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初小时,老师是不准学生用钢笔写字的。那时见了哥哥的《马鞍山》牌钢笔羡慕极了,总会偷偷摸摸的拿出来给自己的左手腕上画个手表,为小侄子嘴巴上画个胡子。更有甚的是在哥哥的作业本上画上几笔,有时会把作业本划破,当然少不了哥哥的一顿猛揍。
在人类书写的长河中,钢笔的盛行一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留下了无数难忘的高光时刻,她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读初小时,老师是不准学生用钢笔写字的。那时见了哥哥的《马鞍山》牌钢笔羡慕极了,总会偷偷摸摸的拿出来给自己的左手腕上画个手表,为小侄子嘴巴上画个胡子。更有甚的是在哥哥的作业本上画上几笔,有时会把作业本划破,当然少不了哥哥的一顿猛揍。
到了五年级时,才把积攒几年的压岁钱拿出来,花了1块2毛钱买了一支《英雄》牌钢笔。花了2分钱买了一片蓝色墨水片,用开水浸泡后,装个小瓶内就是墨水。
写钢笔字是一门艺术,用力小不出墨,用力大就会划破纸,一停顿钢笔还会下蛋。当时的我对这支《英雄》钢笔是既生爱又生气,心想,我己是五年级的大学长了,竟然还驾驭不了一支钢笔。
由于用钢笔书写不熟练,造成了钢笔的过早损坏,一周后,钢笔不是不出墨就是笔尖歪了。大集上有专门修理钢笔的师傅,换个笔尖需要两毛多钱。
钢笔金贵,用途广泛,单位用来作奖品,个人用来作馈赠。记得我参军入伍时,几个同学,朋友都赠送了我钢笔和日记本,副页写上鼓励的话,使我很受感动。记得当年订婚时,准岳父回聘礼也给我买了支号称金笔的钢笔和墨水,钢笔有漂亮的包装盒,很惬意。
钢笔,是那个年代文明的标志,是文化人身份的象征,属于文雅物品,也是礼尚往来,激励上进所赠送的佳品。使用和佩戴钢笔,显得文雅高贵有文化、有气质,更是彰显身份的象征。
记得当年,我的一位远房四奶奶,己过花甲之年,但还是跟风追星的赶时髦,她匝匝着小脚却登着双老头鞋,大剪发的头上顶个前进帽,下身是前开门的黄军裤,上身着雪花呢中山装。她大字不识一筐,却在左上衣兜里插着3支钢笔,银白色的笔挂钩,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一天,四奶奶等众人在大街上围观着一位卖小鸡的人,孟二叔赊了20个小鸡仔需要记账,卖小鸡仔的师傅望着四奶奶上衣兜的钢笔站起身说:这位老同志帮帮忙给记个账。四奶奶若无其事的说:对不起,我不会写字。
卖小鸡仔的师傅说:那就借你的笔用用吧。
四奶奶无动于衷的没有掏笔的动作。卖小鸡仔的师傅伸手从四奶奶上衣兜里拔出一支笔来,就赊账簿上画了几画不出墨水;他伸手又拔出一支钢笔明显的没有笔尖;他又拔出第三支笔来,原来只是一支笔帽。大家伙都笑了,孔二爷开玩笑的说:四嫂是猪八戒挟着半刀火纸,愣充文化人。
还有一帮看热闹的小孩子在一旁也唱起了童谣:吃得挺胖,装的挺像,挂着钢笔,不会记账。
二爷的话和童谣引得大伙又一次的暴笑,可我那四奶奶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第二天见到她时,仍能见到她上衣兜里闪闪发光的钢笔。
钢笔虽好,用途虽多,最终还是被圆珠笔,碳素笔,电脑,手机所替代,但曾在历史上所起的辉煌作用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她将永久被人们所怀念。
友友们,你们第一次买过的钢笔是什么牌子的,还记得吗?
来源:退役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