贵部军官刘伯承近况如何?请代为问候。”
熊克武虽然久闻刘伯承大名,却对不上号,便含糊其辞地随口应付。
沃医生此时酒兴发作,口若悬河,用流利的汉语,绘声绘色地讲起为刘伯承治眼伤的经过,并称赞说:“刘先生惊人的勇敢及忍耐,着实令人震骇,终生难忘,贵国历史上有红脸关公‘刮骨疗毒’之说,今生,我算是有幸见到了活关公。以我大日耳曼民族的标准看,刘先生不是一般的军人,简直堪称军神,过去,我一直认为东方多柔弱怯儒之士,给刘先生治伤后,才知道并非如此。”
中外来宾顿时哗然,无不赞叹。由此,“活关公”刘伯承,便在重庆大街小巷成为人们的美谈。
刘伯承含着深情回忆着往事,抬起头望着邓小平,感叹地说:“一切都过去了,现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中国已经成立,我失去一只眼睛毫无遗憾。”
邓小平一次又一次仔细地看着照片,因为这里边体现着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一一军神。
这是独目将军石志本在日记中记的有关刘伯承的一个故事。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石志本调到红三十ー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当团长,政委为王才贵。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分左右两部继续北上,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为右路军在前,红四方面为左路军跟后。这时候,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跟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红军会师时张国焘看到红一方面军衣着破烂,兵员逾万,和他带领的8万人马相比显得寒酸,有兵便是草头王的思想顿生。当他和朱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率部行至噶曲河畔,赶巧天下大雨,河水暴涨,他的野心也如同奔腾的河水膨胀起来,先是借口河水暴涨,带领部队返回阿坝。接着致电党中央,反对北上。再接着在阿坝召开中共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公然打出“反对毛周张秦北上逃跑”的标语,另立中央。张国焘的错误做法受到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的抵制。他对朱总司令不敢怎样,却以开办红四方面军大学为名,撤了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职,让当校长。
刘伯承在被撤职前与部队一起行军,为了掌握敌情,跟随前卫行动。赶巧石志本带领的团队为方面军前卫。
部队上路前,方面军保卫局奉张国焘指示找石志本谈话,让他监督刘伯承的行动。
第一天行军驻下,石志本没有让刘伯承单独住,和他同住一屋,目的是为了盯住他。
两人住下。刘伯承亲切地问:“石团长,你的左眼什么时候负伤残废的?”
“半年前与川军作战。”
“你看。”刘伯承卸下眼镜,认真地说,“我的右眼也是残废。”
“首长,你那不是好好的吗!”
“那是假眼球。”
“还有假眼球?没听过。你这跟真的一样好看,不像我这一个深窝窝。”
“你是左眼,我是右眼,等将来有条件我给咱俩买一对眼球,你一个我一个省得浪费。”刘伯承认真地说。
石志本警惕起来,未置可否,怕是拉拢收买。
俩人静躺了一会儿,刘伯承主动地说:“石团长,你们在鄂豫皖苏区和川陕根据地是不是发动群众时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
“是啊。”
“中央苏区也是这样。这说明咱们中国共产党都是一个主张,不管哪里的红军都是一个纲领。”
石志本还是很警惕,不言语。
全国各地的共产党都是一家,都要服从党中央领导,不是哪个人说了就能算数。凡是党中央做的决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举了手、表了态的,就要坚决执行。你说不执行对吗?”
石志本知道刘伯承的话是指张国焘,但又不能阻止刘伯承说话,因为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只是抱着葫芦不开瓢,依旧不言语。
“既然共产党是一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哪有这里的共产党防着那里的共产党?哪有共产党不听党中央这一说?”
石志本终于耐不住了,溜下床,到门ロ看了一眼,返回来说:“我问你,党中央做的决策不对怎么办?”
“每个党员都有权向中央写信反映意见,但在党中央没有改变决定时就得绝对服从。”
“要这样还不影响革命发展。”
“我理解石团长的意思,张主席认为党中央定的北上抗日方针是错误路线。我认为张主席的认识是不对的,首先中央开政治局会议张主席参加了,对中央的决定又是举手又是表态拥护。中央领导向前开走了,他却提出不同意,你说这样妥当吗?”刘伯承顿了一下,给石志本以理解的时间。一会儿,他又说,“北上抗日的方针是党中央充分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矛盾制定的。我问你,假如一家两个兄弟在打架,外人趁机跑到家里来放火、抢劫,这个势不两立的兄弟该怎么办?”
“当然停下打架,共同对付外人啊!”
“对。不对付外人,兄弟俩打完架,家里被洗劫一空,即使争了个上风有何用?还不是没了家没了财产。”
石志本认真地望着刘伯承很想听他讲下去。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自从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正在向关内入侵。不打日本,总不能眼看着全国的老百姓都当亡国奴啊!这就叫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党中央顺应时势,做出北上抗日的决策,你说对不对?”
石志本的右眼放出了亮光。他对朱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转变了看法,开始由对刘伯承的监督变为保护。
“石团长,刘伯承有什么情况?”保卫局的人三天两头询同。
“没有什么,他除了看书就是看书。”
“你要尽量限制他的活动,特别是不让他接触战士,防止他煽动部队反对张主席。”保卫局的人叮嘱。
“知道啦。”
一天晚上石志本出屋,看见两个黑影一闪不见了,大喊:“干什么的?不答应,就开枪了。”说着推上子弹。
“是我俩,石团长,别开枪!”两个黑影走出。
石志本质问:“在窗外听什么?”
“我俩是保卫局的。”
“保卫局连我都不相信吗?”
“不是。是怕你跟刘伯承住的时间长了让他骗了你。”
“你俩回去报告,咱们谁都得防骗。“石志本一语双关。
刘伯承在屋里听得明白,对石志本很感激。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时间到了1943年,这时候,石志本在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当司令员。
一日,刘伯承在华北抗日前线得到两个假眼球,立即要给石志本送去一只。
“首长,假眼球来得不容易,还是你留下来备用吧。“身边人员相劝。
“不用,给石志本吧。“刘伯承坚决地说。
由于战争环境紧张,不便派人送去,他就一直把假眼球带在身上,准备一有机会就送给石志本。正好这一年夏季反扫荡结束,晋冀鲁豫军区召开旅团长会议,石志本出席,两人相见,他当下从身上掏出假眼球送给石志本,并笑着说:“我在长征中说,等有机会买一对,这不,有人从上海买了一对,正好你一个我一个,没有浪费。”
石志本很是高兴,回到分区请医生给安上,不料假眼球不合适,装上后眼眶时常发炎难受,他只好卸下来。
“老石,怎么没有装上?”半年后又一次开会,刘伯承见石志本没有安装假眼球便问。
“戴上不合适,眼眶老发炎。”
刘伯承听罢点了点头。之后,又托人在上海定做了两个送给石志本。
石志本接到新的假眼球,不由得热泪盈眶。
两个假眼球演绎着元帅和将军的革命之情,手足之情。同时
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什么是言必行,行必果的美德。
来源:依依然拜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