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么一个占地面积几乎和新加坡一样大小的发电园区,没靠电力出圈,反而靠着肉质肥美的羊迅速火爆出圈,更难为可贵的是,就是这些小羊却解决了多少科研工作者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谁能想到,我国斥资3亿打造的巨型发电园区,竟意外成了“网红牧场”!
这么一个占地面积几乎和新加坡一样大小的发电园区,没靠电力出圈,反而靠着肉质肥美的羊迅速火爆出圈,更难为可贵的是,就是这些小羊却解决了多少科研工作者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波三折】——»
塔拉滩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900米左右,有着“离太阳最近”的优势,年均日照近3000小时,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光能宝库”。
而且,这里地广人稀,平坦开阔的地势为大规模铺设太阳能板提供了绝佳条件,不用担心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天生就是建光伏发电站的风水宝地。
2012年,在国家的支持下,政府决定投入3亿人民币,计划打造一座集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发电站。
项目规划书上写道:这里每年将产生数亿度电,不仅能满足周边地区的用电需求,还能将多余电力输送至东部城市,缓解能源紧张问题。
然而,现实却远远偏离了最初的设想。
发电厂所在的地区虽然风光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偏远,电网基础设施薄弱。
建成后,发电厂产生的电力无法高效并入主电网,输送成本极高,导致电价缺乏竞争力。
与此同时,当地的实际用电需求远远低于预期,周边城镇的工业发展缓慢,居民用电量有限,发电厂的产能严重过剩。
更糟糕的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发电厂的运行效率一直未能达到设计标准,维护成本却居高不下。
几年下来,发电厂不仅没有盈利,反而成了财政的“无底洞”。
更雪上加霜的是,戈壁滩上的风沙频繁地侵袭着太阳能板,每一次肆虐,都可能让太阳能板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久而久之,面板就会被磨花,透光率下降,发电效率也跟着大幅降低。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工作人员终于想出了一个接地气又实用的办法。
他们在建设过程中,播撒下适合在沙漠生存的植物的种子,渐渐地,这些植物长大后形成了一片绿色防护带,有效地降低了风速,大大减少了风沙对光伏板的侵蚀。
可没想到,解决了风沙问题,新的麻烦又找上门来。
由于光伏板的遮挡,下方的草在特殊生态环境下疯狂生长,这些茂密的草丛挡住光伏板,导致发电转化率大幅降低。
起初,电站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雇佣大量工人手持割草工具,在广袤的光伏板下艰难地进行除草作业。
然而,塔拉滩光伏电站面积巨大,高达54平方公里,人工除草不仅效率极低,而且成本高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即便如此,人工除草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草类生长的速度,往往这边刚除完草,那边又长出来了。
后来,电站尝试使用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等方法,但机械除草容易对光伏设备造成损伤,化学除草则可能带来环境污染。
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当工作人员想着要不换地方时,当地农牧民竟然巧妙化解了这一困境。
«——【·小羊闪亮登场·】——»
当地的一位牧民发现这一片地方有着丰富的杂草后,觉得这些草放着有些浪费。
于是,他灵机一动,将自家的羊群赶了进去。
一开始,工作人员还担心它们会对设备造成破坏,可很快就发现,这些羊简直就是他们的福星。
它们在光伏板下啃食着疯长的荒草,不一会儿,一片杂草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不仅如此,厂房的遮蔽作用,还能在恶劣天气时为羊群提供保护。
为了让羊群在园区里生活得舒适,同时又不影响发电,园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工作人员抬高了光伏组件的安装高度,从原来的0.5米提升到1.2米,这样一来,羊在下面活动就不会撞到光伏板,也能更方便地吃到草。
而且,他们还拓宽了板间距,让拖拉机都能轻松通行,方便运输饲料和清理羊粪。
同时,园区专门建造了宽敞舒适的羊圈,为羊群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引入羊群初期,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有些羊比较挑食,只喜欢吃嫩草,对老草碰都不碰,但这可不行,荒草还是清理不干净。
工作人员就和牧民们商量,挑选那些不挑食的羊进入园区。
可没想到,还有些羊太贪吃,一个地方的草被吃得光秃秃的,出现了过度放牧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园区推行了“10天轮岗制”,让羊群在不同区域轮流吃草,给草地足够的时间恢复生机。
随着羊群的加入,和人们的整改,让园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光伏发电造福人民·】——»
曾经的荒漠逐渐被绿色覆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土壤肥力也在羊粪的滋养下不断提高,为更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而且,牧民们通过在园区放羊,节省了大量的饲料成本,羊的肉质也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吃草变得更加鲜美,售价更高,收入大幅增加。
据统计,牧民的年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涨到了5-8万元。
而且,“光伏羊”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繁荣,如羊肉加工、销售等,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它已经成功建成了全球首个“水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成为能源领域创新发展的标杆。
其光热电站采用先进的熔盐储能技术,实现了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那庞大的29000吨熔盐储能系统,稳稳支撑着12小时的供电时长,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不仅如此,输送电量已超500亿千瓦时,换算下来,相当于减排了7000万吨二氧化碳,为助力杭州亚运会实现“零碳”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它现在真正实现了光伏发电造福人民,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源:风云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