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才知道这些历史名人原来都是道士,太涨知识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23:00 3

摘要: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好多名人,其实跟道教关系特别深,有的甚至就是道士!道教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哲学和宗教,讲究“道法自然”,追求和自然和谐相处,还挺有意思的。

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好多名人,其实跟道教关系特别深,有的甚至就是道士!道教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哲学和宗教,讲究“道法自然”,追求和自然和谐相处,还挺有意思的。

先说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里,可藏着不少道教的影子。

李白(701-762),唐代的大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豪放不羁,充满想象力,特别爱写自然和自由,跟道教的思想简直一拍即合。比如他的《将进酒》,里面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不是特别有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这不就是道教里那种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吗?

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写自己在梦里游仙山,景象奇幻得不得了,完全就是道教里追求仙境的味道。史书上还说他小时候就学过道教的修炼方法,还挺崇拜黄帝——道教里的大神。所以,虽然他没正式当过道士,但他的诗和生活方式,真的特别“道”!

王维(701-761),也是唐代的大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诗大多写山水田园,特别清新。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着就让人觉得心静,这不就是道教里“天人合一”的感觉吗?

他画画也厉害,山水画讲究意境,喜欢留白,跟道教“虚静”的审美观很像。晚年他还隐居过终南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虽然没正式当道士,但这种清静的生活方式,妥妥有道教的影子。

苏轼(1037-1101),北宋的大文豪,日子过得挺坎坷,晚年还被贬到海南。在那段时间,他开始接触道教,找点精神寄托。他的《赤壁赋》里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话多美啊,透着道教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在海南,他跟道士聊得挺多,还写了不少带道教味道的诗词。他的书法和画也受了影响,飘逸自然,完全是道家风。所以,虽然他不是道士,但晚年那股道家味儿,真挺浓的。

接下来聊聊几个真当过道士的名人,他们不光修道,还在医学、科学上干出了大事。

孙思邈(581-682),唐代的“药王”,医学界的传奇。他写了两本医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到现在还是宝贝。他不光是医生,还是个道士,特别信道教的养生术。他在书里说:“上医医未病之病”,意思是好医生得防病于未然,这跟道教追求长寿的理念太像了。

他还研究炼丹、气功这些道教玩意儿,觉得通过调养能让人活得更久。他写的那些食疗、药膳方法,基本都来自道教养生。所以,孙思邈既是医学大师,也是道教的践行者。

葛洪(283-343),东晋的道士,写过一本《抱朴子》,专门讲炼丹和长生不老。他特别痴迷炼金丹,觉得吃了能成仙。虽然现在看这不科学,但那时候他可是认真研究化学反应的先驱。

他还写了《肘后备急方》,里面好多实用药方,对古代医学帮助不小。他的思想是“性命双修”,精神和身体一起练,这对后来的道教影响挺大。葛洪是个实打实的道士,他的探索精神真挺值得敬佩。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代的道士,茅山宗的创始人。他写过《真诰》,整理了道教的神仙故事和教义,对道教发展贡献不小。他还研究药学,写了《本草经集注》,给《神农本草经》加了不少新内容。

他学问广,天文、地理都懂,还喜欢隐居茅山修道,追求清静的生活。他的医学和道教成就,让他得了个“山中宰相”的称号,真是个全才型的道士。

有些当权者也跟道教关系匪浅,他们的支持让道教在历史上更火。

唐玄宗(685-762),唐朝的皇帝,开元盛世就是他搞出来的。他特别迷道教,自称是老子的后代,还给老子封了个“玄元皇帝”的称号。他在全国建道观,还亲自给《道德经》写注释,可见多喜欢。

他还请道士进宫炼丹,想长生不老,结果有点走火入魔,后来唐朝还因为这个衰落了。不过,他对道教的支持确实让道教文化在唐代特别繁荣,艺术、文学都沾了光。

丘处机(1148-1227),金元时期的道士,全真派的领袖。1219年,他跑去中亚见成吉思汗,给这位大汗讲道教的养生和治国之道,劝他少杀人、多爱民。成吉思汗很佩服他,封他为“神仙”,还让他管天下道教。

他的西行故事写在《长春真人西游记》里,不光是道教经典,还记录了中亚的风土人情。丘处机用道教智慧影响了蒙古的政策,真挺厉害。

看完这些名人,你是不是也觉得道教挺牛的?从李白的诗到孙思邈的医术,从唐玄宗的文化推广到丘处机的外交智慧,道教渗透到文学、医学、政治的方方面面。这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道教不只是个宗教,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生活哲学。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