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准备撰写【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末篇时,心中牵挂的,儿时记忆中,崇明老人到了六七十岁时,自己或子女帮着准备寿衣寿材很普遍,但从未看到有人拉着寿材在浜镇大街上游街。我对此一直很迷茫,是什么典故?便想:能否在“深度求索”(DEEPSEEK)
几十年之谜今日解
平板车拉寿材游街原是浜镇晒寿习俗
最近准备撰写【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末篇时,心中牵挂的,儿时记忆中,崇明老人到了六七十岁时,自己或子女帮着准备寿衣寿材很普遍,但从未看到有人拉着寿材在浜镇大街上游街。我对此一直很迷茫,是什么典故?便想:能否在“深度求索”(DEEPSEEK)中找到答案?一查,真有。惊喜“深度求索”快速搜索和编辑功能。因乡土知识贫乏,本应不是问题的问题,我确成了问题。还有,除了拉寿材游街外,儿时还见到了早已消失的蝗灾之年浜镇人从城隍庙里抬出菩萨出巡灭蝗的习俗。浜镇因有湾港,成为渔村,留存许多渔村文化和与鱼相关的习俗。现让我一一道来。
一、平板车拉着寿材游街的浜镇晒寿习俗
从我的一段童忆说起。话说小时候,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天,听得街上热闹起来。走出门一看,只见浜镇东市梢,两人肩胛上套着绳子,右手在背后扶着绳子拖着一辆,有四个约四五十公分直径的轱辘,没有护栏的木质平板车,车上载有一口黑玉般靓丽的黑漆寿材,缓缓地向西边走来。轱辘摩擦石街,不时发出格拉格拉的响声,加上看热闹的议论声,街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说寿材是东边酒坊蔡老板为自己做的,请员工拖着它游街。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故印象很深,写回忆文章时都提到它,但一直没弄明白,这里有什么典故?最早,我在2002年11月26日给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的信的附件《上海的香格里拉——我记忆中的崇明浜镇》中写到它,说浜镇的一位酒坊老板,“他做的一件事特别让人忘不了,大概在他七十来岁时,为自己准备好了黑漆寿材(棺材),不知他选的一个什么节日,派人把寿材放在一个专为拖运棺材而特制的木质平板车上,跟上一帮人拖了它在镇上游了一次街,这种事到目前为止,我只看到过一次,所以虽然事已过了半个世纪,但印象一直很深刻。”(见下左截图)(注:该文“心语文化”已于2023年7月14日推送发表)
2011年8月22日我撰写的《浜镇忆旧》博文中说:“酒坊酒店,浜镇的酒坊到底哪家最大最有名,有的资料说蔡振兴酒坊名气大,周围村镇酒店均到此批购老白酒。我记事时叫季家酒坊了(作者注:这是我根据他的儿子,叫季廷春。我一直没搞清:他老爸到底姓蔡,还是姓季?现在浜镇老街示意图上标注为“蔡毓伦酒作坊”),开设在浜镇东街,与灵龙街转角处,面临两条街坊,有自家酿酒坊,在东面的宅院里(作者注:这个院宅,也很别致,周边用竹篱笆围着,院内西边是藏酒室,东边为卧室,卧室外一块菜园。篱笆外东边,与绳行之间为农田,篱笆边上有小路往北通向农家),有藏酒的储藏室。有时我们跟着他的儿子季庭春,虽只比我大几岁,但长一辈,叫他季伯伯。领我们到他院宅玩耍时,经过一个藏酒坛子的储藏室,他对我们说:‘酿的黄酒出缸时,用木棒在酒缸中间一捣,黄酒缸里翻腾出来的酒,很甜很甜。’这种酒只有酿酒人才能享受的哦。他还说:晚上经常能听到‘啪啦啦’好似酒坛倒塌的声响,出来看看,酒坛还堆放的(得)很整齐,所以父亲在床头上藏有宝剑,以此压邪!”他的父亲也鼎有意思,秃头光亮光亮的,晚年做了一口自己百年之后用的黑漆棺材——寿材,有一天他请人把寿棺放在棺材专用四轮平板车上,到街上游街,不知什么典故了。这种‘寿棺游街’,我的记忆中没有见到过第二例。”(见下右截图)
最近准备撰写【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末篇时,心中牵挂的,儿时记忆中的拉着寿棺游街,从我见到此事,将近80年,从我写文章算起,距今,也有二十来年了,我一直关注这个谜团,是否在“深度求索”(DEEPSEEK)中能找到答案?今年,即2025年5月13日上午我向它提问:“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见到崇明浜镇一位老人,为自己做好的寿材(棺材),涂抹黑漆,雇人把它放在平板车上,拉着它游街,向居民展示,这有什么典故吗?”(下为提问截图)
一查,真的有解答。惊喜“深度求索”快速搜索和编辑功能。收获一份知识,同获一份快乐!
现根据查询“拉着寿材游街”的解读的信息,简述如下:
1. 预置寿材的“冲寿”习俗
在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存在一种称为“冲寿”(或“添寿”)的习俗。老人在生前提前置办棺材(称为“寿材”),认为此举可以“冲喜”延寿,表达对长寿的祈愿。
黑漆寿材的黑色在传统中象征庄重、辟邪,漆成黑色也有防腐之意。老人将寿材置办后,可能会举行仪式展示,甚至短暂“游街”,以示完成人生大事,祈求平安。
这一行为并非真正的“游街示众”,而是通过公开展示寿材,象征对死亡的坦然和对生命的重视。
2. “活人出殡”的模拟丧仪
在华北、西北部分地区,有“活出殡”的旧俗。老人为消灾祛病,会提前模拟自己的葬礼:躺在棺材中由人抬行,亲属哭丧,结束后老人起身,象征“死过一回,厄运已尽”。
您提到的老人可能简化了这一仪式,仅以寿材游街,表达类似的寓意。
3. 地方性的祈福或驱邪仪式
若当时当地有瘟疫、战乱或自然灾害,老人可能借寿材游街作为驱邪仪式。棺材象征“送走死亡”,游行意在祈求社区平安。
也可能与道教、民间信仰结合,通过展示寿材震慑邪祟(黑色棺材被认为有镇邪作用)。
4. 社会动荡中的特殊现象
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值抗战及国共内战,社会动荡、死亡阴影笼罩。老人提前
来源:旅游八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