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道歉!《王者荣耀》让泄露皮肤的“内鬼”得到了重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4 00:07 1

摘要:不同于依靠内部关系提前得到有限信息的“舅舅党”,“内鬼”往往会通过非法渠道窃取传播项目的内部机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恶劣。加上内鬼泄密难以提前预知、传播速度快、溯源难度高,都让不少开发者对类似事件显得颇为「无力」,只能眼睁睁放任其发酵。

文 / 游戏那点事 Sam

最近几年,到处发生的“内鬼”事件,成了不少游戏厂商苦恼不已的“雷区”之一。

不同于依靠内部关系提前得到有限信息的“舅舅党”,“内鬼”往往会通过非法渠道窃取传播项目的内部机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恶劣。加上内鬼泄密难以提前预知、传播速度快、溯源难度高,都让不少开发者对类似事件显得颇为「无力」,只能眼睁睁放任其发酵。

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团队选择坚持“硬刚”,对违规泄密的源头深究到底。“内鬼”有的时候并不是项目组内部的人,也有可能是为项目组提供外包服务的供应商。

近期,《王者荣耀》就成功以民事诉讼手段追责了两家出现泄密情况的供应商。被告方广州怪力和月退网络也先后向腾讯公开发布了道歉声明,表示将解除涉事员工劳动合同,并依照法院调解结果,支付高达七位数的违约金额。

能够看出,如今游戏厂商对于尽早“掐灭”泄密链源头,正在变得越发重视。除了挽回部分已经产生的损失,及时给予玩家一个交代之外,这种做法对于和厂商签订合作协议的主体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震慑作用,督促其完善保密措施,防止泄密事件再度发生。

而对“苦内鬼已久”的游戏行业而言,腾讯此次成功维权,无疑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当越来越多泄密行为得到应有的清算,这颗令行业头疼的“毒瘤”,也有了更多被拔除的可能。

01

带头向“内鬼”重拳出击

实际上,这并非腾讯第一次向内鬼的侵权行为“重拳出击”。

去年7月,人民法院就曾经对一起侵犯《王者荣耀》著作权的刑事案件作出过判决。资料显示,被告刘某某曾以非法手段获取大量《王者荣耀》未公开发布内容,并依靠二次加工等形式先后在网络平台发布了多达33条“爆料”视频,获取平台结算广告收益共计数十万人民币。

最终,刘某某因涉嫌侵犯著作权罪被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处罚金30万元。这是全国首例由公安机关破获的侵犯游戏内作品著作权案件,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层面拥有典型意义。

而本次《王者荣耀》遭遇的两起泄密事件,从道歉声明来看,均为供应商内部人员利用监管漏洞违规拍摄/下载未公开皮肤美术资产并发布到社交媒体,导致游戏内容提前泄露。

其中,泄露龙年限定皮肤等资产的广州怪力总共向腾讯支付了违约金150万元;而泄露公孙离「无双水墨」皮肤设计与出场动效的月退网络则表示已经解除涉事员工苗某某的劳动合同并永不续用,且已向《王者荣耀》项目组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0万元,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其他实际损失。

无独有偶,不久前,深圳市宝安人民法院也公布了一起关于《和平精英》的解包泄密侵权案。被告李某某因长期使用第三方违规工具对《和平精英》客户端进行反编译等操作,非法获取未公开游戏设计内容,并在多个平台账号上发表泄密内容为己牟利,最终被依法判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同时公开发布致歉声明、并赔偿腾讯相应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遭遇的泄密事件相仿,“内鬼”之所以让无数厂商头疼,正是因为不断有人试图铤而走险,借类似行为博取流量。也正因如此,可能存在的泄密源头理论上相当分散,从而变得“防不胜防”,难以将风险完全排除完毕。

另一方面,对开发者而言,内鬼泄密最大的影响往往不在于直观的金钱损失,而是让自己为玩家精心准备的「惊喜感」被破坏殆尽。像是《王者荣耀》每次遭遇设计偷跑时,由于泄露出的美术资产很多时候都是未完成的过程稿,当“内鬼”提前曝光让玩家错误地将其与上线版本划等号,社交平台上就时常会随之出现要求官方修改,对设计质量不满的声音。

当期待已久的心情变为面对“半成品”的忐忑,不管最终成稿如何,看到新皮肤的兴奋感都会因此而变得大打折扣。对喜爱该角色的玩家而言,这种“落差”会尤其让人难以接受。

很多时候,玩家甚至会因为泄密事件频发,而将内鬼视为“奉旨爆料”,或是《王者荣耀》官方用于试探社区舆论风向的形式。这就导致部分玩家会习惯性地在重要版本发布前主动讨论或搜索泄密信息,进而引发更多的“内鬼”出现,最终形成难以根除的恶性循环。而“断章取义”得来的泄露内容,也很可能会像角色皮肤一样因为信息不全招致误解,在玩家群体间引起不必要的舆论风波。

而腾讯没有放任错误认知蔓延滋长,选择第一时间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将泄密源头“斩断”的做法,不仅为游戏厂商与内鬼“划清界限”起到了带头作用,也让相关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

02

泄密=违法,厂商维权有例可依

当然,厂商在实际维权时可能还会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侵权行为未形成大范围泄露,或并未被涉事者用于非法牟利。但无论性质如何,按照目前的司法观点,泄密行为都实打实地侵犯了开发者的合理权益,厂商也完全有足够理由,像腾讯一样运用法律武器向涉事方“亮剑”。对于具体涉及的法律条款,我们也特意向广悦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杰律师咨询了专业意见。

一般情况下,游戏厂商在司法实践中主要会通过「侵犯商业秘密」和「侵犯著作权」两条路径展开民事诉讼维权。在过往米某游诉陈某侵犯商业秘密维权的案例中,法院认定未公开的游戏角色实机形象、技能施放效果等要素组合而成的连续动态画面,以及相关技能数据等内容,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信息特征和商业秘密构成要件,依法受到商业秘密保护。

而在著作权保护层面,在米某游诉某资讯网站案件中,法院认定擅自披露、宣传未发布的游戏新版本的新人物角色、武器、怪物、地图、剧情和活动任务等更新内容的行为侵犯了游戏厂商对上述元素所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泄密者作为侵权方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金额以被侵权方的实际损失,或侵权方的违法所得来确定。

而在涉及供应商泄密时,由于游戏厂商通常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相关保密协议,泄密行为也可以作为违约情形在合同层面进行诉讼维权,如上文所述,法院基于广州怪力、月退网络与腾讯签订协议约定的违约金进行调解,最终达成了广州怪力、月退网络向《王者荣耀》项目组支付150万元及100万元人民币违约金的调解结果。

而另一起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某游戏解说博主泄密《王者荣耀》涉嫌侵犯著作权罪的案件,则作为了以刑事手段打击游戏泄密行为的典型案例。

法院认定博主刘某某传播“内鬼”泄密内容的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了腾讯公司美术、视听作品的著作权,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同时法院认为,该视频在社交平台的累计点赞数较高,构成了该罪名下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因此,刘某某的行为最终被判处“判三缓五”、并处罚金三十万元。

总体而言,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下,游戏厂商在维权过程中,只要取证充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民事、刑事手段,一般都可以在打击泄密行为的维权中占据主动。

更重要的是,随着像《王者荣耀》这样告赢“内鬼”,得到应有道歉与赔偿,甚至将泄密者处以刑事处罚的案例不断出现,从业者们也能从中对积极维护自身权益,整治泄密乱象获得更多的「底气」与信心。不管泄密行为是否严重,侵权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都是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事情。

03

坚持“零容忍”态度

整体来看,腾讯和《王者荣耀》对于泄密事件的处理方式,实际上也反映了游戏行业近年来维权意识的提升——不再因诉讼周期长、收益与损失不对等为理由选择纵容,而是坚定表明自身的“零容忍”态度,对泄密行为追责到底。

当越来越多困扰开发者的“内鬼”被成功清算,既给予了同行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参考,也通过涉案者付出的沉重代价,有力震慑了想要通过泄密行为牟利的个人与机构,对相关从业者和下游服务行业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王者荣耀》积极追责泄密者,本质上也是对玩家体验负责的体现。尤其对看重游戏内容曝光带来的「惊喜」,希望从官方精心准备的各种宣发物料中获取满足感的玩家群体而言,当“内鬼跳脸”行为被有效遏制、社区环境得到改善,无疑也能够让他们对厂商产生更多信任与认同,对提高用户粘性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这也意味着,整治内鬼泄密已经不仅仅是“维权”层面的事情,而是关乎到产品口碑以及长线运营质量的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厂商对预防泄密行为而作出的努力,也完全可以看作他们与用户“站在同一阵营”的体现,维护的不仅仅是厂商自身的权益,也包括了玩家的权益。

而作为玩家,我们也早已厌倦了各种因“内鬼”而产生的争论和舆论滑坡。不管怎么说,这股萦绕在游戏行业上空已久的“阴霾”,都是时候该被驱散了。

来源:手游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