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晨光浸透了紫藤花架,在临沂市区的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里,幸福小院的石阶上蜿蜒着紫罗兰的花瓣溪流。十几对对母子在鲜花和美食中开心玩耍,分享幸福,六岁的小姑娘踮着脚尖往玻璃瓶塞进晒干的蒲公英,附上的字条写着稚嫩的言语:"我最爱妈妈。"
临沂在线讯(刘莲)五月的晨光浸透了紫藤花架,在临沂市区的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里,幸福小院的石阶上蜿蜒着紫罗兰的花瓣溪流。十几对对母子在鲜花和美食中开心玩耍,分享幸福,六岁的小姑娘踮着脚尖往玻璃瓶塞进晒干的蒲公英,附上的字条写着稚嫩的言语:"我最爱妈妈。"
张姐的儿子第一次主动握住了剪刀。这个总把校服拉链拉到下巴,青春叛逆的初中生,此刻正笨拙地修剪康乃馨的茎秆。当他突然把沾着晨露的花朵别在母亲耳后,妈妈的唇颤抖着吻上了白花瓣。幸福小院的廊架下,孩子们的嬉闹和风铃叮咚一样动听,在小院的上空回旋。
妈妈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曾经把电饭煲线当教鞭,信奉棍棒教育的明霞,正蒙着眼被自己的三宝牵着玩跳房子。鹅卵石划出的格子里还留着昨夜雨痕,七岁的小男孩突然停下脚步:"妈妈你十五岁时的梦想是什么呀?"明霞隔着蒙眼布渗出的温热,在晨风里凝成露珠。
心理咨询师婉涵看见那个总在群里沉默的单亲妈妈,正和女儿共用一副耳机分享《萱草花》。女孩突然把母亲的左手贴在自己脸颊:"妈妈的眼睛里住着会唱歌的星星。"风掠过紫藤架,把这句话编进了今年的第五万串花穗里。
培培颤抖着展开双胞胎儿子合写的信笺:"以前觉得妈妈是生锈的防盗门,现在发现您是能打开星空的钥匙。"月光突然变得很重,压碎了信纸上未干的泪痕。
同样有爱的幸福力赋能团活动同时也在在郯城、平邑、沂水等地举行。
为迷航的母亲点亮灯塔,在温暖相伴、智慧同行的港湾里携手新生。
幸福力赋能团——源于爱,迎风生长。从几个妈妈一起唱英语儿歌而发起的小小组织,到现在线上线下几千人的大家庭,从到处借场地举行读书会,到自掏腰包租赁建设成幸福力赋能团线下家园---幸福小院,这里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支持心灵驿站,用爱照亮的彼此成长空间,让每位妈妈在爱与共鸣中重拾方向,在智慧共享中绽放生命力量。
幸福力赋能团的创办人之一晨宇老师说,真正的成长如藤蔓攀援晨光,当我们开始滋养内心的土壤,生命自会绽放不可思议的能量场。那些曾经困顿于夫妻龃龉、亲子隔阂、婆媳纠葛的暗夜,往往在自我觉醒的黎明时分冰雪消融——不是用力劈开荆棘,而是让自己成为涌动的清泉,所经之处皆有草木焕发生机。
我见过太多母亲像搁浅的船只,拼命想要拖拽丈夫孩子同赴远方,却忘了自己本就是灯塔。当张姐停止改造丈夫的衬衫领口,转而用插花课上的作品装点客厅,那个总抱怨她市侩的工程师丈夫,竟开始悄悄收藏她修剪下来的花枝;当牛妈不再盯着女儿试卷上的红叉,开始在读书会上分享《追风筝的人》,叛逆期少女的抽屉里渐渐塞满手写读书笔记。
"那时我就像被锁在玻璃罩子里的困兽。"明霞回忆。从商海女将退居家庭主妇的落差,让她把电饭煲线抽成了驯子的鞭子。而刚结束北漂归乡的萌萌,骨子里还带着写字楼的雷厉风行,却在尿布与奶瓶间找不到坐标系。最沉默的是于瑾,她总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藏在育婴手册下偷偷翻看,生怕别人发现她作为教师的育儿焦虑。
而现在,她们在一起,于瑾哼起《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萌萌应和着打起节拍,明霞掏出随身带的沙锤。雨帘中摇晃的光斑里,孩子们和妈妈一起,绽开真心的笑容。
这样的每个瞬间,都是一粒星火,辉映着"妈妈成长读书会"的最初构想。
幸福小院的石榴树记得第一批访客的模样。总穿深色套装的张姐总坐在最暗的角落,美发店的定型水味道裹着她,像层冰冷的壳。第一次读书会分享时,她捏皱的纸巾在掌心团成白梅:"我给客人做头发能站十小时,却不敢抱自己的儿子。"
改变始于某个栀子花香的午后。女性身心灵线下沙龙上,心理咨询师带大家闭眼触摸丝巾的纹理。"这是你十八岁那年最喜欢的裙子。"当张姐的指尖掠过真丝流动的凉意,三十年没哭过的女人突然泣不成声。那天她提前打烊,给儿子买了件鹅黄色卫衣——和她记忆里那条裙子同个颜色。
隔周的读书会上,大家发现张姐换了珊瑚色口红。她展示手机里丈夫送来的插花:白桔梗配着嫩绿尤加利。"他第一次记得结婚纪念日。"晨光中,那束花在窗边投下的影子,像极了当年凉亭下的光斑。
牛妈的故事总被反复讲述。那个带着药水味的女人初来时,身后永远跟着咳嗽的小尾巴。她家里,因亲人的意外导致的阴郁气压,孩子的体弱,老人的苦闷,让人感到窒息。客厅的电视声能穿透五层楼板,却在某个秋分日突然安静——取而代之的是《弟子规》的童声诵读。
"现在我家像中药铺子改成了图书馆。"牛妈笑着展示手机相册:曾经堆满药盒的茶几上,紫砂壶正氤氲着陈皮普洱的热气。照片边缘,她女儿穿着汉服练书法,宣纸上"静水流深"的墨迹未干。最动人的是某个抓拍瞬间:祖孙三代挤在飘窗读《小王子》,八十九岁的老母亲白发上别着孙女编的雏菊发卡。
晨宇老师说,妈妈们的这种转变如同蝴蝶效应般奇妙。就像小院晨练时,总有人跟着最早舒展双臂的那位调整呼吸节奏。当我们在清晨五点的镜前认真描画口红,在夜深人静时写下三行感恩日记,在暴怒边缘练习三次深呼吸,那些曾如乱麻的关系竟自动梳理成锦缎——丈夫开始留意你新换的薰衣草香氛,孩子模仿着你读书时托腮的弧度,连最挑剔的婆婆也学着在家族群发拥抱表情包。
幸福从来不是改造他人的战利品,而是自我圆满时的镜面反光。就像海边的珍珠贝,专注用血肉包裹沙砾的疼痛,最终却让整片海洋都成了它的冠冕。当我们真正活成舒展的木棉树,那些曾让我们焦虑的枝枝叶叶,都会循着光的轨迹找到生长的答案。
冬至那天的线上读书会,五十六岁的桂姨正在教年轻妈妈们剪窗花。她曾是被家暴阴影笼罩的农妇,如今红纸在她指间翻飞成涅槃的凤凰。
"这是解忧杂货铺的现实版。"晨宇老师说。她的"青春期赋能群"里,有位母亲刚上传了儿子制作的解压手账:高考倒计时旁贴着妈妈做早餐的速写,空白处抄着《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段落。散场时,最后离开的培培在门廊驻足。她手机亮着全家福:丈夫在厨房熬粥,双胞胎儿子在餐桌写作业,阳台上盛放着她参加插花课带回的向日葵。七年前那个差点被离婚协议压垮的女人,此刻正把备用钥匙放进"心灵驿站"的共享信箱——这是小院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找回光的母亲,都要成为新的灯塔。
晨宇老师翻开记事本,某页潦草记录着最初构想:"每周三小时,暂时不做谁的妈妈,只做自己。"如今这个承诺已裂变成幸福力赋能团妈妈成长群月光网络。
在幸福力赋能团的家园--幸福小院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锦旗奖杯。是张姐口红留在茶杯沿的淡粉印痕,是牛妈家祖传药罐里新种的铜钱草,是暴雨夜妈妈们互相吹干头发时的笑闹。当每个迷航的灵魂在这里靠岸,她们带走的不是救赎的答案,而是点燃自己的火种——正如初代创办人写在《芳华悦己》扉页的那句:我们不必做完美母亲,只需成为完整的自己。
晨光再次爬上木格窗时,又有新的婴儿车停在小院门前的石榴树下。花瓣落在一个酣睡的婴儿脸上,年轻的母亲正轻声问:"请问这里……真的能让人重新学会微笑吗?"
廊下的晨宇老师放下浇花壶,将新摘的茉莉别在她鬓角。答案藏在满院此起彼伏的早安声中,藏在沙沙作响的读书声里,藏在永远不会熄灭的星光灯火之间。
来源:临沂老牌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