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李白因父亲是商人,被剥夺了参加科举的资格,只能另寻途径,干谒求仕便成为他的选择。干谒,就是将表露自己入仕心迹的信件或能代表自己写作水平的诗作转呈或径直送给政界权贵或文坛名人,以期得到推荐。
在唐朝,长安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政治中心,入仕为官是读书人的崇高理想,李白也不例外。他一生渴望在长安的朝堂上施展抱负,然而,其入仕之路却充满坎坷。
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李白因父亲是商人,被剥夺了参加科举的资格,只能另寻途径,干谒求仕便成为他的选择。干谒,就是将表露自己入仕心迹的信件或能代表自己写作水平的诗作转呈或径直送给政界权贵或文坛名人,以期得到推荐。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启了漫游兼求仕的历程。他的第一站是京城终南山,当时一些想入仕的名士扮成道士或隐士栖居于此,期望被朝廷选用或得到推荐机会 ,这便是“终南捷径”。可李白在此待了一段时间后,干谒无望,只能离去,只留下《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
之后,李白前往山东,找到昔日共同隐居徂徕山、已成为当朝重臣的孔巢父,希望他能引荐自己,然而孔巢父已厌倦官场,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李白的干谒再次失败。
听闻荆州长史韩朝宗能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李白按捺不住求用之心,写下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开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直白地恭维韩朝宗,接着毛遂自荐,称自己德才兼备,还提出要将诗文送韩朝宗过目并请求“面试”。但韩朝宗并未理会,李白的隔空干谒又无果而终。
后来,李白在浙江结识了道士吴筠,两人结下深厚情谊。当时唐玄宗迷恋黄老之术,召吴筠觐见,吴筠进京时带上李白,并将其引荐给玄宗。在朝中大臣太子宾客贺知章的赞赏与支持下,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终于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进入宫中,此时他已42岁,从20多岁开始的干谒求仕之路,历经多年辗转,终于有了结果。
翰林供奉时期,是李白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得以进入宫廷,接近权力中心,一时间风光无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当时的得意与豪迈,觉得自己终于能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翰林供奉这个职位,主要职责是为皇帝提供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服务,陪皇帝吟诗作赋、娱乐消遣,并非李白所期望的能参与政治决策、施展治国安邦才能的官职。唐玄宗只是欣赏他的才华,将他当作宫廷文人,而非政治人才。李白满怀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内心逐渐充满无奈与苦闷。
宫廷中的生活也让李白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权贵们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他不屑与之为伍,却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和打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他对这种压抑生活的反抗与呐喊。在宫廷中,他的言行举止不符合官场的规矩和权贵们的喜好,最终,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仅仅两年的翰林供奉生涯。
离开长安后,李白虽仍对仕途抱有幻想,进行过多次干谒活动,但都未能如愿。他的一生,在追求入仕与理想破灭中徘徊,尽管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可政治理想却始终未能实现。李白的长安入仕之路,是一个天才诗人在封建官场的挣扎与无奈,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文人命运的缩影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历史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