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这社会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大家都忙着追效率、拼速度,好像慢下来就是落后。可你有没有想过,清朝那个乱糟糟的年代,有个叫曾国藩的家伙,靠着“慢”愣是干成了大事。他提出个“三慢”哲学——慢读书、慢说话、慢做事,不但自己混得风生水起,还给后人留下一堆值得琢磨的经
现在这社会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大家都忙着追效率、拼速度,好像慢下来就是落后。可你有没有想过,清朝那个乱糟糟的年代,有个叫曾国藩的家伙,靠着“慢”愣是干成了大事。他提出个“三慢”哲学——慢读书、慢说话、慢做事,不但自己混得风生水起,还给后人留下一堆值得琢磨的经验。
曾国藩,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不算穷,但也发不了财,靠种地和读书过日子。他是老大,底下还有八个兄弟姐妹,压力不小。爷爷没啥文化,但挺会讲道理;爸爸是个秀才,当过私塾老师,家里学问氛围还行。小时候,曾国藩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村里田多山多,书声不断,养成了他踏实肯干的性格。
五岁开始读书,六岁进家塾,学的都是《四书》《五经》那种老古董。1826年,他考了个童子试,排第七,算有点小名气。1830年去衡阳读书,1831年又转到涟滨书院,跟着一堆名师啃经史。1833年考中秀才,1834年进岳麓书院深造,同年乡试中举,成绩不算拔尖,排三十六。之后他开始往科举这条路使劲冲。
1835年,他跑北京考会试,没考上,住长沙会馆苦读。1836年又考一次,还是没中,只能回长沙跟朋友讨论学问。直到1838年,第三次进京,终于考中进士,排三甲第四十二名,得了个翰林院的差事,正式当官。从翰林院庶吉士干起,他每天抄经文、学理学,学问越来越扎实。道光帝还亲自把他朝考成绩从一等第三提拔到第二,可见这家伙真有两把刷子。
1840年,他升翰林院检讨,之后几年顺风顺水。1843年当四川乡试考官,年底升翰林院侍讲。1845年升侍讲学士,1847年当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兼管兵部,十年蹿升十级,37岁就混到二品大员,朝里有点分量了。
1852年,他妈去世,他回家守孝,正好赶上太平天国闹得厉害,清军打不过。1853年,他被朝廷派去湖南组湘军。自己挑人、定规矩,带着这帮乡下兵从1854年开始打仗,先在湘潭赢了一场,之后拿下岳州、武汉,名声越来越大。1860年当上两江总督,1861年攻下安庆,1864年灭了太平天国,封了个一等毅勇侯,成了清朝文人里少有的武侯。
打完仗,他没闲着,搞洋务运动,想让中国学点洋人的技术。1861年在安庆弄了个军械所,做枪炮轮船;1865年帮李鸿章建江南制造总局,搞近代工业。这家伙的努力让清朝有了个短暂的“同治中兴”。
曾国藩能成大事,靠的就是“三慢”:慢读书、慢说话、慢做事。这不是懒,也不是拖,而是稳扎稳打的智慧,特别能看出他的情商高。
曾国藩小时候脑子不算特别灵光,记东西慢。网上还有个段子,说他夜里背书,背了一宿没记住,外面偷东西的小贼听烦了,跑进来把他文章背完就走。虽然是笑话,但说明他读书真下苦功。他自己说过:“一句没弄懂,就不去看下一句;今天没搞明白,明天接着读。”这种慢节奏,让他学问越攒越厚。
他在北京当官时,每天抄经文、读《朱子全书》,日记里经常写“昨晚读了《黄山谷集》”“重温《孟子》”。哪怕打仗忙得要死,他也没扔下书。从《史记》《汉书》到理学,他啥都钻研,最后学问深得能跟人侃大山。这种慢读书的习惯,不光让他肚子里有货,还练出了沉得住气的性格,看问题也比别人深。
年轻时,曾国藩嘴快,吃了不少亏。道光年间,他刚进翰林院,有次他爸过寿,请了个德高望重的大儒。他端着茶杯瞎侃,话说得有点狂,结果把人气跑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管住嘴,定了个规矩:“跟人一块儿时少说话,一个人时多反思。”
1851年,他给咸丰帝上书,批评皇帝“赏罚不公”“用人不当”“做事没章法”,差点惹祸,多亏同事帮忙才没事。这事让他更明白,说话得过脑子。到了晚年,他跟人聊天,总先听别人说,自己慢条斯理讲,语气还谦虚,别人听着舒服,也愿意跟他掏心窝子。这种慢说话的风格,既不得罪人,又显得情商高,谁不喜欢跟这种人打交道?
打仗时,曾国藩有个外号叫“扎硬寨,打呆仗”。他带兵到哪儿都不急着开打,先让兵挖沟筑墙,弄得跟铁桶似的。1861年打安庆前,他盯着地形看了半天,觉得不稳就先修工事,几天下来,太平军夜里偷袭压根没用,湘军反倒赢了。这种慢节奏,不是没想法,而是要打得稳。
他不爱玩花招,就喜欢一步步来,用小胜攒大胜,最后把太平天国干掉。做事慢点,但每步都扎实,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吗?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干大事,能看出他脑子清楚,不会瞎着急。
灭了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开始搞现代化。1861年,他在安庆建军械所,找了几个科学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还弄了艘“黄鹄”号轮船。1864年把军械所搬到南京,后来并进江南制造总局。这些事开了中国工业的头。
1868年,他当直隶总督,管北京周边,清理了三万多件积案,干得挺漂亮。可1870年天津教案让他翻了车。当地老百姓因为谣言砸了法国教堂,杀了传教士,闹出外交麻烦。他去查,发现是误会,最后处决了16人,赔了钱,还派人去法国道歉。事是平了,可大家都骂他“卖国”,气得他身体都不行了。
1871年,他回两江总督岗位,想接着干洋务。1872年3月12日,他在南京病逝,61岁。朝廷给了他“文正”的谥号,家书和文章传下来,影响了好几代人。
曾国藩这“三慢”,听着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慢读书让他学问扎实,慢说话让他少得罪人,慢做事让他每步都稳。这套路子放今天,其实也挺实用。
现在大家都忙,刷手机、赶项目,恨不得一天干完一个月的事。可你急归急,东西没弄明白就硬上,最后不还是得返工?慢读书这招,能让人静下来,把基础打牢。说话也是,网上吵架谁不会,可慢下来想想再说,少惹麻烦,还显得你有水平。至于做事,急着出成绩往往容易翻车,慢点走反而靠谱。
当然,也不是啥都慢。曾国藩这慢,是有目的的慢,不是磨洋工。现在这时代,有些事得快,比如抢机会、抓信息,但前提是你得有底子。没底子瞎快,那就是撞墙。所以“三慢”不是让你变乌龟,而是教你先稳住,再发力。
曾国藩从一普通读书人,靠“三慢”混成晚清顶梁柱,挺牛的。他的故事告诉咱们,急不一定成事,慢下来反而有戏。你觉得这“三慢”靠谱吗?生活中咋用?有啥想法,底下聊聊呗!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