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根据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的发展态势,中央军委、毛主席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相机攻占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山西的重要据点之一运城。
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根据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的发展态势,中央军委、毛主席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相机攻占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山西的重要据点之一运城。
四纵司令员陈赓将军听令而行,立即调兵遣将围攻运城:所部十旅、十一旅、十二旅、十三旅分别进击运城之北关、西关、南关、东关。夺占各关后,修筑工事,待机攻城。
与此同时,陈赓派参谋人员到运城周边地区,探查、了解其地形地势及敌军的防守情况。
晋冀鲁豫野四纵司令员陈赓将军(图像)
运城城高墙厚,工事坚固,四周多为开阔地。该城守军是国民党整编第十师及地方保安部队,共计两万余人。这是块硬骨头,要想啃掉它,有一定难度。
当时,太岳、太行、吕梁及晋西北等地的军民,也都盼望着解放军尽快拔掉敌人在晋南的这个中心堡垒,以更好地发展建设晋南地区,让运城附近的、被敌人掌控的大盐池回到人民手中,为山西广大民众所用。
中共中央及我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共识,促使四纵加快行动步伐,力争早日攻克运城。
五月三日,四纵十旅顺利攻占了运城北关的羊驮寺飞机场。此一战果,使得四纵及当地军民对夺取运城的信心倍增。而且,有些地方的群众,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庆祝活动。
对此,四纵司令员陈赓将军没有时间去过多关顾,他在忙着整理、分析、判断有关运城的军情,指挥所部循序渐进地落实着党中央、毛主席给的作战任务。
正在分析研判敌情的陈赓将军(图像)
五月七日,四纵开始了夺取运城各关的作战。
不久,十一旅攻占了西关,十旅占领了北关大部,十三旅夺取东关附近的天仙庙,十二旅占领了南关的马家窑。
至此,四纵各旅进入了登城作战的准备阶段。
就在这时,陈赓委派自己的通讯科长戴其萼,前往运城之西、南、北三关,进一步实地了解一下各旅攻城的准备情况。
戴其萼没有听到让他去东关,就问陈赓将军:“司令员,不去东关吗?”
陈赓说:“东关不必去了,那里背靠盐池,地形偏狭,不便于部队充分展开。攻城开始后,十三旅只能配合其它旅作战,不能打主攻,他们到时候自主运作即可。”
接着,陈赓谆谆告诫戴其萼:“你到了前方后,不要跟他们议论具体的作战计划、方案,也不要谈自己的预估性意见,只是去认真倾听旅长们的作战建议,好好地看看他们的战备及敌人的防守等情况。”
完成任务回来后,戴其萼如实向陈赓将军汇报了他的所见所闻:
建国后的戴其萼同志(图像)
南关坐落在开阔地上,这种地形是极不利于突击攻坚战斗。十二旅对于下一步如何挖交通好、巩固前沿阵地、建立火力阵地等,均还没有成熟的实施方案。
西关房屋多,地形复杂一些,便于部队隐蔽行动。已经攻占西关的十一旅士气高涨,而且,他们的一切攻城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只等纵队司令部一声令下,就迅速出击,破城而入。
北关的地形相比南关来说,还要开阔,连一个土坎、土堆都没有。其附近的几处住所,有的离城池太近,占领了也守不住。
距离北关二百米处的几间房舍,十旅在那里派驻了一个加强连。同时,他们在该连后面设置了几个火力点,打掩护,否则也难以坚守。
城中的一个高高的水塔,靠近北关。这个水塔已成了城中敌人的观察哨,塔体上布满了射孔。水塔的存在,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军的攻城作战。
水塔(图示)
若要搞掉这个水塔,需要一定数量的炮弹。再者,摧毁城墙上的敌人的密集的火力点,也需要大量的炮弹。
对此,十旅旅长周希汉心里没底:届时,不知纵队能不能充足、及时地供应给十旅炮弹?
另外,周希汉还有一个大的顾虑,那就是:城中敌人的重炮阵地现在位于城西北,如果到了晚上,它偷偷地转移到其它方位,我军不就白准备了吗?那时,我军改换阵地,予以追踪打击还来得及吗?
虽然心存忧虑,但周希汉旅长的临战态度很明确:只要纵队决心打,十旅坚决服从命令。
陈赓将军听了上述情况,沉思片刻后,严肃地问戴其萼:“就现有的备战情况来看,南关的十二旅可以开始攻城吗?”
戴其萼当即干脆地回道:“我认为不行。战斗打响后,我军的伤亡肯定会很大,而且也不一定能攻入城中。”
攻城作战中的我军将士(画作)
陈赓将军又开始沉思:“就西关的作战条件来看,十一旅登城的把握比较大。如果北关的十旅也能登城,两个旅互相策应,就能继续向纵深发展。
否则,面对炮火强、兵力多的敌军,十一旅的单路突击不仅会有大的伤亡,还很有可能被敌人打退回来。”
思虑及此,陈赓又问戴其萼:“你觉得周希汉有把握登城吗?他的攻城决心坚定吗?”
没等戴其萼回复,陈赓又接着自言自语道:“周希汉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他如果认为可以从北关攻入运城,有了疑问后,就会有相应的答案。
现在,周希汉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那就说明,他觉得攻城没成功的把握,不想打。”
建国后的周希汉将军(图像)
说到这里,陈赓将军稍作停顿,望着戴其萼说道:“如今,人们都期盼着攻克运城,尤其是太岳军区的广大军民。我们的兄弟部队,也都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一战役行动。
可是,现在的作战态势不利于我们。如果强攻,以过高的伤亡代价换取运城,是不是值得呢?如果攻了,但没能攻下来,被迫撤出战斗,那可就更成了赔本的买卖了!”
陈赓将军在翻来覆去地思考着、权衡着……
第二天,运城守敌对四纵布设于城西南方的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然后,他们派部队出南门,打击我军。我军战士们虽然坚守住了阵地,但很难阻止有效的反击。
陈赓将军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纵队领导,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商讨如何攻打运城的问题。
最终,以陈赓为首的四纵领导班子认为:目前,攻打城运城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随之,陈赓将军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发去电报,请求暂停攻打运城,并阐明了原因。很快,中央军委、毛主席回电四纵,同意他们的意见,暂时不打运城。
解放战争时期,工作中的毛主席(图像)
五月十二日,四纵准备攻打运城的四个旅,都安全有序地撤出了作战地域。
综上所述可知,攻克运城,是党中央、毛主席给的作战任务,也是当地解放区军民迫切希望的。
但是,四纵司令员陈赓将军在认真、详实地调查、分析、研究了敌我双方的种种情况后,立足作战实际,不生搬硬套上级的命令,不一味迎合众人的“一厢情愿”,断然作出了停止作战的决定。
此举,需要很大的勇气、非凡的胆略和高超的智慧。这昭示了陈赓将军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的卓越的临战能力和指挥水平,体现了他对党的革命事业的高度政治责任心。
来源:老王头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