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餐可不是“唐僧肉”,学生的餐盘里,承载的是公平与健康,而不是权力寻租的“残渣剩饭”。近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与《中国新闻周刊》接连曝光的校园餐腐败案件,揭开了教育系统“微权力”异化的暗疮。
学生餐可不是“唐僧肉”,学生的餐盘里,承载的是公平与健康,而不是权力寻租的“残渣剩饭”。近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与《中国新闻周刊》接连曝光的校园餐腐败案件,揭开了教育系统“微权力”异化的暗疮。
华南地区一地级市所辖区纪委监委办案人员,走进该区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副校长的办公室,在抽屉里发现了大约20封学生手写“投诉信”,部分信中透露“我们还在发育期,经常吃不饱,有时候晚上还会饿醒”。信件都没有署实名,有的落款是“一群没吃饱的学生”。
而这些信件,被副校长随意塞进抽屉里,没有再理会。直到去年,当地纪委监委查办该校“校园餐”案件,这群初中生的“呐喊”才真正被人听到。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这所学校饭堂负责人连续11年套取学生餐费,一顿仅7元钱的学生午餐,经过饭堂负责人,学校校长、副校长与供应商的一番操作,能套取2块多;该校涉案人员被查后,当地召开全区教育系统警示大会,此后短短一周时间内,20余人主动投案。
在四川绵阳梓潼县纪委监委通报的“校园餐双标”象里,观义初级中学的学生餐顿顿是土豆、萝卜“老三样”,教职工餐却有排骨、鲈鱼等四菜一汤,甚至餐标比学生低3元;而四川绵阳平武中学的账本上,食堂经理对校内各类食品供应可以说是雁过拔毛,连食堂小卖部的面包都要扣两毛钱,经年累月啃出了51万窟窿。
“半夜饿醒”的乡镇中学生、“蚂蚁搬家式”薅羊毛的饭堂负责人、“墙上贴制度桌下数钞票”的教育蛀虫……校园食堂缘何成为了某些人的“捞金池”?
这种“微腐败”之所以长期潜伏,既因部分校园食堂长期处于“灯下黑”监管盲区,更因部分教育工作者将管理权异化为“提款机”。在绵阳查处的案件中,有校长亲自下场“分蛋糕”,有总务主任和供应商“唱双簧”。当学校后厨变成“法外之地”,电子秤上的数字自然成了任人揉捏的面团。
如何杜绝校园里的“微腐败”?多地探索的实践经验给出答案:阳光就是最好的防腐剂。
推行智慧平台,对校园餐各个环节开展可溯、可视、可控监管,正是用科技手段给权力套上“紧箍咒”。还有家长陪餐评分制度,实行退费台账公示等实践表明,只有让万千双眼睛成为“移动探头”,让社会监督转化为制度约束,才能形成不敢腐的震慑效应。
整治校园餐腐败的最终落点,是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这需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亮剑,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织就监督网络,让每分餐费都化作滋养幼苗的阳光雨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覃淋
文案/吴兵
主播/侯萌
来源:小明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