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始皇帝一声令下,屠雎率刚攻灭楚国的五十万大军南下。其中,他亲率主力从湘江逆流而上进入潇水,当时的潇水被称作营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东方六国,放眼宇内,五岭之南还有一片未被征服的土地。
始皇帝一声令下,屠雎率刚攻灭楚国的五十万大军南下。其中,他亲率主力从湘江逆流而上进入潇水,当时的潇水被称作营水。
大军来到营水(潇水)的一个拐弯处,前面水浅不再适合船只航行。于是,南征大军弃舟登岸,在营水边扎寨,准备陆路进军。秦始皇在干脆在这里设了一个县,作为大军前进基地,这个县叫营浦县,营浦,意思就是营水汇集其他河流的地方。营浦县,就是今天的道县。这是今湖南最早设立的县之一。
屠雎率领大军再从营浦出发,穿过湘桂走廊上的潇贺古道,进入西江流域。在当地土人的激烈反抗下,屠雎身中毒箭战死。秦始皇再令任嚣和赵佗率军南下,最终征服岭南,设南海、番禺和象郡等岭南三郡。
(潇贺古道)
自秦汉到唐朝中期,从潇水到广西贺州的潇贺古道,是中原到两广地区最重要的通道。即使是东汉卫飒开通湘粤古道,唐朝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之后,潇贺古道依然是广西通往内地的主要通道,而且几乎是唯一的通道。
从秦汉到明清,道县,就是岭南和中原之间的枢纽。
三国时期,营浦县升格为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
唐朝时期,营阳先为营州,又于贞观年间改为道州。历史上,道州与衡州(今衡阳)、郴州、永州并称“湘南四州”。 当时的道州辖区为今天的道县、江永、江华、新田、宁远等县。
自唐朝到明朝,道州一直是州府一级的建制。
明朝时期,道州先为道州府,后改为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道州降为县级散州。
1913年,道州改为道县。
历史上多少军队曾在今道县的土地经过?秦始皇南征大军,汉武帝的平定南越国之役,宋朝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明朝的征交趾之战,太平天国突入湖南,都是从湘桂走廊(潇贺古道)进军。、
曾是湘桂走廊上最重要的节点,道州自明清起地位一直下降,直到民国直接改名为道县,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自唐朝起,越南渐渐独立,与中原王朝渐行渐远,湘桂走廊的地位下降,连灵渠都淤废了。第二个原因,湘粤古道和梅关古道先后开通,广东进入中原改走中线和东线,西线人流量下降。第三个原因,广西和湘南瑶民渐渐屈服,不再时不时起事,管理难度变小,行政设置降低。
到了今天,道县居然不通高铁,边缘化到了让人心酸的地步。
行走在道县的土地上,我依然感觉到是行走在历史的深处。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呼吸间都有文化的味道。
(道县寇公街)
道县,不仅有军队走过,更有文人诞生或者贬谪于此。理学宗师周敦颐是道州人,北宋名相寇准曾贬谪道州为司马,至今仍有寇公街。
寇公街,现在还是木墙木门,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离开道县的时候,我特意驱车到乡下,到一个叫午田的小村庄。
这里有一座石桥,乌瓦为顶,木柱为梁架,河水自两个桥孔川流而过。这座始建于宋代,是潇贺古道上少于偶的保留至今的遗存。
水流了几万年,桥立了一千年,有多少军人,商贾,行人在桥上走过?我只觉得,历史渐行渐远,不由得一阵伤感。
来源:豪哥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