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山环绕中,一座白色小楼格外“突兀”,大面积玻璃幕墙背后,“95后”小伙孙健带着三十余名钢管舞者正在练习,这里是宜宾规模最大的专业钢管舞培训基地。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张梦露 摄影 陈治吏
从宜宾市区出发,沿金沙江向上游而行,脚下的路从柏油变成水泥再变成乡村小路,60分钟的车程后,就抵达了叙州区横江镇松峰村。
群山环绕中,一座白色小楼格外“突兀”,大面积玻璃幕墙背后,“95后”小伙孙健带着三十余名钢管舞者正在练习,这里是宜宾规模最大的专业钢管舞培训基地。
不高的个子、微胖的身材,如果不是看到手上剥落的老茧,一般人很难将孙健与钢管舞世界冠军的称号联系起来。孙健出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做过农民工,自学钢管舞,一路跳到世界冠军,如今正在追逐更大的梦想。
比赛中的孙健。受访者供图
从工地到舞台:一个偶然的视频点燃梦想的火花
5月23日一早,记者刚走到孙健的工作室楼下,就听到动感十足的热身音乐。几名学员正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正做着压腿等基本动作。“我们每周二到周日全天上课,白天练习钢管舞技巧和空中舞蹈;晚上还要做直播分享。”孙健说。
时光回溯到2011年。彼时,仅十余岁的孙健,在珠海一家发廊做洗头工,他在网上刷到一段太空漫步舞的视频,“感觉特别有力量,特别美,可以说这段视频就是我自学钢管舞的起点。”
为了有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孙健转行到建筑工地,下班后就练习钢管舞动作。生锈的建筑脚手架曾是他的训练场。“工地上的体力活锻炼了我的臂力和核心力量,让我学习钢管舞更加轻松了。”孙健回忆。
孙健在自己的训练基地内独自练习钢管舞。陈治吏 摄
孙健的父亲曾经反对儿子的爱好,他认为钢管舞“不入流”,不如踏实工作赚钱养家,两人曾陷入“冷战”,但孙健依然将比赛、得奖作为自己的目标。
2012年7月是孙健钢管舞生涯的转折点,那个月,他第一次参加中国钢管舞锦标赛天津赛区比赛,虽然成绩倒数第一,但并未气馁。大半年后,他再次踏上天津的赛场,把当年流行的筷子兄弟的《父亲》作为背景音融入钢管舞动作,最终斩获四强,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奖杯。
机会接踵而至。2012年,孙健收到国家队邀请,两个月的集训后,他代表中国前往英国伦敦参加比赛,以《勇敢之心》为主题,夺得钢管舞最佳表演奖全球四强,刷新了中国男单历史最高纪录。
如今,坐在横江镇的教室里,回忆起那段经历,孙健仍激动不已。“我带着奖杯去浙江看父母,父亲说我手上的老茧比他手上的还多。”这次经历,让孙健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与认可。
此后,孙健的舞台越跳越大,足迹遍布英国、法国、泰国等。2017年,在法国钢管舞艺术大赛上,他圆了自己的世界冠军梦,赢得7000英镑奖金。
孙健带领学员们一起练习。陈治吏 摄
扎根家乡:十年时间已有超万名学员
2014年,凭借比赛奖金和工作积累,孙健招募了6位老师,在广州成立了一家钢管舞工作室。他不仅教授钢管舞,还根据学员需求,拓展到吊环、绸缎等项目,帮助学员打磨动作。十年时间,工作室陆陆续续收了1万多名学员。后来,孙健通过网络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位同样热爱钢管舞的内蒙古女孩,两人常一起拍摄舞蹈视频,网络。
去年,夫妻二人选择回到孙健的家乡宜宾,在风景秀丽的横江镇创业,建起了这座舞蹈基地。谈及归乡的原因,孙健坦言,一方面是父亲身体欠佳,从浙江回到了宜宾,想多陪陪家人;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太卷”,租金也高,家乡的环境更适合静心练舞。
“起初,来学舞的人担心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当他们真正来到这里,被村庄的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所吸引,发现这里恰恰提供了专注舞蹈的理想空间。”孙健说,周围的邻居听说村里开了舞蹈工作室,都觉得新奇,有五十岁的村民上手尝试。
孙健的钢管舞训练基地内,学员们一起热身。受访者供图
目前,孙健的舞蹈基地里有4名专业老师,50多名学员,包括钢管舞爱好者、工厂工人,也有专业舞者,他们来自湖北、湖南、上海、广州、北京,甚至还有从米兰留学归来的年轻人。
“有的学员会请半个月的长假来这里集中学习。”孙健介绍,基地的三层楼设有10多个房间,为学员提供住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位学员每月学费6800元,零基础学员一般需要半年,学费约25000元。“去年10月开班至今,基地收入已超过20万元。”
谈及未来,孙健计划扩建舞蹈基地,吸引更多热爱舞蹈的人交流学习,把基地打造成“空舞之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钢管舞的艺术魅力,消除偏见,让家乡这个美丽的村庄,成为舞蹈爱好者的梦想之地。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