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师范大学校长巩金龙在仪式上表示,古籍保护研究院建院七年以来,在党中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决策的指导下,在学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行动的支持下取得系列成绩。期望古籍保护研究院能在新时代古籍保护事业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以扎实举措助推数智时代古
本报讯(记者 彭未风)5月23日,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建院七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启幕仪式在该校会议中心举行。
天津师范大学校长巩金龙在仪式上表示,古籍保护研究院建院七年以来,在党中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决策的指导下,在学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行动的支持下取得系列成绩。期望古籍保护研究院能在新时代古籍保护事业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以扎实举措助推数智时代古籍保护工作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积极构建“从游”学术生态,推动古籍保护学科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作出更大贡献。
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原院长高玉葆教授表示,研究院将乘着国家文化建设的东风,着力于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工作,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古籍保护人才。研究院将以古籍工作为核心,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教学与研究工作融入到国家文化战略之中,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以视频形式致辞,在古籍保护研究院建院七周年之际,对研究院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古籍保护与文献学教学与研究领域做出的成果予以肯定;对研究院新成立的天津学研究中心、古文献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揭牌表示祝贺,并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古籍保护研究院七年来的发展情况。建院至今,研究院已形成了渐具规模的师资队伍,推出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2022年、2023年相继成立的古籍编目研习中心、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基础上,今年即将成立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天津学研究中心。研究院除了承办《古籍保护研究》集刊之外,还创办了《地方文献研究》集刊、《天津学》集刊,秉持“大古籍保护”观念,助力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此外,古保院师生积极与社会各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助力海内外所藏中国古籍的编目研究工作。
本次仪式上,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原院长高玉葆教授等嘉宾共同为古籍保护研究院附设的天津学研究中心、古文献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叶卿、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孙立田共同为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天津图书馆)揭牌。
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副院长李华伟教授接受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汤文辉总编辑捐赠的《杂字类函三编》。汤文辉总编辑在讲话中回顾了该社与古籍保护研究院一直以来的合作和取得的相关成绩,并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国庆主持编纂的《杂字类函三编》的学术价值及其在杂字文献研究上的重要意义。李国庆教授在讲话中对杂字文献的历史源流、学术研究史做了回顾。
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良教授以“河海津韵再审视”为主题,作了天津学研究中心成立报告,阐述了该中心对“天津学”的建设预期和认识,针对天津学与津派文化的研究设想向与会嘉宾作报告。报告中还重点提出了津派文化“天津独有、天津优势、天津发源”三大重要特色,天津学也将作为“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周余姣教授在中心成立报告中介绍了中心的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和工作计划。报告中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古文献学研究、古籍保护事业实现新发展,作出了展望。
会上还向天津学研究中心、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聘请的首批兼职研究员颁发了聘书。当天下午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举行了天津学研究学术报告会、古文献与数字人文研究论坛、杂字文献整理与利用座谈会三场平行论坛。据悉,由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海外中文古籍编目研究青年工作坊、第一届京津冀历史文化研讨会、天津学与津派文化研讨会三场主题论坛在24日、25日举行。
来源:天津教育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