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想前几年,AJ、Yeezy几乎是“潮流入场券”:明星上脚、网红带货、限量款炒到四位数,连地铁站都能听见“你这双AJ是几代?”的对话。但现在再看,这些曾经的“鞋王”为啥被冷落了?
最近在上海压马路发现个新鲜事——以前满街抢破头的AJ、Yeezy少见了,反而是白绿配色的飞跃帆布鞋、复古做旧的Samba德训鞋成了潮人标配。
从陆家嘴写字楼到武康路梧桐区,从阿姨爷叔到00后小年轻,这双“老国货”和“洋经典”凭啥在2025年的上海街头杀成顶流?
回想前几年,AJ、Yeezy几乎是“潮流入场券”:明星上脚、网红带货、限量款炒到四位数,连地铁站都能听见“你这双AJ是几代?”的对话。但现在再看,这些曾经的“鞋王”为啥被冷落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撞鞋率”高到离谱。有网友调侃:“周末去南京路,十个人里五个穿Yeezy 350,连配色都一模一样,走路上像穿了同款校服。” 加上假货泛滥,花大价钱买的“正品”,可能转身就被识货的朋友戳穿是“莆田货”,面子里子都挂不住。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外品牌的鞋楦设计普遍偏宽,亚洲人脚型穿久了容易磨脚,舒适度被年轻人一票否决——“为了潮流遭罪?没必要。”
取代AJ、Yeezy的飞跃和Samba,到底有啥“过人之处”?
先说飞跃帆布鞋。
这双诞生于1958年的“老国货”,近几年靠“复古回潮”杀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上海姑娘小琳说:“以前觉得飞跃是‘老土鞋’,现在看它鞋型修长、鞋身轻便,配牛仔裤、连衣裙都好看,关键才一两百块,穿坏了也不心疼。” 更戳年轻人的是它的“国潮属性”——鞋侧的“飞跃”二字、经典的绿白配色,自带“支持本土品牌”的情感加成。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春季,飞跃在上海的销量同比涨了30%,不少消费者直言“穿的是情怀,也是文化自信”。
再看Samba德训鞋。
这双诞生于1950年代的德国足球训练鞋,凭借“复古做旧”的设计和“厚底增高”的小心机,成了上海街头的“百搭神器”。亮红色、雾霾蓝等跳色款尤其受欢迎,配阔腿裤能走中性风,搭百褶裙又能秒变学院风。有潮流博主统计,2025年上海德训鞋的市场份额比去年涨了20%,“以前买德训鞋要找代购,现在商场专柜随便挑,颜色款式多到选花眼。” 更重要的是,它的鞋型偏窄,刚好符合亚洲人脚型,“走路久了也不磨脚”的舒适度,让它从“小众爱好”变成了“大众选择”。
如果说AJ、Yeezy代表的是“我要和别人一样潮”,那飞跃和Samba传递的,是“我要和别人不一样舒服”。
在武康路的咖啡店外,35岁的设计师阿敏穿着米白吊带裙配飞跃帆布鞋,“以前穿高跟鞋挤地铁,脚疼得直抽抽;现在换了飞跃,走路带风,还能随时蹲下来拍梧桐树影子,这才叫‘为自己穿’。” 在静安寺的潮牌买手店,00后大学生小宇指着脚上的Samba说:“这双鞋我搭过工装裤、西装裤、运动裤,没踩过雷,关键路上撞鞋的少,走出去特有‘我的风格我做主’的感觉。”
这种“不跟风”的态度,甚至带火了一系列“配套仪式感”:有人用发夹把碎发别到耳后,配个帆布包,把“松弛感”从鞋子延伸到全身;有人给飞跃鞋叠穿彩色中筒袜,给Samba鞋系上撞色鞋带,用细节把“基础款”穿出“高定感”。正如网友@上海街拍日记 说的:“以前大家比谁穿得贵,现在比谁穿得巧——舒服又有巧思,才是真时尚。”
上海街头的这股“复古风”,其实暗合了整个鞋业市场的大趋势。6月17日至19日即将开幕的上海国际鞋业展览会(皮革鞋展),已经提前释放了信号:展会将汇聚500多个全球品牌,重点展示“复古风潮”和“极简主义”的鞋款,其中飞跃、回力等本土品牌的展位比去年多了一倍,德训鞋、帆布鞋等经典款的新品发布区更是挤得满满当当。 主办方负责人透露:“现在消费者选鞋,不再只看品牌logo,更在意‘是否适合自己’‘有没有文化内涵’,这给了本土品牌和经典款很大的机会。”
从AJ、Yeezy的“顶流陨落”,到飞跃、Samba的“逆袭上位”,上海街头的这场“鞋圈革命”,本质上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升级——他们不再为“潮流标签”买单,而是更看重“舒适”“个性”和“文化认同”。正如网友@弄堂里的时尚经 说的:“以前穿AJ是为了‘我和别人一样潮’,现在穿飞跃是为了‘我和别人不一样,但我很喜欢’。这种变化,才是真正的‘时尚自由’。”
当我们在讨论“飞跃Samba为什么火”时,其实是在讨论:当物质不再匮乏,当信息不再闭塞,年轻人终于可以放下“跟风”的包袱,用一双鞋,堂堂正正地说一句——“这,就是我喜欢的样子”。
来源:智勇双全的大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