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24年12月7日至10日在美国圣迭戈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汇集了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的药物研发数据,展示全球血液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在ASH会议上,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主任胡凯
编者按: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24年12月7日至10日在美国圣迭戈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汇集了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的药物研发数据,展示全球血液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在ASH会议上,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主任胡凯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入选大会(abstract 3079,3387及1745),围绕淋巴瘤及骨髓瘤的CAR-T治疗话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了解这些研究,《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采访了胡凯教授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精彩解读和分析,现整理如下。
Abstract 3079
CAR-T治疗时代下复发/难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CNSL)患者的治疗结局
Treatmen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R/R CNSL in the Era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 Therapy
研究目的
旨在比较分析复发/难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CNSL)患者后续治疗(包括化疗、CAR-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ASCT联合CAR-T)的疗效和生存差异。
研究方法
纳入2021年9月~2024年3月期间的131例R/R-CNSL患者,中位年龄54岁,其中66例为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包括5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转化滤泡性淋巴瘤(tFL)、4例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PMBL);65例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细胞淋巴瘤(PCNSL)。
为了减轻肿瘤负荷,所有患者在进行后续治疗之前均接受了桥接减瘤治疗:①对于既往甲氨蝶呤(MTX)治疗有效且缓解期超过6个月的患者,以高剂量MTX(HD-MTX)为基础的方案进行桥接减瘤治疗 ②对于MTX耐药或缓解期不足6个月的患者,则选择其他化疗药物如阿糖胞苷、噻替哌、培美曲塞或BTK抑制剂(既往未应用BTKi的患者)进行桥接减瘤治疗。在2个疗程的桥接治疗后评估疗效,并根据疗效选择后续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
中位随访13.5个月,结果显示:
①患者总体的2年PFS率为40%,OS率为49%。桥接减瘤治疗后,79例(79/131, 60.3%)达到了客观缓解(ORR),其中56例达CR,23例达PR ②桥接减瘤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60%及25%(PP
③在桥接减瘤治疗有效的患者中,后续治疗的情况分别为:化疗(16例,20.3%)、CAR-T治疗(16例,20.3%),ASCT(22例,27.8%)及 ASCT联合CAR-T(25例,31.6%)。通过分析发现:1)化疗组的ORR(CR)率为40%(26.7%),2年PFS率为0%,2年OS率为13.5%。2)CAR-T组的ORR(CR)率为81.3%(75%),2年PFS率为30%,2年OS率为72%。3)ASCT组的ORR(CR)率为85.7%(81%),2年PFS率为72%,2年OS率为73%。4)ASCT联合CAR-T治疗组的ORR(CR率)为92%(92%),2年PFS率为66%,2年OS率为69%。结果表明,ASCT组及ASCT联合CAR-T组的PFS均高于CAR-T组,且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
④在桥接减瘤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后续治疗的情况分别为:化疗(17例,32.7%)、CAR-T治疗(20例,38.5%),放疗后桥接CAR-T(15例,28.8%)。通过分析发现:1)化疗组的ORR(CR)率为6.3%(6.3%),2年PFS率为0%,2年OS率为10%。2)CAR-T组的ORR(CR)率为40%(25%),2年PFS率为20%,2年OS率为27%。放疗后桥接CAR-T组的ORR(CR)率为73.3%(66.7%),2年PFS率为39.0%,2年OS率为56%。结果表明,放疗后桥接CAR-T的患者的PFS高于其他患者(P=0.07)。
⑤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延长OS的重要因素是低IELSG风险评分(P=0.0328)、有效的桥接治疗(P=0.0161)、CAR-T细胞治疗(P=0.0141)、放疗后桥接CAR-T(P=0.0287)和ASCT联合CAR-T(P=0.0222)。PFS延长的显著影响因素是低IELSG风险评分(P=0.0040)、有效的桥接治疗(P=0.0291)和ASCT联合CAR-T(P=0.0129)。
研究结论
根据桥接减瘤治疗的疗效选择后续治疗方案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策略。该研究表明,在桥接治疗有效的患者中,应用ASCT联合CAR-T的巩固治疗显著改善了R/RCNSL患者的PFS。而对于桥接治疗无效的R/R CNSL患者而言,放疗后桥接CAR-T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缓解率和OS率,值得进一步探索。
01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结合该研究谈一谈桥接减瘤治疗的重要性?对于桥接治疗有效和无效的R/R CNSL患者而言,这项研究分别为临床带来哪些启示?
胡凯教授:对于复发/难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CNSL)患者而言,后续治疗是棘手和困难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挽救性的减瘤治疗,然后再根据减瘤治疗的疗效将患者分为减瘤治疗敏感组和减瘤治疗不敏感组,值得指出的是,减瘤治疗的疗效结果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提示和指导意义:①对于减瘤治疗有效的患者,我们认为其对于化疗未完全耐药,可通过进一步化疗或ASCT达到长期的缓解,若患者缓解深度不够,还可加入CAR-T治疗来提高疗效。②而对于减瘤治疗无效的患者,表明其对于化疗已充分耐药,继续采用化疗作为后续治疗,预计疗效不佳,我们更为推荐放疗+CAR-T作为后续治疗的选择,使患者达到长期生存。
综上,对于R/R-CNSL患者而言,减瘤治疗不仅是一种治疗方式,也同时为后续治疗模式的选择带来了指导方向,该研究正是阐述了这个话题。
Abstract 3387
BCMA-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性髓外浆细胞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巩固治疗的价值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CMA-CAR-T Cell Therapy in Relapsed/Refractory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 Exploring the Role of Consolidation Therapy
研究目的
旨在评估BCMA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髓外浆细胞瘤(EMP)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后续开启巩固治疗的必要性。
研究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4年6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BCMA CAR-T细胞治疗的24例EMP患者,中位年龄为56.5岁,其中13例(54.2%)患者经评估具有≥1个高危遗传因素(包括:1q21+,t(4;14),t(14;16),t(14;20),17p-,p53);12例(50%)患者ECOG评分>2。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3线以上的治疗,且对PIs和IMiDs具有耐药性;19例(79.2%)患者对CD38单抗有耐药性,14例(58.3%)既往接受过ASCT,9例(37.5%)既往接受过局部放疗。
在BCMA CAR-T细胞治疗前,20例(83.3%)患者接受了减瘤化疗,主要采用DECP方案和局部放疗。在BCMA-CAR-T细胞治疗后,9例(37.5%)患者接受了巩固治疗,其中包括allo-HSCT、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以及局部放疗。
研究结果
疗效结果显示:①在BCMA CAR-T前接受了DECP方案减瘤化疗或局部放疗的20例患者中,15例疗效可评估,总体缓解率(ORR)为40%(6/15),其中1例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5例为部分缓解(PR)。②在BCMA CAR-T细胞治疗后,24例患者的最佳ORR为70.8%,完全缓解率(CR)为25%。③中位随访16个月,中位总体生存(mOS)为1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为4.6个月。④在所有患者中,9例(37.5%)在BCMA CAR-T后接受了巩固治疗,其中4例达到PR、3例达到VGPR和2例患者达到CR。亚组分析表明,巩固治疗组的中位OS为28.7个月,明显长于非巩固治疗组的4.99个月,(P=0.0014),中位PFS也显著延长,分别为12.06个月 vs 3.06个月(P=0.0011)。
安全性方面,研究中CAR-T细胞输注剂量的中位数为0.537×106/kg, 83.3%(20/24)的入组患者发生CRS,其中3例(12.5%)患者出现≥3级CRS,3例(12.5%)患者发生ICANS。
研究结论
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与未接受BCMA CAR-T治疗的R/R EMP患者相比,在BCMA CAR-T治疗后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更佳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生存。这证实了在EMP的治疗中实现深度缓解的必要性,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优化CAR-T细胞免疫治疗和巩固治疗策略。
02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如何评价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髓外浆细胞瘤(R/R EMP)的总体疗效与安全性?BCMA CAR-T治疗R/R EMP的探索中,巩固治疗展现出怎样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胡凯教授:在BCMA CAR-T治疗髓外浆细胞瘤(EMP)方面,目前的共识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缓解深度不够,疗效持续时间较短。在该研究中纳入了相对罕见的复发/难治的EMP(R/R-EMP)患者,在BCMA-CAR-T治疗后进行了积极的维持治疗,包括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allo-HSCT)、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以及局部放疗。结果表明,BCMA CAR-T单一治疗对于R/R-EMP的疗效一般,缓解深度不足,只有后续桥接巩固治疗(尤其allo-HSCT)才能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这也提示我们,对于R/R-EMP患者,BCMA CAR-T后桥接巩固治疗是推荐的治疗策略,能实现更好的长期生存。
Abstract 1745
预后营养指数(PNI)在接受CAR-T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in CAR-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研究目的
旨在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于接受CAR-T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中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受CAR-T治疗的506例淋巴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收集了基线数据,包括:用于计算PNI(白蛋白+ 5×淋巴细胞计数)的治疗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采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Shapiro-Wilk检验用于评估定量数据的正态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确定总体生存(OS)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了PNI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在506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1岁,173例患者(34.3%)的ECOG评分 ≥2, 204例(40.3%)患者的IPI评分≥3, 460例(90.9%)患者的Ann Arbor分期≥III期。在接受CAR-T治疗后,388例患者(76.7%)出现CRS,其中46例(7.5%)为CRS 3~5级,24例(4.7%)出现ICANS,其中13例(2.6%)的ICANS≥3级。
单变量分析显示,PNI、IPI评分、ECOG评分、CRS和ICANS是CAR-T治疗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
多变量分析显示,除了IPI评分和ECOG评分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P
中位随访381天,中位OS为33.44个月,3年和5年OS分别为48.98%和47.2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43.05为OS预测的最佳cut-off值。高PNI组(>43.05, 285例,56.3%)和低PNI组(≤43.05, 221例,43.7%)的5年OS分别为58.48%和33.97%。对数秩检验显示低PNI组和高PNI组之间OS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P
研究结论
PNI可以预测接受CAR-T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RS、PFS和OS,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意义。
03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ASH会议上,您们团队从护理角度上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PNI)在接受CAR-T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可否请您解读一下?
胡凯教授:护理工作是我们医疗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复杂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管理,我们的护理团队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深入开展了相关研究。这项研究主要探讨了营养状况(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于接受CAR-T治疗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此外,我们护理团队的研究者还致力于患者的营养评估、生活质量(QoL)的评估、复杂伤口的护理以及患者的随访工作中。医护协作贯穿于临床工作及研究中,对于复发/难治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管理是重要的一环,发挥了医护的各自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
04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谈一谈您们团队在淋巴瘤、骨髓瘤的CAR-T疗法探索方面,将有哪些规划?
胡凯教授:我们中心主要专注于复发/难治淋巴瘤或骨髓瘤患者的治疗,而CAR-T对于这类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当然,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型疗法会出现进展,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新型靶向药物等,在诸多新型药物涌现的情况下,探讨更佳的联合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更长的PFS和OS,这是我们团队未来研究的致力方向。另外,我们将聚焦于新型靶点CAR-T、通用型CAR-T、CAR-T与移植的桥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AR-T治疗,将会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进行探讨。
胡凯 教授
北京高博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主任
从事血液科工作近20年,专业方向为血液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标准化诊断、治疗以及免疫治疗(CAR-T细胞治疗,CIK/NK细胞免疫治疗);擅长以内科化疗为主的综合规范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自体/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治疗,以及自体/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移植后合并症的诊治。其中,CAR-T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骨髓瘤及CD19 CAR-T失败后治疗的探索性研究,以及异体CAR-T结合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及骨髓瘤为国内首创模式。CAR-T治疗近1000例次;作为主要研究者临床试验近40项,共参研100余项;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参编参译著作5本;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美国血液学年会,欧洲血液学年会)汇报团队研究成果。
学术任职:
北京健康促进会血液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T细胞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