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员 | 解构话剧《hi,我找吕布》,带你找回被现实遗忘的初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9:30 2

摘要:5月21日话剧《hi,我找吕布》在株洲神农大剧院圆满落幕。演员们以生动的表情和幽默风趣的对话,将剧情演绎得妙趣横生,观众们时而被逗得捧腹大笑,时而因巧妙情节而拍手叫好,全然沉浸其中。

—文艺评论员

内蒙古艺术剧院话剧团

《hi,我找吕布》

5月21日话剧《hi,我找吕布》在株洲神农大剧院圆满落幕。演员们以生动的表情和幽默风趣的对话,将剧情演绎得妙趣横生,观众们时而被逗得捧腹大笑,时而因巧妙情节而拍手叫好,全然沉浸其中。

让我们跟随各位评论员,从文字的角度感受这场话剧给大家带来的深刻感受吧!

解构吕布三姓家奴成因的寓言童话

七块移动幕布的变换构筑了舞台上丰富的空间关系。简单的头饰、腕饰的装扮,演员们仅凭不同头饰、腕饰的符号化装扮,配合饱满扎实的演技,在主要角色与龙套杂兵之间自如切换,展现了强大的舞台掌控力。尤其是唯一的女演员,既饰演了受迫的青梅,美艳的姬妾,也反串了不同环节的小卒。

这部戏贯穿着无厘头的、“引经据典”的包袱,或是光效对比,动作幽默,道具隐喻的等不断给人新意的表现方式,以密集铺陈的趣味抓住观众注意力。可惜部分喜剧包袱略显年代感,还有的则是有些讨巧和幼稚,导致给人的观感分散。

整部剧包裹在一个说书人的讲述里,情节清晰明了。一心想成为最好的铁匠的吕布,在权谋斗争下屡屡做出冲动短视的选择,成为一代名将后发觉所思所想与本心相悖,又踏上寻找失落初心的回归之路。为了让主题更为鲜明,剧末甚至点睛式地附赠了一则伊索寓言。当吕布最终转身去做下一个正确选择时,也给观众留下思考,在跟随潮流做出人生抉择时,我们是否有过类似的挣扎与以往初心的迷失?“找吕布”,或许正是找那个被现实裹挟遗忘的初心。

企业职员 叶婧妍

历史重构下的精神原乡追寻

话剧《Hi,我找吕布》以东汉末年为背景,颠覆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吕布“三姓家奴”的刻板形象,赋予他一个更贴近人性的身份:一个渴望成为“天下第一铁匠”的单纯青年。剧情的核心并非聚焦于吕布的战场功绩,而是通过他被迫卷入权力纷争的命运轨迹,探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迷失与挣扎。编剧以现代视角重构了吕布的内心世界,将他的“铁匠梦”与“名将路”并置,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是个人理想与时代裹挟的对抗,更隐喻着现代人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剧中,吕布的每一次选择(如杀丁原、投董卓)都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心理动机,观众得以在诙谐的台词与荒诞的情节中,窥见历史人物面具下的脆弱与无奈。

内蒙古艺术剧院八位话剧演员的表演为剧本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演员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与台词处理,精准刻画了吕布从天真到迷失的多重性格层次。例如,吕布初登场时憨态可掬的铁匠姿态,与后期身披铠甲却眼神空洞的强烈对比,传递出命运对人的影响。舞台设计上,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灯光技术巧妙结合:皮影片段以剪影形式回溯吕布的童年记忆,象征其无法割舍的“原乡情结”;而冷色调的战场场景则暗示权力游戏的残酷。此外,音乐设计巧妙融合了蒙古长调、电子音乐和流行歌曲,呼应剧作的黑色幽默基调。而人声模拟出绵羊、青蛙等动物音效,也让观众忍俊不禁。

该剧演出过程中多次出现话筒跑频和音响杂音,偶尔还有听不太清楚演员台词的情况,有点影响观剧体验感。希望剧团在全国巡演中,能够尽量使剧目得以完美呈现。

江晖

To be, or not to be?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的话剧《Hi,我找吕布》,恰巧借用了历史人物的躯壳和历史事件的外壳,也向我们隐晦的表达了这一主题: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再简单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在剧中,故事情节不重要,因为结局早已注定;在台上,演员角色不重要,因为谁都可以是主角,也都可以是配角;在心里,每一次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背叛”和“识时务者为俊杰”之间,天然充斥着一道模糊不清的界限。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所以有些场景,他们可以无实物表演,但有些情节,我们只能隔着白幕去感受投影。毕竟,光影的处理以致视觉的模糊更有利于淡化固有的思维和禁锢的标准。

从打铁到从军,从杀人到看兵法,从“穷酸的铁匠”到“丁原的副将”,从“黄毛小子”到“披着羊皮的小狼崽子”,从封侯拜将到卸甲归乡,吕布的理想无非就是在“天下第一的铁匠”和“天下第一的名将”之间跳跃。不管是玉儿、蝉儿还是他自己,不过都是这方寸棋盘上的棋子,受丁原、董卓、王允这些棋手肆意摆弄。人,怎么能够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物件,一个玩意儿?“铜镜虽好,但他终究会生锈的。”棋子使尽,便是弃子了。更何况老去的鸬鹚早已习惯将入口的大鱼和盘吐出,也早已默认自己的食物仅仅就是渔夫投喂的那几条小鱼。

几句台词,值得细品:“人应该利用工具,而不是成为被利用的工具”;“人的一生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背叛:一个是手中的兵刃,一个是血液中的亲情”;“我离开自己的家乡,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你自己,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还记得你最初的模样吗?”特别感谢来自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的制作团队特别是八名优秀演员,如草原雄鹰一般翱翔在神农塔顶、徜徉于神农湖畔……

末了,也是一点小建议:1.开篇的说书人独白,若能以字幕相配合,效果更佳;2.男主角吕布的扮相可以分时段有所差异,更有层次感;3.观众席上的稚子杂音稍多,极不和谐的声音难免会影响台上演员的表演状态。

政法工作人员 包佶

当吕布卸下铠甲,我看见了你我

这出戏太有意思了!舞台上就七八个演员,却演出了千军万马的乱世。那个眷恋着爱人的吕布刚举着铁锤说要做天下第一铁匠,转眼就被套上铠甲成了"三姓家奴"。我看着他像提线木偶似的被各路诸侯拽来拽去,突然笑不出来了——这不就是我们每天上班挤公交时的模样么?

戏里最绝的是演员们变脸似的换角色。就像我们何尝不是在人生中扮演着不同的自己?父亲、丈夫、儿子、兄弟、朋友、领导、员工……那些滑动的白墙板也妙,前一刻是金銮殿,后一秒投影出草原星空,倒像是现代人手机里切换不停的聊天窗口。

当吕布对着虚空大喊"我要打铁不要杀人"时,我的手机突然掉地上了。这声脆响好像是给戏里加了道音效,貌似整个剧场都跟着抖了抖。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非要让吕布当铁匠——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就是普通人在时代齿轮里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心跳声吗?

散场时我一直在思考,吕布这个人怎么这么贴近生活?跟我以前的印象截然不同。京剧《吕布戏貂蝉》里,叶盛兰先生扮演的风流倜傥的小生深入人心。电视剧电影和小说里各种各样的吕布演义版本,印象最深的是何润东演的吕布,面容帅气,身材健硕。这出戏的演员是个大叔,平易近人就像小区里一个小店的特别喜欢表达的老板了。可这不正是戏的妙处吗?历史书里冷冰冰的名字,在剧场里都活成了会哭会笑的真人。

看着吕布在权力游戏里越陷越深,也会让观众们联想起自己刚工作时那些不得已的妥协。哪有什么天生反骨,不过都是被生活推着走的普通人。

演员们不断在极简风的舞美设计下,变换角色,畅快淋漓地表演时,我忽然懂了,为什么非要让赤兔马追不上自己的脚印——我们拼命奔跑想要抵达的远方,或许早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在回家的车上,我再次泪眼朦胧地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皮黄之音,五音入五脏啊!突然很想给十多年前那个想当国医大师的自己发条短信:“相信自己!”

方妍晖

八个人,七块板,三姓小儿吕布的故事便栩栩如生地演绎在眼前。此剧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古现代结合的语言和音乐,在历史经典中融入了各种现代元素,舞台简约却不简单,八位演员台词功底深厚,表演微妙唯肖,用现代的幽默和思考重新解读经典故事,这种创新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难得,不仅將晦涩难懂的历史变成了连小朋友看着也能哈哈大笑的现代话剧,同时也让大人在旧故事里找到了新感悟。

历史上的吕布有勇无谋、背信弃义,终为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受人驱使的兵器,而与一代名将无缘。而剧中站在吕布的第一视角,看着他每次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左右为难地做着各种选择。是要坚持初心还是要追逐名利?是要做兵器还是要做用兵器的人?是做棋子任人摆布还是要跳出棋盘去做棋手?这是吕布的困惑也是芸芸众生的困惑,如果你是吕布,你会做出比他更对的选择吗?

一部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值得推荐!

赵梦婷

舞台上的吕布扛着铁匠锤登场时,历史教科书里的战神形象瞬间土崩瓦解。吕布,他从来不想当什么天下第一武将,心心念念的不过是九原县那间未完工的铁匠铺。

剧中那个被时代洪流推着走的吕布,何尝不是当代打工人的镜像?吕布在虎牢关前握着方天画戟的困惑,与我们在写字楼里对着KPI报表的迷茫,本质上都是被命运错置的荒诞感。

最刺痛人心的,是剧中反复出现的"如果"命题。如果那天没有遇见丁原,如果坚持拒绝了董卓的赤兔马,如果最终回到了九原县...这些假设像手术刀般剖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究竟是被迫走上现在这条路,还是用"不得已"当借口逃避选择?

该剧最精妙的设计在于"重选"的虚幻性。即便给吕布一百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一个技艺精湛的铁匠终究会被征召入伍。解构英雄叙事,让我们看清自己,最后的寓言也是别有深意。

王杨杨

不忘初心一一让人眼前一亮的吕布

昨晚在神农大剧院欣赏到了来自内蒙古艺术剧院的《Hi,我找吕布》。

吕布在东汉末年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由一名铁匠成长为军中猛将,马中赤兔。剧中,吕布始终怀念家乡,惦记铁匠铺,在做最好的铁匠与成就事功,担任军爷之间做出选择。时代的动乱,上层的倾轧,身份的多重变化,命运的跌宕起伏,使得吕布遍尝人生疾苦,经历内心煎熬,成为那个时代各路豪强手中的一枚"棋子"。而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渴望,在山青水秀之地,有个铁匠铺,家人孩子熙熙而乐,凭借劳动安度人生。是时代摧毁了他的梦想,鲜血拼杀取代了淬火的劳作,猛將生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观剧之后,走出剧院,吕布的形象挥之不去,吕布的命运今人唏嘘。感谢草原艺术家贡献了这部佳作,塑造了这一栩栩如生的吕布形象。

陈文潭

话剧《Hi,我找吕布》,是荒诞的、幽默的、先锋的且具有现代意味的。

历史上的吕布真实模样在剧中已经不重要了,编创者就是要找他们心中的吕布,一位真实的处在乱世之下的小人物,立志要做天下第一铁匠,可是阴差阳错不得不走上杀人的征途,成为天下第一名将。但同时,他也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一次一次做出背叛的抉择,一次一次走上了人生看似的“巅峰”。可他回头看来,不过是别人手中的玩物,是棋盘上的棋子。这是充满现代性的解读,是对人性的真实揭露。剧终时,编创者借剧中人之口说出:不要忘记我们原来的样子。实际上,我们何曾忘记,只不过选择了做什么样的人,或者被动选择了,这是对小人物在历史车轮下的挣扎与无奈的深刻思考。

这是一部极简的戏剧。演员很少,通过一人分饰多角的表演形式,让演员在丁原、董卓、王允、士兵等角色间自由切换,形成历史人物的自我对话,凸显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舞美也是极简的,几面可以滑动的里面,可以配合简单的灯光,可以营造各种场景,同时还可以投影出不同的时空感。音乐也是极简的,因为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制作,还有一些草原音乐元素,有味道。

当然,可能排练走台、对光合成的时间很少,会出现一些小bug,影响观感,需要团队重视。

编剧 尹德胜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Hi,我找吕布》通过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展现他在乱世中如何被卷入政治阴谋,最终迷失初心、成长为名将的挣扎过程。

以轻喜剧的外壳包裹严肃的历史内核,既是对吕布这一角色的重塑,也是对观众认知的挑战。其聚焦吕布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流动,而非单纯渲染其英雄光环,引发对“命运与选择”的深刻思考。

剧中吕布的悲剧性在于,他始终被时代裹挟,试图通过依附不同势力改写命运,最终却深陷“三姓家奴”的泥潭。这像极了人生重来的隐喻:

历史不仅是英雄的史诗,更是普通人在时代夹缝中的挣扎与觉醒。正如剧中那句“我不是你不要的貂蝉,我是不要你的貂蝉”,这种反叛精神恰恰呼应了现代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话剧结尾未给出吕布的结局,正如人生没有终极答案。重要的不是“重来一次”,而是在每一个此刻清醒地选择——像剧中那句台词:“赤兔马跑得再快,也追不上自己踏出的马蹄印。”

吴彬

坐在第一排的视角下,《Hi,我找吕布》的舞台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演员的呼吸与神情清晰可见。吕布不再是史书中冰冷的“三姓家奴”,而是一个怀揣铁匠梦想的单纯青年。从五原郡的铁匠铺到乱世名将的蜕变中,他的挣扎与迷失被演员用细腻的表情与肢体语言刻画得淋漓尽致——面对权谋时错愕的瞳孔震颤,回望故土时颤抖的指尖,都在咫尺间直击人心。

剧中,吕布的初心在时代洪流中逐渐被权力异化,最终沦为历史的符号。这一过程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当个体被裹挟于竞争与功利浪潮中,是否也如吕布般模糊了最初的纯粹?舞台的剪影设计将他的内心撕裂具象化,光影交错间,仿佛映照出现代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集体困境。当落幕时演员定格于铁匠锤落的瞬间,那份未竟的遗憾,恰是对“勿忘本真”最有力的叩问。

李昊奇

当一部属于小剧场的话剧被推向大舞台,仿佛一碗馄饨被装进鎏金瓷碗端上国宴席,《Hi,我找吕布》的这次“升舱”,暴露出创作者的野心与大舞台适配的微妙裂缝。

小剧场的魅力在于“呼吸感”:演员的微表情、即兴互动的火花、台词里抖落的隐秘幽默,本应像毛细血管般触达观众。但放大到千人大剧院,这些细节被稀释成模糊的光斑。主角穿越古今的独角戏,在空旷的舞台上多少显得有点形单影只;本可引发哄堂大笑的谐音梗,有很多成了哑炮,当然也有不少成功的笑点。

更遗憾的是,舞台设计未能填补空间——本可具象化的“时空裂隙”仅用几块投影幕布潦草交代,吕布的铠甲简化成一副袖标,使吕布仿佛二次元的贴纸,前后形象反差缺乏视觉说服力。

《Hi,我找吕布》像一颗裹着喜剧糖衣的哲学胶囊,可惜糖衣在大剧场融化太快,没实现观剧后绕梁三日的戒断反应。或许创作者应该要认真思考:小剧场里的“吕布”进化到大舞台,还需要做哪些补足。

陆丽莉

话剧《hi我找吕布》简短80分钟,讲述了打铁匠吕布的梦想是成为天下第一打铁匠,命运使然地遇到了三位主公,阴差阳错变成了汉末第一猛将。自始自终吕布如鸬鹚,被渔人利用;似物件,任人摆布。他为情人制作的铜镜随身相伴,镜子里照的是他自己,而舞台这面镜子照的是历史。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会放弃离开家乡而坚持做一名打铁匠吗?再给自己一次选择,你会选择完成自己最初的理想吗?

有人说好剧需耐心看,在极简的舞台风格与灯光下,八位素履白衣的主演撑起了整场近90分钟的演出。在将历史与时事串联、看似一顿乱煮的诙谐幽默中,实则痛批乱象,反讽与写实并存。

或许衣服如皮相皆是虚无,整场演出抛弃了华丽的舞美设计与妆造,八扇移动的大门构建出不同的时空转换场景与叙事结构,别出新裁的创意确实与众不同。但或许是南北审美差异的不同,内心还是不太能接受将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也打造成性别不清晰的极简风。在男女主“一屋一人一炉火”幸福陈述中,如果演员的服化道换一种风格,应该效果会更好。

张灿强

第一次坐到第一排看话剧,因为离得近,更能感受到舞台的设计、表演的张力和台词的功力,甚至在灯光的闪耀下,连演员的呼吸、汗珠、口水都能清晰可见。这部话剧借鉴皮影戏的表现形式,配合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展示出人物的不同立场和吕布内心的抉择,巧妙呈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强烈的灯光和激昂的音乐营造出紧张的刺激感,可谓一场视听盛宴。话剧的人物是真实的,呈现的故事是演绎的,既然是演绎也必然会失真。不过,通过诙谐幽默的叙事,也能让大家在嘻嘻哈哈中得到放松与释怀。

说到吕布,大家都很熟悉,三国第一猛将一人单挑刘关张三人,获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称呼,但又在道德层面被称为了“三姓家奴”。直到看完《Hi,我找吕布》,我才发现,在众多标签下,吕布最开始也只是个普通人。

昨晚的话剧打破了大家对吕布的固有印象。舞台和服装都走简约风,几块幕布加灯光就切换场景,靠头饰腰带区分角色身份,挺有创意的。

剧里吕布为挣军功让心上人过好日子,结果姑娘嫁了人,后来还被义父猜忌、同僚算计,用鸬鹚比喻他的人生那一段,把孤独无助感拉满,最后灵魂拷问真的戳心。现代元素融得挺巧妙,古典和现代音乐混搭,台词幽默又带点现实讽刺,笑完又想琢磨琢磨。就是主角耳麦有杂音有点出戏,不过整体看下来还是挺新鲜的,感觉像是给历史人物来了趟“去标签化”的逆袭。

茹洲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