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从 “南拳之王”到国家非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9:12 2

摘要:在刚刚落幕的 2024 年第二届蔡李佛拳体育文化节上,来自广州、澳门、清远等地的 22 支队伍、300 余名武术爱好者齐聚广州花都区花东镇,以拳为笔,续写岭南武术传奇。此次文化节以 “传承中华武术,铸非遗品牌文化” 为核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进一步提升了蔡李

在刚刚落幕的 2024 年第二届蔡李佛拳体育文化节上,来自广州、澳门、清远等地的 22 支队伍、300 余名武术爱好者齐聚广州花都区花东镇,以拳为笔,续写岭南武术传奇。此次文化节以 “传承中华武术,铸非遗品牌文化” 为核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进一步提升了蔡李佛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蔡李佛拳起源于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 年),由广东新会人陈享创立。陈享自幼痴迷武术,先后拜族叔陈远护(习佛家拳)、李家拳创始人李友山、罗浮山隐居高僧蔡福为师,尽得三家拳术精髓。经过多年钻研与实践,陈享将三家之长融会贯通,创立了独特的拳术体系。为感恩三位恩师,他取 “蔡”“李”“佛” 三字为拳命名,蔡李佛拳由此诞生。

自创立之初,蔡李佛拳便与时代紧密相连。鸦片战争期间,陈享受聘为总督府幕僚,训练 “禁烟” 水勇,蔡李佛拳借此在广东中心城市崭露头角。之后,蔡李佛武术组织成为太平天国初期的重要军事力量。陈享还曾为躲避清廷追捕,远走香港、南洋、美洲等地,一边行医,一边授拳,使得蔡李佛拳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华武术流派之一。在海外,陈享拳折外国恶霸基利士、赤手击毙美洲虎等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在许多华人社团仍能寻到蔡李佛拳的印记。

蔡李佛拳技术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其拳术套路有 39 套,如小十字拳、大十字拳、扣打拳等,动作舒展大方,气势磅礴;器械套路涵盖棍术、刀术、枪术等共 64 套,其中 “十八木人桩” 棍法尤为著名;对拆套路 54 套,注重实战中的攻防配合;同时,蔡李佛拳还重视内功修炼和桩法训练,像秤桩、十八木人桩等,以此增强身体协调性与稳定性。

在技术特点上,蔡李佛拳以 “刚柔并济、攻防兼备” 著称。其步法灵活稳健,进退自如,适合近身搏击;手法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开弓,攻防技法配合精妙;发劲刚中带柔,力量充沛且力点精准;发声助势也是一大特色,以 “域”“的”“益”“吓”“鹤” 五音为标式,发声与动作相辅相成,增强气势与力量。

历经岁月沉淀,蔡李佛拳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它是岭南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抗争史紧密交织,体现了武术与民族精神的融合。如今,蔡李佛拳已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拳馆,习练者超千万,享有 “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 的美誉,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蔡李佛拳注重内外兼修,习练者通过系统训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升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在武德教育方面,它强调 “饮水思源、锲而不舍”,倡导尊师重道、以武会友,培养习练者的品德与意志。

近年来,蔡李佛拳在传承与发展上成果斐然。2008 年,蔡李佛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此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开展,蔡李佛拳多次亮相国际武术交流舞台,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普及推广上,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举措,蔡李佛拳在青少年和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在佛山,鸿胜馆与多所中小学、高等院校合作,让蔡李佛拳走进校园,塑造孩子们健康体魄,弘扬民族文化。在竞技领域,蔡李佛拳已成为国际武术竞赛的重要项目,推动了武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蔡李佛拳的传承离不开历代传人的努力。从创始人陈享奠定理论和技术体系,到其弟子张炎(鸿胜)将拳术传播至香港、佛山等地,并创立鸿胜馆,再到现代传承人如蔡李佛始祖拳会现任会长兼总教练陈忠杰等,他们都在为蔡李佛拳的传承与推广倾尽全力。2024 年 6 月,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荣获江门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群体称号,该拳会现有会员 145 人,传承群体老、中、青相结合,在本地入驻职业院校、中小学及幼儿园二十多间,每年接受传承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达万人次。自 2001 年起,拳会已先后组织举办了八届 “蔡李佛武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吸引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合共十万多人次参与;还两次组织、主持召开 “蔡李佛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多次承办 “蔡李佛国际狮王邀请赛”,在民间武术界颇具影响力。

如今,蔡李佛拳正以蓬勃之姿迈向未来。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武术魅力,还是在校园、社区中扎根生长,它都在持续传承与创新。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南拳流派,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鲁克luc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