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60名(组)同志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39名(组)同志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60名(组)同志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39名(组)同志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
发布公告
来自云南省大理州的
李伯藩 李桂科 杨云焱
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让我们为他们的突出事迹
点赞喝彩!
小布带你一起来重温
他们的故事↓
李伯藩:扎根大山六十载的“苍生大医”
“只要还能走,我就要为病人看病。”
84岁的李伯藩是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也是患者口中的“在世华佗”。他出身中医世家,1963年主动请缨到偏远的拉乌彝族乡创建卫生院,在不通公路的年代,他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用十年青春为山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1982年,他牵头成立宾川县中医医院,从18名职工、几间平房起步,将医院发展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退而不休,义诊十八载
退休后,李伯藩婉拒高薪邀请,在家中开设“义诊工作室”。每天清晨,求医者便在他家门口排起长队,患者来自全国乃至海外。他坚持“只开方不卖药”,累计为近百万患者免费诊疗,若按市场价计算,节省的诊疗费超3000万元。面对荣誉,他淡然道:“国家给的退休金够用了,医生的天职是救人。”
医者仁心,代代相传
李伯藩培养的百余名中医骨干遍布云南,他常教导学生:“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如今,他仍每天工作近10小时,用行动践行着“医者父母心”的誓言。
李桂科:与麻风病斗争42年的“生命摆渡人”
“我要治好你们的病,更要让你们活得有尊严。”
1981年,24岁的李桂科走进与世隔绝的山石屏麻风院。面对患者溃烂的肢体和绝望的眼神,他暗下决心: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经过十年努力,他带领团队治愈了245名患者,使洱源县麻风患病率从万分之27.3降至万分之0.067。
从“麻风村”到“幸福村”
患者康复后,李桂科选择留下。他帮村民修路、通电、建学校,甚至当起“代课老师”,让21个孩子走出大山,其中6人考上大学。他照顾孤寡老人,为逝者扫墓,用42年陪伴让“麻风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2014年,山石屏村摘掉“麻风”帽子,更名为“幸福村”。
退休不褪色,初心如磐
如今,67岁的李桂科仍奔走在乡村振兴一线。他筹建麻风历史博物馆,规划康养旅游项目,立志将山石屏打造成“铭党恩、跟党走”的教育基地。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让村民的生活更幸福。”
杨云焱:95后“诚信担当”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姐姐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24岁的杨云焱是祥云县最年轻的道德模范。2017年,姐姐、姐夫因意外去世,母亲也因病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近百万元债务。她毅然扛起家庭重担,白天做工程资料员,晚上兼职家教和平面设计,最多时一天打5份工,每天仅睡3小时。
“债务不清,誓不罢休”
面对巨额债务,杨云焱婉拒社会捐助,制定还款计划表,用三年时间偿还大部分欠款。她省吃俭用,却为孩子报名兴趣班,说:“再苦不能苦教育。”2020年,她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边读书边创业,成立心理咨询公司,帮助更多困境中的家庭。
“器官捐献,让生命延续”
生活好转后,杨云焱加入志愿服务队,并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她说:“曾经无数人帮我撑伞,如今我要为别人遮风挡雨。”
李伯藩、李桂科、杨云焱,三位来自大理的普通人,用一生践行着“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一诺千金”的承诺。他们的故事如三道茶般品之回甘,诠释着道德的力量与温度。
来源:大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