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印度人还在满不在乎地宣称自己的胜利,但被击落的战斗机总不是假的,也让印度十几年来的强军宏图彻底破产。
最近,一场6:0的空战,让印度成了全世界当之无愧的群嘲对象。
虽然印度人还在满不在乎地宣称自己的胜利,但被击落的战斗机总不是假的,也让印度十几年来的强军宏图彻底破产。
有人甚至指出,这一仗,是印度版的甲午时刻,国际上都看清楚了印度的真正成色。
所以有人就提出了,当年中国甲午战败后,马上就有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那么印度人会不会因此而奋发图强,大力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从而在未来一雪前耻呢?
答案是不可能。
印度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近些年有很多人分析。
什么民族性啊,基建啊,教育啊等等,不过,今天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剖析:
农业。
说个冷知识,我们都听说过中美巴西都是农业大国,但其实要论耕地面积,都比不上印度。
别看印度领土面积比中国小,但人家的耕地面积可比中国大得多,有1.9亿公顷,妥妥全球第一。
美国1.7亿公顷排第二,中国1.21亿公顷位列第三。
按道理来说,这么大耕地面积,在国际上怎么说也是个农业大国吧?
并没有。
印度的粮食单产低得让人咋舌。
大米每公顷2191公斤,小麦每公顷2750公斤,连世界平均水平——
大米3026公斤、小麦3289公斤—都够不着,更不要说中国了。
至于总产量就更可怜了。
2024年印度粮食总产量3.32亿吨,中国呢?
7.1亿吨。
也就是说,印度以中国1.5倍的耕地面积,产出了中国一半的粮食!
问题来了,印度在耕地面积远超过中国情况下,为什么粮食产量远低于中国?
1. 土地制度
印度土地是不少,但问题在于,土地的使用效率,是要和土地制度相适配的。
印度地处热带,阳光充足、降雨量也很大。
自然禀赋远超过中国,但是农业水平却远低于中国,根本原因还是土地制度私有化。
比如,最影响农业收成的——水。
印度的水资源禀赋相当优越,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约1140毫米左右,约等于中国的两倍。
但是呢?
超过52%的印度农田灌溉不足。
为啥?
因为印度的气候特征是典型的下雨就涝、雨停就旱。
印度的雨季主要在6月至10月之间,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0%到90%。
在这个时期,印度许多地方经常面临洪涝灾害。
但是只要过了几个月,就马上干旱,甚至连河沟都会干涸。
比如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乞拉朋齐Cherrapunji,世界雨极。
最高年降水记录26461毫米,平均年降水12700毫米,竟然每年11-2月严重缺水。
按道理来说,你缺水的话,修个水库把水蓄起来,等枯水的时候再用不就得了?
可是有意思的是,除了北面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有几个大型水库以外(拿捏巴基斯坦的作用要大于蓄水作用),印度其他地方罕见大型水库。
中国的水库数量超过9.8万座,而印度竟只有不到五百座。
为什么会如此?
问题出在土地私有化上。
在古印度时期,印度所有土地都属于德里苏丹。
但是德里苏丹是管不了那么多地的,所以就通过中间人“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田赋。
“柴明达尔”一般是印度教土邦王公,为了确保“柴明达尔”交足田赋,德里苏丹允许他们在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
“柴明达尔”制甚至一直延续到英国统治时期。
英国废除土王,让土王变成地主,只允许他们保留土地资源,剥夺了行政和司法权。
于是土王纷纷变成了地主。
印度独立后,要求实行土改,实现土地私有化。
不过呢?
印度宪法规定,农业的立法和管理属邦的权限范围,所以只能由各邦根据本邦具体情况制定。
结果呢?骚操作就来了。
有的邦规定地主的“自己种的地”可以留下,其余土地由政府征收,政府给予补偿金。
然后地主的佃农花钱从政府购买。
但“自己种的地”这个概念太宽泛了。
有的地主把佃户变成“亲戚”,这样就不算佃户了,属于自家自营,这样土地就能保留了。
还有的地主选择收回佃户的地,哪怕每天从地里走一圈,哪怕土地撂荒,也算“自己种地”。
结果就是,地主们纷纷卡Bug,让自己的地都被保留而且合法化了。
还有的邦(主要是南部邦)呢?
执行得比较坚决,分田地分得比较彻底。
结果土地被分散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根本没有什么集约耕种的基础。
从数字来看,印度土改成效还不错259万。
地主的土地被政府收回,2000万佃户通过分期付款,购买到所耕土地的所有权,成了自耕农。
但问题在于,这种经过法律确权的土地私有制,成了印度农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一方面,北方邦有大量土地仍在地主手上。
有的地主土地动辄上千英亩,同时这些地主往往兼任本地议员。
无论谁上台都不敢得罪他们,地主们也绝对不会牺牲自己的土地去通过大型水库建设计划。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拥有土地的零散的农民,你需要一个一个找他们谈征地。
但问题在于,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本来地就少,你一征,人家以后以啥为生?
在中国,对这种情况一般是异地搬迁。
比如三峡库区移民被迁移到了湖北、湖南、四川等多个地区,但印度呢?
土地都是有主的,征地的公司根本没有让农民异地搬迁的能力。
所以你就是把价钱出到天上,也没人愿意卖地。
其实,印度并不是没有水利计划。
比如80年代印度曾经出台过一个“内河联网计划”,希望通过修建30条运河、上百座水库和30座大坝,将印度内部河流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大网。
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南北水量不均、旱季严重缺水的问题。
然而,这个计划还没启动,就被征地问题卡死了。
无论找谁都说不通,地主要价太高,自耕农更难缠。
你要敢强行征地,印度地主和农民分分钟聚集起来几十万人给你把工程机械都砸烂。
还记得2021年印度农民围攻新德里么?
足可见印度地主的实力。
再加上腐败盛行,就算政府投资的一些水利项目,也往往陷于腐败之中。
比如投三个小水库的钱,能被官员贪两个。
上面有人视察的时候,就通过不同道路从不同角度看三次,就把上面的人哄骗过去了。
水利水利,为民谋利。
现在印度连水利工程都建不起来,怎么可能让粮食丰收?
2 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
包括不限于发达交通路网、稳定的能源保障等等,更需要廉价的土地。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飞速增长?
就是因为中国实行土地国有制。
中国政府长期低价提供工业用地,这对于中国工业部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式工业化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中国一些比较重视GDP的地方来说,只要有人来投资,别说拿地了,就连土地平整、水电气接入,乃至拆迁,政府都给你搞定了。
印度呢?情况完全不一样。
印度的土地私有化,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私有化。
听起来和印度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挺配的,但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西方私有制的精髓。
人家美国再资本主义,直到今天联邦政府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地主。
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高达2.63亿公顷,约等于220万平方公里,约占美国土地的约30%。
美国各州也拥有自己的土地,有的多有的少,所以联邦政府和各州掌握的土地不少。
美国搞工业建设或者基建,都是可以很快从政府土地中划拨出来搞建设。
但印度政府呢?
土地却是一分一亩都没有。
所以印度引进外资,谈的挺好,但首先面临的就是向土地所有者征地。
说实话,征地在印度太难了。
根据印度《宪法》第31条规定——
如国家法律规定,取得的不动产中包含个人所有且由个人耕种的土地,国家不得征用现行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土地限额以内的土地,以及这些土地上的或者附属于这些土地的房屋和建筑。
光这一条,基本就把政府征地的路给封死了。
根据印度《土地法》规定——
征地方必须向农村、城市地区的土地所有者分别支付最高达土地市价四倍、两倍的对价。
且当公私合营项目、私营企业进行征地时,必须事先分别取得70%和80%的土地所有者同意。
有这两条法律在,土地所有者在面对征地的时候,往往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不信我们看看当年的韩国浦项制铁,是如何折戟印度的就知道了。
浦项制铁是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84位。
2005年,浦项制铁和印度中央政府签了个协议,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在印度建造一个大型钢铁联合工厂,签字过程一切都很顺利。
可是习惯了集权统治的韩国人,拿着印度中央政府的合同去跑征地、就业、交通、基建、能源等等部门的手续的时候,发现这个合同根本不管事。
最终只能每一道流程都用钱开路才能搞定。
手续办好了就是征地。
可是当地地主想狠狠地薅一下韩国人的羊毛,于是就故意阻挠项目的推进。
整整两年时间,浦项制铁的人都在各级官员和地主家中来回奔走。
一直到2008年才把地主搞定。
但这时候,麻烦又来了。
因为和土地有关系的,不仅仅是土地所有者(地主),还有土地承包者和实际耕种者!
你要是这两波人又跳出来了。
说你征地了,我以后的就业咋办?
虽然他们没权没势,但是他们有选票啊!
在选票的作用下,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就作废了韩国人的许可证。
韩国人急了,又开始打官司。
好不容易官司打赢了,这时候环保组织又出来了,说你的钢铁厂污染严重,不能建。
就这样扯皮了整整12年,最后韩国人彻底受不了了。
前期投资也不要了,直接提桶跑路。
可能是看着这样不行,外资都不敢来了,于是印度下议院在2015年4月通过了《土地征用法修正案》。
提出在五大类用地项目上取消村民表决的环节,同时免去项目用地的环境和社会评估程序。
因失地受到影响的农民将一次性获得政府以市场价给予的补偿,同时每户农家将得到政府给予的一个就业岗位。
虽然这个法案看起来平衡了征地方和农民的利益,但由于地主反对声过高,该修正案在印度上议院没有通过。
印度又一次土地改革以失败告终。
更糟糕的是,印度的土地私有,直接打消了政府获得资金的宝贵机会。
中国能够在改开40年实现工业化的奇迹,钱从哪来?
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可以征收廉价土地,通过卖地获取巨额收入,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
就业人口的增加又快速带动城市化,然后又带动地价上涨,给政府带来更多的收入。
这样反复循环,发展处了工业化、城市化、土地财政相互反哺的发展模式。
可是印度呢?
光这一条土地私有化制度,就完全无法复制中国的路径了。
3 分配不公与消费主义
工业化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与积累。
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建设现代化的工厂。
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工业化发展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这个资金的持续投入与积累从那里来?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有两个:
一个是吸引外资。
外资的引入,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极大提升了国内产业的竞争力,为中国商品行销世界打下了基础。
另一个是通过贸易积累顺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
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
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
2024年,中国顺差达到1万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有了这些贸易顺差的积累,国家层面就能在工业化发展持续注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领域,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问题在于,这两条经验印度偏偏都无法复制。
前面说了,印度土地私有化带来的征地难题,让印度吸纳外资非常困难。
贸易顺差呢?就更别提了。
根据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印度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仅在2023-2024财年,贸易逆差就达到了约2000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贸易逆差,给印度的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应对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的重要保障。
但印度的贸易逆差使得外汇储备不断消耗,难以维持稳定的规模。
同时,贸易逆差也给印度货币卢比造成了巨大的汇率压力。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卢比长期处于贬值状态。
这进一步增加了印度进口商品的成本,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印度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短视的行为。
最典型的就是对在印外资企业的频繁查处。
从沃达丰到亚马逊,众多知名外资企业都曾遭遇印度政府的税务调查、反垄断调查等。
还记得小米被冻结资金么?就是这么玩的。
其实,印度的杀鸡取卵受害者何止小米一家?
印度的屠刀是不分东方西方的,谁来了都要砍两刀。
比如大众汽车印度分公司,仅仅因为“汽车零部件进口中分类错误”,就被罚款14亿美元。
还有Infosys也收到了40亿美元的追溯性税务通知。
其他的包括起亚、帝亚吉欧、保乐力加和喜力等等,也都或多或少卷入了税务和许可证纠纷。
这些行为,再次坐实了印度“外资坟场”的名声。
使得外资不敢轻易进入印度市场,即便已经进入的企业,也在考虑缩减投资规模或撤离。
这样一来,印度就更难得到资金来发展工业化。
印度为啥会产生贸易逆差呢?
一方面,印度的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其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制造业存在着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中国不仅拥有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还形成了从芯片研发、零部件生产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印度的智能手机产业呢?
大部分零部件依赖进口,主要以组装业务为主。
虽然卖出去能挣外汇,但买零部件也需要大量外汇,产品附加值低,挣得少。
这样一来,就算印度人把电动螺丝刀打冒烟,最后挣的美元可能也没多少。
另一方面,土地私有化导致印度国内分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进而催生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在印度,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种土地所有制使得贫富差距巨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最富有的10%人口掌握着全国约55%的财富,最贫穷的40%人口仅拥有全国约10%的财富。
在这种财富分配极度不均的情况下,印度的地主、富豪形成了一种过度消费的风气。
消费主义盛行。
我们可以看看印度每年6772亿美元的进口额,都进口了些啥?
除了一些工业品和零部件,印度进口最多的,竟然是高端消费品!
比如黄金。
因为历史文化因素,印度人对黄金十分热爱,特别是富人,黄金是非常合适的炫富工具。
所以光2024年一年,印度就进口了1200吨黄金!价值上千亿美元!
比如名酒。
印度已成为全球威士忌消费的领头羊,其消费量在2023年接近2.43亿箱,市场规模更是高达约180亿美元。
印度贫民窟那些老百姓肯定是喝不起威士忌的,你猜这些威士忌都是谁喝了?
更夸张的是,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估下降了18%-20%,而印度的奢侈品市场却逆势增长了31.6%。
印度地主婆没几个奢侈品包包,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此外还有豪车。
奔驰宝马奥迪以及一些跑车在印度的销量都在快速增长。
2024年,奔驰在中国的销量下滑了7%,而在印度却猛增了12%。
但问题在于,当中国人都在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印度市场排量大、耗油多的汽车越来越多了。
汽车多了要烧油吧?
但问题在于,印度也不产油啊!
印度这国家虽然面积不小,但石油储备却没多少。
石油进口依赖度高达88.2%,无论石油和天然气,都高度依赖进口。
可是进口这些东西,不还是要花外汇么?
所以,一方面,印度外汇来源少,另一方面,印度要花外汇的地方多。
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分配不公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畸形发展,高消费群体的过度消费加剧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扩大了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又迫使印度政府采取不利于外资的政策,进一步恶化投资环境,减少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
说实话,这印度还不如朝鲜呢。
人家朝鲜虽然人均粮食产量低于印度,但是印度饥饿指数排名却超过朝鲜?
为何?
因为某国可能有一个喜欢豪车的将军,但是印度却有超过5万个奴隶主。
他们的消费主义盛行,使得宝贵的外汇过度流向非生产性领域(奢侈品)。
无法有效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限制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不过,这些对于印度富豪们来说,谁在乎?
4 黄粱一梦
现代农业水平不是靠天吃饭,而是依赖工业化水平。
比如,要想农业增收,光靠浇水是不行的。
需要良种,需要机械化作业耕种,需要撒化肥,需要施农药,需要农膜,等等等等。
这些良种(生物工业)、农机、汽油、化肥、农药、农膜等等,几乎都是工业化的产物。
所以,一般而言,工业化水平越高农业就越发达。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和中国。
但印度呢?始终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走不出来——
土地私有化制度阻碍了工业化发展,工业化水平低无法反哺农业;
农业水平低导致印度拿不出更多农产品去换回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金;
工业化不行,农业就更不行。
也许,印度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为什么和印度自然条件和土地耕作规模更相似的中国,粮食产量会那么高?
其实,很简单:
——中国有发达的化工体系,为农民提供廉价的化肥和农药,还有农膜。
——中国有发达的生物医药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优质良种。
——中国有发达的制造业,可以为农民提供便宜的农业机械。
——中国有发达的无人机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廉价的无人机打药服务,效率贼高。
——中国有发达的农业投资和农业保险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资金和保障。
——中国有政府出钱的农资补贴,比如尿素,一袋尿素补贴后的价格,在150元左右,这其实已经低于生产成本了。
——中国有强大的基层组织,雨季组织抗洪,旱季组织抗旱,丰收了还组织抢收,现在一些基层组织都开始直播为农民卖货了。
——中国有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地里生虫子了,一个电话就能把农技站的人叫过来,很多时候是免费的。
——中国有发达的物流体系,所有的物资,无论是化肥、农药还是农膜等等,都能低成本地运到田间地头农民的手中。
造就这一切的是什么?
是中国共产党。
说实话,如果上个世纪40年代国内内战是国民党取得胜利,那么现在的中国就是另一个印度。
印度想学中国,光学个产业链转移,学个引进外资,是远远不够的。
更关键的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和行动。
所以,印度要取得中国式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农药、化肥,而是:
——一场疾风暴雨的土地革命。
——一场彻底而深入的行政体制改革。
——一个共产党。
——一个毛泽东。
巧了,就在5月21日,印度共产党(毛派)现任总书记、毛派中央军事委员会(CMC)的总司令南巴拉·凯沙瓦·拉奥以及其它27名干部,在印度安全部队的围剿行动中遇害。
这下彻底完了,印度这样下去,永远永远无法挑战中国。
莫迪的“强大印度”,终将是黄粱一梦。
来源:花猫哥哥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