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公元1004年冬天辽军铁蹄至黄河北岸,宋真宗被寇准拉上澶州城楼,辽国国书称"两朝皇帝,义同兄弟",中原王朝"大一统"招牌遭挑战。
前言:公元1004年冬天辽军铁蹄至黄河北岸,宋真宗被寇准拉上澶州城楼,辽国国书称"两朝皇帝,义同兄弟",中原王朝"大一统"招牌遭挑战。
这场对峙背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撕扯的缩影,更是北宋正统叙事困境的集中爆发。
似乎北宋这个半壁江山的王朝,也有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梦!
那么北宋到底算不算是大一统王朝呢?
我想可以从这几个基本维度来做个对比:版图面积、人口数量、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周边影响力。
那么在历史上,有哪些算是大一统王朝呢?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维度,那就是常看的领土板块面积:
排名如下:元约2267万平方公里、清鼎盛时期1316万平方公里、唐鼎盛时期1237万平方公里、明约1000万平方公里、西汉极盛时期约609万平方公里、东汉约580万平方公里、西晋约543万平方公里、隋约467万平方公里、秦约340万平方公里。
从领土来看,唯一让人意外的可能是西晋,因为它的存在感本来就很低。
第二个维度人口数量,基本上也是在版图面积排名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的:
清1851年达到4.36亿人、明17世纪初达到2亿人、元1341年左右达到9000万人(统计口径可能不包括除了中原蒙古西域之外的欧亚领土人口)、唐在安史之乱前夕达到8-9千万人、西汉/东汉时期,人口基本上保持在6500万上下、隋时期人口5000万上下、西晋300年时大概是3500万、秦顶峰事情3000万。
从人口这个维度来看,西晋还是存在感很低,秦朝虽然人口数量也少,但是可以从人口发展规律看,那时候他们也算得上是大一统了,毕竟在横扫六国之后,人口已经是囊括了能打下来的领土板块。
接下来是从军事维度对比,这个对比如果是同时期对比,还相对好比较,但是要是纵向对比,这六个不同的时期的军队也没有办法对比,所以我们只能从直观感受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要说他们收复领土范围的角度来看的话,元无疑是第一的,他们能从东北亚打到欧洲的莱茵河畔,再到地中海沿岸,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而且是没有之一!
接下来要说的应该是秦,这个国家从一个龟缩在西北一角的封国,经历六百年的发展,最后横扫中原,成为那个时期唯一能一统天下的霸主,不得不说秦人确实能打。
再接下来是西汉,为什么要说西汉而不是唐朝呢?
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创业要从草根起家,是很难的!
而西汉这么一个王朝,就是刘邦那些草根族开始做起来的,他们从秦末那些义军夹缝中,一步步的做大,最后还能一统南北,这就比唐朝关陇集团本来就在权力中心要难太多了。
接下来是明朝,朱元璋起家的事情,也不比刘邦要逊色。所以要说军事实力,朱元璋和刘邦(当然指的是他的团队而非个人)都不相上下,他们能在绝对草根的情况下翻身,绝对不仅仅是运气。
朱元璋能够拿回燕云地区,就可见他的军事实力非同一般,他建立的明朝,最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北方游牧民众不敢轻易南下!
接下来几个应该就是唐、东汉、清、隋、西晋这样的顺序。有人可能最大的疑惑就是唐的军事实力是不是低估了?
其实并非低估了,只是从一个弹性空间来说,他们的起点要比其他的可能要高出太多。所以这样给他排序!
再往后就是经济实力,这次要是排序的话,我会这么排,首先是唐、接着是清、明、西汉、东汉、隋、元、西晋、秦。
这可能更多的是从与外界的贸易接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唐鼎盛时期,长安城内的外邦商客络绎不绝,可以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唯一的万国来朝的国家。
明朝更多的是走出去,他们的海上贸易极其的发达。
清朝为什么也说相对发达呢?因为到了清后期,虽然军力不足,但是通关口岸的开放,让口岸形成了数一数二的贸易城市,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拼命想办法也要在清朝的版图上搞到一块租界地的原因,他们知道清朝的贸易无论如何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至于说其他的朝代,大部分还是内循环贸易,相对来说比较的封闭。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宋朝,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经济了,因为在所有的对比维度中,它可能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经济了!
我说一个数字,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意外,北宋事情,户均产粮达到4千斤,可能你会说这有啥奇怪的呢?
我要跟你说的是,我们1984年的户均产量还没有到这个水平!
北宋时期的铁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万吨,同时期欧洲加起来也才14万吨。
北宋时期的瓷器出口,占到外贸出口的六成,年产量达到亿件。
还有一个世界领先的就是造船,北宋期间的泉州造船厂,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另外有一个冷门维度,北宋可以完全超越明清时期,那就是北宋的城镇化率达到了20%
而其他朝代,没有超过10%的。
有一个不太准确的统计,有人估算了一下中国这几个朝代GDP全球占比比例。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但是作为参考没有什么问题!
西汉:26%
东汉:无数据
随:70%
唐:60-70%
北宋:80%
南宋:50%
元:28%
明:45-55%
清:32-35%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北宋的经济确实是非常的发达,在世界经济总量占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盼统一天下,曾指着《幽云十六州图》称"朕一定要拿下这片地方",因控制此处才算正统王朝。
幽云十六州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燕山山脉纵贯其间,山前七州作为天然防线,失去则中原腹地暴露于骑兵威胁之下。
此地不仅是军事要冲,更是"天然粮仓",仅天津周边一地赋税即可养兵十几万,人口稠密且资源丰富,堪称中原王朝的命脉。
赵光义继位后进军幽州,高粱河一战中箭乘驴车而逃,宋军意识到辽是能掰手腕的强大政权。
此战中辽军耶律休哥身被三创仍力战,宋军溃败时"争道奔走,溃不成军",赵光义甚至与诸将走散,最终乘驴车仓皇南逃。
此役终结了北宋统一步伐,此后宋辽军事态势逆转,北宋被迫转入防御。
从这个角度来说,北荣没有拿下燕云地区,这一点从版图面积来看,它就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
公元1005年澶渊之盟让北宋正统性伤筋动骨,条约将两国放平等位置,辽国铸银币称"天朝"与北宋抢正统。
辽国收到岁币后,每年财政收入的三成来自北宋,甚至嘲笑北宋是"取之不尽的金山"。
而北宋为维持表面平等,将岁币称为"赏赐",实则掩盖不了军事上的弱势。
一个中原王朝,向一个游牧民族上供岁币。
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做派!
军事受挫后北宋士大夫从文化找优越感。
欧阳修编《新唐书》强调"华夷之辨"文化层面,司马光《资治通鉴》奉曹魏为正统。
这种文化至上的逻辑,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中尤为突出:
王安石力主收复河湟故地,司马光却称"王者对待四夷,应该用德行来感化他们",实则为军事无能找借口。
这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可以看得出来,北朝朝内,对与所谓的大一统,有着不同的理解!
宋徽宗时期,"联金灭辽"赎回燕京被吹嘘为"复燕云古疆",满朝文武在大庆殿举行"受降仪式",却对金兵虎视眈眈视而不见。
他们始终还是对游牧民族没有形成一种威慑力,背面总有一对眼睛盯着中原!
朱熹提出"天理史观",陆九渊发挥正统性寄托文化认同,可蒙古铁骑破临安时,理学家们有的写劝进表,有的躲进深山,"文化正统"在铁蹄下不堪一击。
文化一统终究还是破产了。
四、辽金西夏断送了北宋的大一统王朝梦
北宋争论"华夷之辨"时,辽圣宗能背《贞观政要》、创契丹大字、建孔庙,史官将辽追溯到轩辕黄帝。
辽国实行"四时捺钵"制度,皇帝每年按季节迁徙处理政务,既保持骑兵机动性,又通过"南北面官制"治理农耕区,这种"行国"与"城国"并存的模式比元朝"四等人制"早三百年。
也就是说还没有来得及等宋朝对金辽这样的游牧民族发起一统战争,他们已经主动的靠近中原的文化!
但是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他们能看到自己游牧文明的弊端,所以早就做好了打算,自己要融入并且吞并中原的农耕文明,让自己成为这个文明的一份子。
西夏李元昊称帝称"奄有区夏",仿北宋建科举、译儒家经典,北宋使者承认其文明程度不比中原差。
西夏还颁布《天盛律令》,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指导。
金世宗更是将宋辽金并列为正统,元朝修史将三史同列正史。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的出来,北宋时期,周边的势力,对其极其的不尊重,甚至直接就跟它平起平坐。
所以北宋不可能是大一统的王朝,重启了算是的半壁江山,不过比起南宋偏安一隅,似乎又强那么一点点!
北宋"非大一统"是农耕与游牧文明对峙结果,经济重心南移使"中原中心论"难解释现实,辽西夏金都在说自己"中 国"。
辽国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汉联合势力、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都是对多元一体的早期探索。
他们都跟北宋并立存在一个时空,导致了北宋大一统梦想的破灭!
说到这里,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北宋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一点没有任何的异议。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研读︱什么是“大一统”- 2023-07-13 12:07》、《《清明上河图》的矛盾与统一-中国青年报2021-10-25 14:27》、《我读︱《重归一统》“顺着讲历史”,看北宋建国的复杂性-澎湃新闻2022-09-19 12:23》、《辽夏金元史里的中原向心力-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11-03 16:27》
)
来源:山中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