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寡51年养大6子女,86岁老人却服药自尽:中国式“丧心病狂”,让我不敢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09:32 2

摘要:独自生活在农村老宅,身体还不错,每天听听广播、拜拜菩萨、纳个鞋底...非常规律。

年轻时,

我们以为晚年是儿孙绕膝、安享天伦;

现实中,

多的是无人问津的孤寡老人。

大妈看了一部电影,难受好几天。

影片真实还原了中国老人的生活,恐怕没有几个人敢看第二遍……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86岁的老人,

独自生活在农村老宅,身体还不错,每天听听广播、拜拜菩萨、纳个鞋底...非常规律。

老人家有6个儿女,老伴儿走得早,她从35岁就开始守寡,孩子们全是她一个人拉扯长大的。

每天晚上,她都跪下跟菩萨说:

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日复一日......

然而有一天,她摔了一跤。

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已经不能自理。

往日里几乎没有来往的几个子女聚在老太太的家里,开会讨论怎么给老太太养老。

没有一个人愿意拿钱给老母亲看病。

最后,他们决定,把老太太送到附近的敬老院,每家出2000块钱就行。

开会过程中,老母亲插不上话,她并不想去敬老院。

好不容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被呵斥:

“不去敬老院去哪里?你摔了一跤你不知道吗?”

而此时,敬老院来了消息,说现在没有空床位。

所以他们不得不启动方案二,轮流去几个子女家各住一段时间。

第一站,老三儿子家。

老三是做生意的,是兄弟姐妹中条件最好的,有车有房。

刚去的时候还不错,老三给老母亲腾出一间房住,但没几天,老三媳妇就开始摆脸色了,主要是嫌弃这个农村婆婆脏。

婆婆用过的毛巾,她用夹子夹起来扔掉。

用过的床单、被套、毛巾,也被扔掉。

在沙发上铺一层白布,这是给婆婆的“专座”,以免她碰到其他地方。

老太太住不下去了,转站去了闺女家。

第二站,老四女儿家。

女儿家的条件不太好,开着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

女婿整天不务正业,就想着一夜暴富的好事。

有一天,女婿发现小卖部柜子里的钱少了50块,他认为是丈母娘拿的。

让老婆去问,没想到老太太承认了。但真相如何,电影中没有交代,但是观众自有判断。

就在女儿夹在母亲和老公中间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太太的嘴歪了,时不时就笑一下,她中风了。

为了省钱,女儿没有给母亲送到医院,而是巷子里的小诊所,这样一来,病没有治好,钱花得可不少。

女婿当然不乐意了,看病为什么只有我们家出钱?

老母亲看出了女儿的崩溃和难做,不想再拖累她,准备离开去老二家住。

第三站,老四女儿家。

老二儿子性格软弱,媳妇又是个标准的农村长舌妇,老太太还没去家里呢,她就开始说闲话,各种嫌弃。

因为老太太生病之后总是止不住地发笑,老二媳妇就总冲她使脸色。

更过分的是,为了不碍眼,老二和媳妇又把老母亲安置在了牛棚,还随手给了她老鼠药……

寒冬腊月,母亲在黑漆漆的牛棚,点着一盏煤油灯。

一个碗,半块破碎的镜子,一个菩萨像,一张全家福、一个洗脸盆,一个热水壶,还有一床脏被褥,这是老太太的全部家当。

都这样了,这位老母亲还是跪着向菩萨祈福:保佑他们一家人能幸福平安。

她也不记恨待他如仇人的老二媳妇,把自己的传家宝镯子送给了她。

老二媳妇别提多开心了,连着叫了好几声“娘”。

生活在牛棚的这段日子里,老太太念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去敬老院啊!

从一开始的拒绝,到现在的盼望,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些日子过得有多难。

没过多久,好消息来了,敬老院有床位了。

那天早上,敬老院的面包车到了老二家的牛棚,可是推门一看,老太太去世了。

原来,在昨天夜里,老太太吃下了儿子给他留下的老鼠药,她再也不是孩子们的负担了……

儿女们见到老太太的最后一面,是她抱着全家福的模样。

接下来的葬礼,更是荒谬。

按照当地风俗,80岁以上的老人过世都称为“喜”。

于是,葬礼上,主持人拿着话筒,高兴地宣布着这是一桩喜丧。

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热闹,外人以为:这老人好福气啊!

性感的跳舞女郎在老人的遗像前搔首弄姿,

”孝子“们欢呼雀跃,

看得出来,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了。

这跟母亲生前的孤苦形成鲜明对比,多么的讽刺!

看完《喜丧》这个电影,真是沉痛。

六个孩子,从头到尾露过面的只有三个。老太太最后死了,那从没露过面的几位也只寄了钱过来。

亲情只是如此吗?

做儿女的,有自己的无奈,自己的重担,自己的不如意,但这绝不是不孝的借口,生育你的父母当初又背负了多少磨难?

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社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只有母(父)慈子孝,百年之后才能配得上一次真正的喜丧。

对了,影片的最后,二儿媳妇也像老太太一样摔倒在了门前,迎接她的会是什么呢?

这一切只能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