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球第三极”核心区,承东启西、联疆络藏、通甘达川,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省域面积72万平方公里,大小湖泊5000多个,冰川40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各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球第三极”核心区,承东启西、联疆络藏、通甘达川,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省域面积72万平方公里,大小湖泊5000多个,冰川40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在这片高天厚土上,各民族团结和睦、互融共处,共同奏响一曲民族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亲临青海高原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的重大任务,也是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深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保障有机统一。
,时长04:27
以“天然绿”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最美底色
绿色是青海最厚重的底色。青海生态旅游资源主类齐全,拥有20个旅游资源亚类和48个基本类型,拥有可可西里等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厚实的“家底”。我们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加紧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着力健全完善“1+8”规划体系,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制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导则》《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发布《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指南》《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突出示范引领,深化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坚持“多规合一”,在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框架下,高质量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制定正负面清单,完善提升环湖沿线基础服务设施,探索出了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最佳路径”。实施青南地区旅游振兴行动,开展生态旅游综合实验并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冬春冰雪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质提升基础设施、产品业态、接待服务等,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同比增长20%以上。以生态为基底的旅游,让游客不仅能游山玩水、观物看景,更能亲身感受雪山冰川的壮美、体验大漠戈壁的雄浑、一览高原湖泊的秀美、领略山宗水源的磅礴,近距离感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在青海奔赴诗与远方的心灵之约。
三江源
翡翠湖
和谐共生
以“特色笔”点亮文化旅游发展最美画卷
大美青海除了壮丽的美景,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除了是地理上的高原,还是精神上的高地。我们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探源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用活文化遗产,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系统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传播,让非遗绽放新光彩、焕发新生机,与现代生活更好连接,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挺起民族脊梁的红色文化”,创排演出了《昆仑问道》《青春铸剑221》《长空烈焰》等一批红色主题文艺作品,以革命遗址遗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观光和精神体验相结合的红色旅游景区、线路和活动,以红色资源撬动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体验”,让青海红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青海出土的彩陶
坎布拉
以“融合曲”谱写生态旅游最美诗篇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之一,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我们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有利契机,以四季“村晚”、非遗大集、“村BA”、民族特色歌舞剧、青绣等为载体,进一步擦亮民族地区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品牌,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挖掘青海各民族汇聚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事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保护利用宏觉寺、瞿昙寺等历史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景区建设,强化特色资源保护,加强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德都蒙古(海西)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河湟文化(海东、西宁)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性整体性保护。推动互助土族故土园、保安古城、阿柔部落等知名景区和传统村落更吸引人、更便利人、更感染人,讲好新时代青海各民族团结故事。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各民族非遗项目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积极拓展“热贡艺术”“花儿”“藏毯”等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载体,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水鸟在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畅游
龙羊大峡谷
以“合作牌”汇聚生态旅游最美流量
我们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用足用好部省共建、对口援青等机制,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四季“村晚”、广场舞大赛等品牌。开展春季文旅系列活动365场次,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演出2520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深化“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豹街·西海路美食街、新千丝路风情街、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举办“百企入青”招商活动。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丝路梦享号”旅游列车。深入开展“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旅品牌提升行动,先后赴泰国、尼泊尔、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旅资源宣传推广,推动大美青海走出国内、走向世界。统筹省、市(州)、县(区)资源赴对口援青省市开展“组团式”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联合央视制作发布“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旅形象片、体验片,宣传片在央广总台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全网播放量破千万。
藏野驴在草原上自由奔跑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重要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海文旅力量。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