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长歌——山东文物鄂尔多斯特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4 12:00 3

摘要: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如一条历史的纽带,串联起华夏大地的璀璨文明。近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与山东博物馆携手举办“大河长歌——山东文物鄂尔多斯特展”,以黄河为媒,将黄河下游的山东农耕文化与中游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紧密相连,200余件珍贵文物跨越时空汇聚于此,通过玉器、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如一条历史的纽带,串联起华夏大地的璀璨文明。近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与山东博物馆携手举办“大河长歌——山东文物鄂尔多斯特展”,以黄河为媒,将黄河下游的山东农耕文化与中游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紧密相连,200余件珍贵文物跨越时空汇聚于此,通过玉器、陶器、青铜器三大类型的深度对话,生动展现着中华文明灿烂的礼乐文化,生动展现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互鉴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览中,为更好地展现鄂尔多斯与山东地区之间的紧密文化联系,讲好“同饮黄河水,共筑黄河魂”的生动故事,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臻选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实物融入其中,通过巧妙的对比陈列,让黄河中游与下游的早期文明通过玉器、陶器、青铜器三大类文物的跨时空对话,揭开两地文化交流与文明共融的历史画卷。

玉器展区中,山东博物馆展出的四孔大玉刀,是玉器部分体量最大的器物,充分体现了中原玉器制作片切割技术的先进,是黄河下游玉文化的代表之作;鄂尔多斯沙日塔拉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玉钺、玉璜、玉人等器物悉数亮相,这是内蒙古黄河流域首次大规模出土的玉器,展现鄂尔多斯地区用玉礼天的祭祀传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两地展出的玉琮均属矮体琮,器型较小,光素无纹,与良渚文化玉琮有着显著不同。尽管雕琢工艺各具特色,但两地玉器都承载着先民对玉文化的尊崇,体现出对精神信仰与权力象征的共同追求。

陶器展区内,山东大汶口文化的袋足陶鬶、彩陶壶等,以巧夺天工的技艺诉说着农耕文化的细腻匠心。袋足陶鬶造型别致,线条流畅,彩陶壶上的精美纹饰繁复细腻,每一道笔触都凝聚着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鄂尔多斯沙日塔拉遗址的袋足陶斝、三足陶瓮,纹饰简洁大气,充满草原气息,展现出黄河中游先民的生活智慧。这些日常的炊具,因地域文化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勾勒出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面貌。

青铜器展区,山东博物馆的珍品璀璨夺目。商代亚醜钺,透雕的人面纹极具冲击力,五官突出,双目圆睁,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狞厉刚硬的纹饰尽显威严气势,标志着所有者拥有强大的兵权;而举方鼎是商代礼仪重器,不仅是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志物,更是迄今在山东境内发现的最精美的晚商铜鼎。与之相应的鄂尔多斯青铜兵器、装饰带具等则以灵动的动物造型独树一帜,如青铜战盔上圆雕的铜马,金饰片上的虎、鹿造型,短剑的铃首设计,都展现游牧文化的奔放与活力。仔细端详,无论是中原的饕餮纹,还是草原的动物纹,都蕴含着对力量与自然的崇拜,彰显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文化基因。

展览的“乐之和”内容中彩陶鼓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点,鼓口沿下有一周凸起的锥状装饰,仿佛是独特的调音钮。礼乐之章怎少得了中原宏大的编钟,他们从远道而来与鄂尔多斯的骨笛共同奏响“大河长歌”。

这场跨越地域的文物对话,不仅展现了两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揭示出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正如展览结语所言:“愿大河文明经久传唱”,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中华文明必将奏响更加壮阔的和合共生之歌。

来源:鄂尔多斯文化和旅游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