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活不过300年?因为历史有这四个规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7:05 2

摘要:夏商周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王朝,但是其内部诸侯国遍地。夏朝号称有诸侯国上万,商朝有数千,周朝有记载的诸侯国至少有数百个。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怪圈”:但凡大一统王朝,就没有一个存在时间超过300年的。

没错,这里说的是大一统王朝,而非夏商周这种“散装”王朝。

夏商周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王朝,但是其内部诸侯国遍地。夏朝号称有诸侯国上万,商朝有数千,周朝有记载的诸侯国至少有数百个。

天子的命令能有多大用处,真不好说。这样的王朝存在时间再久,又有什么意义呢?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说说大一统王朝。这些大一统王朝之所以活不过300年,主要有四个原因。

封建王朝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皇帝或者说皇权建立的。所以说,皇帝是整个朝廷乃至整个王朝的核心所在。皇帝的人选直接影响着王朝兴衰。

在大多数时间里,储君的选择都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其核心思路便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

在此之前,古人也尝试过各种继承方式,比如三皇五帝时期的“择贤而立”,又或者夏朝、商朝的“兄终弟及”。但是这些方式都抵不过人性。

谁不希望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谁愿意将自己的地位、家业都传给别人,尤其是外人?

所以到了最后,继承人只能是自己的儿子。

但是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儿子那么多,选谁做储君?

很多时候到了最后,国君一直犹豫不决,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立储君这事情拖久了,大臣会纷纷站队。如果国君临终也没有做好决定,那么他死后必定发生诸王子相争,朝臣对立的局面。

就算国君临终之前立下了储君,可是因为时间拖久了,其他王子羽翼渐丰,他们不服这个决定,后面还是会引发叛乱。

其实,这中间的关键不是王子,而是大臣。你要给大臣们一个标准,让他们知道该支持谁。他们一开始已经明确站队了,到了后面想要改换门庭往往来不及了。所以他们只得孤注一掷。

这个标准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很好地契合了古代的宗法观念,尤其是到了后来,其与儒家思想也高度契合。说白了,这套理论当时所有人都认同。

所谓规则,只有绝大多数人认同才有意义。“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这样的。

他很好地避免了手足相残,国家陷入内乱。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如果嫡长子昏庸无能,甚至是个“残次品”又当如何?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都是皇帝的儿子,但是也会良莠不齐。有的人贤明,有的人宏图大略,那么必然有的人沉迷享乐,有的人穷兵黩武。

万一嫡长子是个殷纣王那样的角色,那整个王朝岂不是要玩完?

而且根据大数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昏君”的概率会逐渐上升。用人话讲,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嫡长子里面出现“昏君”是迟早的事情。

这么看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已经算奇迹了。毕竟这中间会出现多少个奇葩皇帝,真不好说。在这群皇帝的折腾下,王朝想要突破300年,其实有些痴人说梦了。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即使放在现代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耕地就那么多,地里能产出的粮食是有定数的。但是人口的增长却是没有上限的。

这种情况在古代尤为明显。毕竟古代的农业过于落后,不仅没有化肥,同时也没有高产的种子。再加上种地全靠一双手,顶多再加上一头耕牛,你说一年到头能种出多少粮食?

虽说古代王朝对于农业也是足够重视的,“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还在手艺人和商人之上。

但是朝廷再重视,很多问题依然是无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王朝都必须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有限的耕地已经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其二,则是课本里经常提到的土地兼并。

只不过课本里总是将土地兼并当作王朝覆灭的主因之一,其实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真正的问题是人口问题,而不是土地问题。土地兼并只是加剧了人口问题的恶化罢了。

前面已经解释过,耕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但是人口的增加可以是无限的。尤其是古代子女众多,就算一代生五个娃,一个家庭五代后,也有625人。就算一般夭折,也有300多人。

这人口增长的速度是十分恐怖的。就算没有土地兼并,人口的增长也迟早要突破耕地能养活的人口极限,到那时候一样会出现问题。

一旦资源变得有限,人们就会想方设法争夺资源。于是就怎么样?就会义军四起,百姓揭竿而起。

也就是说,就算皇帝和大臣们一直贤明,不犯任何错,依然会出现问题的。无非是早点、晚点。更何况皇帝和大臣们也没那么靠谱,甚至再来点天灾人祸,于是没有王朝能熬过300年。

当然,办法是有的,就像我们多年前做的那样,控制新生人口数量。可以说,这一策略是吸取了前车之鉴的。

但是吧,这办法放在古代就完全无法实现。因为没人会愿意少生少育的。

在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古人相信“多子多福”。所以,甭管有没有条件,古人都会使劲生、拼命生。

此外,古代种地主要靠人力,所以男丁的数量决定了能耕种的徒弟数量。而且古代官府其实很多事情都不管的,邻里之间有啥纠纷,主要还是看谁家男丁人的多寡。

你看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家,都那么穷了,还生了四子二女。但凡他们家生活条件稍微好那么一点,估计子女数量就要奔着10个去了。

所以说,朝廷想要控制人口数量是不可能的。王朝的覆灭自然也就无法阻止了。

人才选用的弊病

此外,古代的人才选用方式也存在弊病。

古代朝廷选用人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大臣、权贵子弟中选取;另一种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科举考试了。而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

先说前者,其弊端自然是显而易见:容易导致阶层固化,使得一部分家族长期占据朝堂上的位置。

这一现象在汉朝尤为明显,因为汉朝压根没有科举。朝廷任用官员,主要是从列侯、大臣子弟中选择。此外,各郡县也会举荐一些人,但是这举荐的数量就太少了。

而且这举荐也有很多猫腻,收到举荐之人大多依然和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些大臣、权贵家的子弟,有真本事的太少了,大多都是些纨绔子弟。

像卫青、霍去病、霍光这种是极少数。而且这三人都是汉武帝重用的大臣,只能说汉武帝慧眼识人。但是有这眼光的皇帝太少了,因此大多数权贵子弟都是混日子,空占着位置不干活的。

从唐朝开始,这种人的占比大为减少,但是朝堂上依然有着他们的一席之地。只不过此时的这些纨绔子弟大多来自于恩荫,也就是家里有父辈身居高位,或者立有大功,作为奖励,朝廷就让他们家族子弟为官。

其中最夸张的当数唐朝名臣郭子仪一家。据说有一次郭子仪做寿,退朝后家族子弟直接去他家参加宴席。这些人也够随便,直接将上朝用的笏板丢床上。

后来人们一看,这笏板堆起了小山。由此足以看出郭家有多少人在朝堂上。

郭子仪一家家教甚严,所以他家的子弟还算靠谱。但是其他的大臣家子弟可就不好说了,大多数都是纨绔子弟,难堪大用。

至于科举取士,一样问题很大。科举的本质是什么?是筛选罢了。而不是一些人以为的培养人才。

科举考的都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经典。这些东西大多是讲一些道德、礼法层面的东西,至于如何做官,如何处理具体的问题,只字未提。

事实上也不可能提。看看孔子当年混得多惨,周游列国,也没得到重用。要不是后来的皇帝看中儒学,他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地位和声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进士的仕途很坎坷,不少人甚至连个县令都做不好。因为这些人全部的时候都用在读书上了。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太肤浅。

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进士都是在踏入仕途后才开始学习做官、做事的。剩下的极少数人,则是来自官宦世家,有家里长辈指导、提携,自然能少走不少弯路。

总之,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数能力其实是不行的。加上他们循规守矩,缺乏创新能力。遇到大问题、新问题,根本无力解决。

这些人,在太平盛世,倒也问题不大。但是一旦到了王朝病入膏肓的时候,这些人除了拖后腿,啥也不会。

反倒是王安石这种有大魄力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甭管王安石的事情有没有做成,他的名声怎么样,但是比起那些碌碌无为的大臣,他真的强了不少。

前面三点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义军四起、叛乱不断那都是正常情况,此外还可能出现“趁你病要你命”的外敌。

比如宋朝和明朝面对的就是这种局面。

北宋末年就爆发了数次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方腊,也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个方腊。

虽然方腊的起义被平定了,但是北宋也被金国所灭,北宋朝廷被金人一锅端。幸亏赵构溜得快,这才有了后来的南宋。

至于明朝就更惨了。崇祯皇帝要同时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以及关外虎视眈眈的后金。可以说是明摆着回天乏术了。

而每到王朝末期。战乱不断。想要保住江山社稷,关键还是在于军队。

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要面对的危机越来越多,而军队的战斗力反而越来越差,可谓是呈断崖式下跌。

还是拿宋朝和明朝举例。北宋禁军简直“烂完”了,也就能欺负下义军,而且面对方腊的义军,起初也是连吃败仗。

后来面对被金人打残了的辽国军队,明明人数是对方数倍,还被打得溃不成军。

要知道,当初赵匡胤在世的时候,北宋禁军何等威武。平定天下,就连辽国都对其忌惮不已。

结果从太宗赵光义开始,北宋禁军的质量就一代不如一代了。等到了宋徽宗时期,已经“烂完”了,根本没啥战斗力。

虽然到了南宋时期,宋军的战斗力直接飙到顶点,可惜也是昙花一现。在岳飞死后,宋军的战斗力也跌落了不少。好在金国的威胁一直存在,所以宋军依然有不俗的战斗力。

这次反倒是金国的军队开始一代不如一代了。最后金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平推,还拖累了南宋。南宋毕竟资源有限,无力供养庞大的军队,最终被元朝所灭。

但是元朝也没笑到最后。元朝的军队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元末明初,连义军都打不赢。这才给朱元璋机会建立了明朝。

而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军队也是不行了。当初碾压蒙古军队的明军,此时反而还不如蒙古军队。更别提对付后金的大军了。只能靠着庞大的城防体系来维持僵局。

但是明朝将大部分力量都用来对付后金了,就无力平定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义军,最终被李自成偷家成功,朝廷被一锅端。

至于清朝,也没逃过此等命运。当初“过万不可敌”的八旗兵,到了后来成了一个笑话,其战斗力低得令人发指。就算用上了当时先进的武器,依然战斗力低下。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是如此,这些王朝又岂有不灭之理?

参考资料:

《汉书》

《新唐书》

《宋史》

《元史》

《明史》

来源:古今论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