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失的土掉渣老物件,曾在供销社时红极一时,认出三个算你厉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21:35 2

摘要:那时每家接一个这样的喇叭,从总站接一根线,(说是电线,当时都很穷,其实就是铁丝)另一根插到地下,如果听不清了就把插地下的那根浇点水。早上开始曲《东方红》,6点半《新闻和报纸摘要》,十点《广播体操》,二十点(后改为十八点三十分)《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晚上

1、那时每家接一个这样的喇叭,从总站接一根线,(说是电线,当时都很穷,其实就是铁丝)另一根插到地下,如果听不清了就把插地下的那根浇点水。早上开始曲《东方红》,6点半《新闻和报纸摘要》,十点《广播体操》,二十点(后改为十八点三十分)《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晚上结束曲《国际歌》

农村有线广播,我记事时的六十年代就有了,每个农户家墙上都装了喇叭箱子,还带个拉线开关,愿意听就打开,不愿听就关闭,但大多开着。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内容有公社、大队农业生产报道,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生活小常识,卫生知识,天气预报,社员表演文艺节目等。每天还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各半个小时的对农村广播(上海台用上海话),开始曲都是《大寨红花遍地开》,接下来播音员开头语:“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这些至今记忆犹新。

2、磁石话机,一摇就发电,电流通过电线使对方的电铃工作而达到通知警铃目的,拎起话筒就接通听或讲话。80年代初期还在使用啊,现在数空程控光缆,感慨科技发展真快呀!在一个区域里都有一台人工交换机,需要24小时值班,每一次电话必须人工转接。一台人工交换机的正面有若干个插孔,每个插口都有一个能翻牌的指示牌,下面有若干个插头,用于转接通话对象,每一个通话,操作员都能听到。这种手摇发电机可以把白炽灯点亮。

3、手摇喷粉器的声音是一代人在农田劳动的特殊记忆。老物件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保留可让后人了解历史文化。

4、老物件叫“升子”,石斗升各,盛满一次为半升,两次为一升。盛一半儿,另一半儿是空的,叫“二各半”。是用于度量米面等粮食的衡器。

5、原来戏台有的气灯最底下是个半球形玻璃罩,把它挂在舞台上不会有影子

6、红专烟在当年是非常好的一款烟,香气饱满柔和。红砖一直是五角一分一盒,大鸡才是五毛二啊。他们差一分钱。济南最好抽的烟就是琥珀三毛八一盒,70年代的!记得上学路上捡个红专烟盒高兴的不得了,又能叠成板儿到学校里拼杀一场了!好抽,可惜了,红专,无嘴儿大鸡,琥珀,蓝京鹿,经典

7、蓑衣,我们这里的蓑衣是一种草做的,也有的是用棕丝做的,这个是用棕编的雨衣,农民在下雨天干农活時穿的,与现在的塑料雨衣功能相同。

8、绳钩,以前我们农村瓦房通常有分两层,下面住人,上面一层用桁条铺上木地板一般是堆放谷物的,一箩箩的谷物就靠这绳钩拉上去的。是农村用绳索绑在房梁的挂钩,有肉类,包子等食物用篮子装好放在挂钩上以防猫鼠和顽童偷吃!

9、这种棚子在北方叫窝棚,农民种地到成熟的时候。需要有人看管。看管人休息。晚上不回家就住在这窝棚里。看管成熟的玉米。花生。西瓜等等。主要是庄稼成熟期或是西瓜,香瓜,平菓,梨桃等水果成熟期在地头搭的窝棚。专门有人白天黑夜住在窝棚里,看护庄稼,瓜果梨桃等。防止人员偷窃!这种简易窝棚搭建简单,能避风雨就可以。

以前物资匮乏年代,生产队的庄稼、水果如地瓜龙眼等成熟了,怕被人偷,就在田头或树下搭个寮,夜间,男劳力轮留值班。以前农村的小溪里有很多又大又肥的螃蟹,有人就在溪里搭个寮,顺流而下的螃蟹被拦住了,会往寮草里钻。请晨,主人再一个个的捡回来,有时会捡到一大桶。洗净切开,和米饭一起焖,那味道,不得了啊!

10、老式手摇压面机,六七十年代的老物件。上个世纪50年代我老邻居家里开个茶炉时就添了个这种小型手动压面条机器可养活5、6口人,后来又增加酱油醋卖烟酒等日子很红火。

11、碾子, 这个东西用我老家的话说:叫碌珠。小的时候用过 用来碾面粉的 碾过后要用箩塞一下 面粉收下 粗渣再碾。人工推碾子 有条件的可以用毛驴拉磨(碾子)。作用是将割下的麦子碾压出麦粒。它是用牛拉的,由人牵着拉着石滚子的牛,依次反复地在铺着稻把或小麦把的场地上挤压,把长在稻把上的稻或麦秸上的小麦挤压下,很实用,效果也很好。(与脱粒机的作用一样)七十年代以后一般都不用了,因为有了脱粒机更方便省事。

12、看到篦子,叫“刮虱只”只。 过去人们不只身上有虱子,连头发上也会生虱子。这个篦子的篦齿很密,能把粘附在头发上的虱子和虱卵(也叫虮只)梳刮下來。就记起子中篇小说《梨木梳子》,八几年登在《小说选刊》上,曾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好多好作品看后全忘了。

13、我已经向朋友寻求答案但无一人知晓!这农具的土话名称究竟是什么

来源:亲爱的海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