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提到:“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孩子也不例外,游戏或许就是他们虚幻世界的入口。” 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手机时,那看似是对娱乐的单纯追求,实则不然。家长们一旦察觉这种苗头,往往本能地采取严防死守之策,没收手机、严控使用时
沉迷表象下的挣扎真相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提到:“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孩子也不例外,游戏或许就是他们虚幻世界的入口。” 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手机时,那看似是对娱乐的单纯追求,实则不然。家长们一旦察觉这种苗头,往往本能地采取严防死守之策,没收手机、严控使用时间,手段简单而直接。可这就如同试图用堤坝拦住汹涌的洪水,表面上看似有效,实则隐患重重。孩子的心若已被那虚拟世界的绚烂所吸引,便会绞尽脑汁去突破这些限制。网上不乏这样的报道:孩子偷用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解锁游戏时间,或是偷偷记住父母的支付密码购买账号,而后还巧妙地删除记录,这一桩桩事件,不正是孩子与家长 “斗智斗勇” 的体现吗?
退一步讲,即便真的成功禁止孩子接触这些,又能怎样呢?孩子的心思早已被那虚拟世界勾走,没有了手机,他们在书桌前也只是心不在焉,目光呆滞地望着书本,思绪却飘向了游戏中的奇幻冒险。此时的他们,就像被抽去了灵魂的躯壳,学习不过是机械的动作,毫无成效可言。《庄子・应帝王》中讲:“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家长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触游戏,就如同儵与忽给浑沌凿七窍,本是出于好心,想让孩子远离不良影响,却可能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内心的平衡,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犹如一记警钟,振聋发聩。数据清晰地表明,亲子关系的好坏与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程度紧密相连,宛如共生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中,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频率相对较低,他们似乎能在现实生活的温暖港湾中,找到足够的乐趣与满足,游戏不过是偶尔的消遣;而在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里,情况则截然不同,孩子几乎每天都玩游戏的比例竟高达 50%。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数字,它如同一把利刃,划开了家庭关系的表象,让我们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危机。
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当下的力量》中有言:“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对当下的逃避。”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家庭环境里,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关爱、理解与支持时,他们的内心便会产生一种难以填补的空洞。这种心理需求的缺失,就像一个黑暗的深渊,让孩子感到孤独、迷茫与无助。而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却宛如一道虚假的曙光,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可以逃避现实痛苦的避风港。在游戏里,孩子能够轻易地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还能找到所谓的 “友谊” 与 “归属感”。这些在现实亲子关系中匮乏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世界中却能轻易获取,这怎能不让孩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呢?
《道德经》云:“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对待万物没有差别,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 这深刻地启示着我们,在亲子关系的构建中,应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平等的对待,而非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
家长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总是试图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学习科目到兴趣爱好,从未来职业到人生道路,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想法与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兴趣和梦想。就如同《道德经》所说,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不因其大小、美丑而有所差别。家长们也应如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自然成长。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时,他们才会愿意与家长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亲子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亲密。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句犹如当头棒喝,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皆如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这不仅是对孩子沉迷游戏的一种警示,更是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与孩子沟通的新思路。
当孩子沉迷于游戏的虚幻世界时,家长们不妨以《金刚经》中的这一智慧为引导,帮助孩子认清游戏的本质。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切不可采用强硬的说教方式,而应像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引导他们去思考游戏之外的真实世界,去发现生活中那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例如,一起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参与公益活动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阅读一本好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逐渐摆脱对游戏的过度依赖,回归到真实而充实的生活中来。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 PERMA 幸福五模型,为我们在亲子关系的改善上指明了方向。这一模型包含积极的情绪、健康的关系、专注的投入、意义感以及成就感这五个维度。在亲子关系的构建中,家长可以从这些维度入手,努力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如今天主动整理了自己的书桌,家长都应给予真诚的赞美与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家长要注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比如,每周安排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在专注的投入方面,家长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可以一起阅读一本有趣的书籍,共同探讨书中的情节与人物;也可以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如打篮球、骑自行车,在运动中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对于意义感的培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和衣物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在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上,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当孩子成功实现目标时,他们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沟通需要先观察事实,再表达感受,接着说出需求,最后提出请求。这一理论为亲子沟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避免急于评判和指责,而是要先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孩子回到家,情绪低落,向家长诉说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时,家长不要立刻说 “你怎么总是和别人闹矛盾”,而是可以说:“宝贝,我看到你现在不太开心,愿意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从而愿意敞开心扉。
曾仕强在讲座中也强调,亲子之间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他认为,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应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以平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这次考试没考好,心里肯定也不好受。我们一起来看看试卷,分析一下哪些地方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好,哪些地方是因为粗心大意,下次我们争取避免同样的错误,好吗?” 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又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改进。
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深刻指出:“我们总认为改变他人比改变自己更容易,然而,真正的改变始于自我的觉醒。” 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时,不应一味地将责任归咎于孩子或外界因素,而应先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陪伴方式是否足够用心,是否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忽略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反思自己的沟通态度是否过于强硬,是否总是以命令的口吻与孩子交流,而不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反思家庭氛围是否过于压抑功利,是否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内心感受。
改变应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开始。家长可以尝试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手机,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可以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情,如一起画画、做手工、玩游戏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回应。当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时,家长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孩子一起欢笑;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耐心地给予建议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关爱的。
营造温暖家庭氛围《窗边的小豆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教育环境 —— 巴学园。在那里,小林校长用他的智慧和爱心,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快乐的成长空间。他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家长们也应努力营造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就为他们提供学习乐器的机会;如果孩子喜欢阅读,就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的阅读角落。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有自主决策的权利。比如,在周末安排活动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决策,选择他们想去的地方或想做的事情。在家庭中,要倡导平等、民主的氛围,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不要以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而是要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引导他们改正。
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