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 相映成辉——古代名画上的题诗(25)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21:41 2

摘要:夏昶(1388—1470)有“明代画竹第一人”之誉,史料记载,他的墨竹“时称天下第一”并传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海外诸国悬金争购”,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也正因为如此,存世的夏昶画作中有一些存疑,或为后人仿作。

【作品】风雨对竹图 立轴

【作者】夏 昶

【年代】明正统六年(1441)

【款识】东吴夏昶仲昭为廷顺良友写风雨二幅。时正统辛酉岁仲夏望日也。

【钤印】乐清轩、夏氏仲昭印、游戏翰墨

【递藏】毕泷、王南屏

一卷石畔竦孤标,

清逼诗人俗虑消。

深院风来灵籁响,

婆娑舞动翠云翘。

纶音草罢下金銮,

又试龙香写凤翰。

疑是西窗秋雨后,

琅轩两两湿生寒。

【三言两语】

夏昶(1388—1470)有“明代画竹第一人”之誉,史料记载,他的墨竹“时称天下第一”并传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海外诸国悬金争购”,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也正因为如此,存世的夏昶画作中有一些存疑,或为后人仿作。

这幅《风雨对竹图》曾出现在“中国嘉德香港2023秋季拍卖会”上,相关介绍资料中的一处描述引起笔者注意——“此作得明人苏正、李仲怡、袁铉题本幅”。对苏正(1402-1469,字秉贞,号云壑)和袁铉(生卒年不详,字伯贞)有简单介绍,而单单对“李仲怡”却只字未提。

夏昶这件“真迹神品”为风竹、雨竹各一,上述三人也各题写了两首绝句,连谢稚柳(1910-1997)题写的签条都是两个。其中苏正的五绝写道(先右后左,下同):

彷彿翠虬舞,依稀丹凤鸣。

宛然湘浦上,满耳听秋声。

丹山初雨过,凤羽尚凝寒。

应待朝阳丽,天风振翠翰。

海宁人苏正布衣终身,与兄苏平(约1435年前后在世)并有诗名,同列“景泰十才子”之中,可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成绩。他存世的诗作不多,唯一七律是这首《秋日登临》:

海外寒云暝不开,望秋闲上夕阳台

江流东去疑天尽,山气中浮觉雨来

绿水平芜孤鸟下,白云空去断猿哀

临高谩有沧洲想,愁向西风见雁回

袁铉也题写了五绝:

曾栖丹穴凤,未化葛陂龙。

今看图画里,叶叶带秋风。

龙驾南游远,英皇忘不还。

至今湘岸曲,犹带湿痕斑。

会稽人袁铉混迹于吴中,仅靠给富人编造家谱为生,也能在个别史料中留下一点痕迹,甚至可以在张雨(1283~1350)《行书题铁琴诗卷》上题跋。可这位“李仲怡”却毫无线索可寻,确实令人费解。要知道,能在夏昶的画作上留下墨宝,绝不会是等闲之辈。先看看他的七绝:

一卷石畔竦孤标,清逼诗人俗虑消

深院风来灵籁响,婆娑舞动翠云翘

纶音草罢下金銮,又试龙香写凤翰

疑是西窗秋雨后,琅轩两两湿生寒

自从与阔别三十年的老友龙哥重逢后,笔者就开始学习一些金石知识,略有长进。这位“李仲怡”在题诗后署名“友梅”,后钤朱白印章各一枚,都属题跋者的常规做法。其中白文为“友梅道人”,无疑这是他的号;但资料把朱文写成“李氏仲怡”,显然出了错误。“仲怡”没有错,但这是他的字,不是名;关键他的姓氏应该是“季”,而不是“李”,此印是典型的细篆写法,“季”与“李”的左上角有明显区别。

上网一搜,可以看到,“季篪(?--1470?),字仲怡,号友梅。明初常熟人。精于纂述,永乐间参修《永乐大典》,授昆山训导,迁曹县教谕。著有《友梅集》,曾修昆山、崇明二县志。”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其字、号完全吻合,而且其籍贯和活动区域,与昆山人夏昶产生交集可能性非常大。

继续搜索,可以找到明代诗人龚诩(1382—1469)有两首作品与季篪有关。龚诩也是昆山人,与夏昶年龄相仿。周忱(1381—1453,1430—1451在任)巡抚江南期间曾两次举荐其担任昆山、太仓学官,他都推辞了,专心授徒。因此,“昆山训导”季篪与此文坛名流交往,诗赋唱和,非常合理,而且我们可以据此推断,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7)时期他与夏昶、龚诩有过交集。龚诩的七律《季仲怡江上閒居》写道:

白沙翠竹净无尘,岁晚栖迟寂寞滨

小艇系门轻似叶,鲜鳞出水白如银

儿童笑语能留客,鸥鹭分飞不避人

我亦未除山水癖,载书愿结米家邻

龚诩还有两首七绝《怀季友梅》:

知己堪怜会面难,久无鱼鸟问平安

遥知风雪虚斋里,人与梅花共岁寒

举世唯知妇寺忠,荔枝兴叹只坡翁

羡君识鉴追前哲,敢不低头拜孟东

龚诩有自注:“时有司以仲怡博识,敦请预修大典,访采物产地名,韩墩有梨,风味极美,诚异种也。仲怡谓,收入郡志,则常岁当贡献,不无贻患百姓,遂削而不书。甚惬士论,予故于卒章及之。”《永乐大典》,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所以连“韩墩梨”这类的特产也要收录其中,而季篪有意“失职”,希望借此让百姓免除祸害。龚诩的这则注解,可让我们对季篪的思想窥见一二。

就像笔者前面说的,能在夏昶这样大家的作品上留下墨宝,绝不可能是寂寂无名者。首先其诗文造诣须得到名儒学者的认可,而且一定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之人,从这点考量,季篪完全符合。

明代还有一位名臣叫刘季篪(1364--1424),名韶,字季箎,以字行,浙江余姚人。史料记载,纂修《永乐大典》,历时五年(1403--1408),参与者达3000多人。永乐三年(1405)重修,太子少保姚广孝(1335-1418)、刑部侍郎刘季篪和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1369—1415)共同担任监修,“讨论裁决,人多服之”。这次是“择六卿之二有文学者一人为之副”,据说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刘季箎位高权重,而季箎一介布衣,估计二人没有机会谋面。永乐八年(1410),刘季箎因过失两次下狱,后贬为工部主事,从三品大员跌落官场底层;“大才”解缙的下场更惨,永乐九年(1411)入狱,四年后(1415)被人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年仅47岁。

季篪出自海虞季氏,为宋代户部侍郎季陵(1081--1135)十二世孙,虽没有先祖那般显赫成就,可在朱家王朝那个血腥年代,他也算是善终了。2004年3月,常熟当地施工中发现季篪夫妇合葬墓,出土了四件极为珍贵的宣德年间(1426--1435)刻版印刷的佛教《功德牒》。

考证“李仲怡”为季篪,纯属个人喜好,不为与专业学者争辩,读者不必当真。

#古诗里的发现##古诗里的故事##品读古诗##偏爱七律##古代名画上的题诗#

来源:中国香道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