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大公认经济支柱之一的日债最新出现的危机信号,该怎么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7:11 2

摘要:全世界的投资领域,有一种说法长期存在,那就是当下这个人类世界的经济大环境中,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有“三个支柱”在支撑着: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42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全世界的投资领域,有一种说法长期存在,那就是当下这个人类世界的经济大环境中,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有“三个支柱”在支撑着:

分别是美国股市,中国楼市,日本债市。

市场对应的资产,就是美国的股票,中国的房产,日本的国债。

当然,还有这么一个说法,2021年中国国内房价下跌前,投资圈也有这么一种被广泛传播的观点,那就是:美国股市、中国房市、日本债市,是全球三大泡沫。

时间来到2025年5月份,这三个支柱也好,三大泡沫也罢,说法不重要,情况都不太理想。

这篇文章,将聚焦日本国债最新遇到的“鬼故事”:

中国这边N刚过完甜甜蜜蜜的520节日,全球金融市场却陷入多日动荡。

最先迎来风险信号,甚至可以说危机时刻的,就是日本。

5月21日,日本20年期国债拍卖现场,结果创下了2012年以来最差水平!

日本新发20年期日本国债拍卖结果惨淡,投标倍数仅为2.5倍,为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尾差(即平均价格与最低接受价格之间的差距)飙升至1.14,为1987年以来最高水平。

受此影响:

2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上升至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4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国内的普通群体,对日本的国债收益率的变化并没有什么感觉,也并不清楚投标倍数低、尾差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但其实,这个动向所对应的信号,很有门道,也很有看头。

毫不夸张的说,因为日债的这个最新变化,一场全新金融危机的幽灵,可能已经开始在全球头顶盘旋了。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全球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日本国债最新市场风险表现相关动向的详细梳理,结合日本国债的经济原理,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个动向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对应信号,并对这个动向以后,可能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信号启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没有任何预兆,突然之间,日本,似乎正在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雷曼时刻?

全世界都盯着美债会不会因为穆迪下调评级而出现暴跌时,日本的债券市场率先崩溃了。

5月20日周二,日本发行1万亿日元20年期国债,其拍卖结果吓懵了市场,不仅投标倍数仅为2.5倍,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其尾差(即平均价格与最低接受价格之间的差距)飙升至1.14,为1987年以来最高水平。

危机随后迅速蔓延,30年期、40年期日债收益率纷纷突破历史高点,其中40年期更是飙升至3.591%,市场恐慌情绪骤增。

翻译成人话,就是参与认购的资金数量极大不符合预期,而且折扣力度创纪录。

这场拍卖直接让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历史高点,达到3.59%。

图片来源:网络

投标倍数低,尾差大,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

市场需求低迷,大家对未来财政的担忧,市场缺乏明确的买家。

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大量的国债持有人抛售国债,导致国债收益率飙升,引发更多的人抛售国债。

这里举个栗子帮助大家理解:

国债本质上就是一张欠条,本来一张欠条的面额是100美元,年利率是4%,一年到期。

如果日本财政部不赖账,那一年后可以收回104美元,相当于用100块钱赚了4块钱,收益率是4%。

如果现在大量债主抛售欠条,欠条的价格就会下跌,你可能花95日元就可以买下它,一年以后还是能得到104美元。

那你就等于用95块钱赚了104-95=9块钱,收益率就变成了:9÷95=9.4%。

这就是为什么国债收益率越高,说明卖的人越多。

换句话说,这次拍卖让市场对日本长期国债的兑付信心在快速减弱,日本爆雷的风险在加大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长期以来,日本保持着全球最高的债务与GDP比率,当前已超250%,远超美国的120%,甚至高于欧债危机时希腊的180%。尽管如此,日本国债却始终没有爆雷,这得益于日本央行的托底和寿险机构等的助力。

美国的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大概120%,日本可是达到235%,全世界主流国家里,独一档的存在。

图片来源:网络

日债的主要问题,是过去30年日本央行执行的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使得日本国债收益率长期处于极低水平,这也是日债规模达到GDP 255%而不暴雷的主要原因:日本政府可以用极低成本借新还旧,而日本央行则压低利率、印钱买债。

几乎0成本的左手倒右手,日本央行高达52%的日本国债持有规模,就是日债神话的根源

日本央行目前持有日本国债市场52%的份额,已成为日本国债最大的买家。但随着央行开始逐步缩减其庞大的债券持有量,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

未来如果没有央行的支持,谁来购买日本国债?

图片来源:网络

日债的逻辑,虽然和中国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日本通过日债的发行,对应放出来的天量日元,又变成美日Carry Trade的燃料

渡边太太们借低息日元,换成美元,去购买高息美债、或者投资美股,从而支撑了美元资产“永远大牛市”的神话。

日本国债之所以撑到现在都没崩,主要靠“两板斧”。

第一, 超低利率。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才是量化宽松(QE)的祖师爷,在前者面前,美联储都是弟弟。

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进入“失去的三十年”。

为了稳住经济,安倍2013年搞出来一个量化宽松政策,无限印钞买债。

日本政府拿到央行印的钱用于财政开支、借新还旧、支付养老金等。

可以说,日本以一己之力改写了现代货币理论,之后欧美遇到危机时,无不效仿。

而且,为了避免国债利息过重,日本央行长期压着国债收益率,整个国家实行0利率甚至负利率,这让日本政府的利息支出相对可控。

第二,央行兜底。

日本国债主要是自产自销,日本央行是最大的买家,占比超50%,有大庄家在,不用太担心外资抛售导致崩盘。

相当于“左手倒右手”,强行维持泡沫,外国机构(包括中国)全跑了,扔下一句“坑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次日本的国债为啥突然遇冷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央行的风向变了,随着日本近一年经济和通胀有所回暖,日本央行飘了,放弃了量化宽松买债,转头开启了加息、量化紧缩。

这么做一来是为了提振跌跌不休的日元,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未来的货币政策留出空间,总不能一直在0利率附近跪着,以后再需要刺激经济没了抓手。

现在日本央行的处境,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如果继续量化紧缩,那持有日本债券的投资者可能会大量抛售,那日本的债券市场就得崩,日本政府就不得不面对更高的财政压力。

可如果日本央行被迫救助,重新实施量化宽松,那日元就得崩。

日债过去神话的根源,正是日本央行长期无限量化宽松的操作,现在让市场去买,谁愿意以低利率长期持有一个占GDP比重255%、而经济却增长乏力的债券呢?

日本与希腊最大的区别,就是货币自主权(发行量、利率、汇率),如果日本也使用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货币(比如欧元),那早就跟希腊一样暴雷了。

简单来说,日本政府和央行当下是在日元和日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过程,保肯定是两头都想保住,但是现实情况和趋势是,日元是稳住了,日债却出现了崩盘信号。

这就是典型拆东墙补西墙两头不讨好的做法。

日债的崩溃全面拉响了日本经济的警报,危机传导链:国债崩盘→央行被迫加息→企业借贷成本激增→消费萎缩→经济螺旋下行。

而随着日债崩盘的趋势风险愈发明显,一系列影响也会持续出现。

日本拥有全球最高的债务与GDP比率235%。当收益率攀升时,政府的借贷成本大幅增加,偿还现有债务的成本也会飙升。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主要债券市场,日本的债市压力可能引发全球借贷成本上升。

这种影响,不仅是带来日本本国的经济震荡,甚至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要知道日债过去因为安全性和流动性成为了很多机构最好的抵押产品,一旦抵押物暴雷,势必会影响到其他金融资产。

日本债券市场的动荡并非孤立事件,它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首先来说,日本债券市场的供需失衡也令日本央行陷入两难局面,一方面若日本央行持续推进量化紧缩(QT),可能导致长端债券收益率继续上行,引发债市剧烈波动,使持债机构面临巨大账面损失,最终甚至可能迫使央行重启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或重新实施负利率。

另一方面,如果日本央行选择提前放弃紧缩政策,重新启动量化宽松(QE),虽然有助于缓解市场波动,但可能加剧通胀压力,导致日元大幅贬值、资本外流。

这个事情的后续走向不管怎么变化,对中国这边影响不大(中国国家和日本国债的经济关系不多,可以忽略不计,全崩了也没有多少影响),但是对美债的影响就大了。

逻辑上,如果日债继续崩溃,日本央行势必要加大购买,开始救市。

美债海外最大的投资者是日本央行,就当下的日债收益率和规模,日本央行要救日债,能做的就是抛售美债,筹措资金。

嗯?从这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是有“下克上”传统的日本,为了应对美国的关税讹诈,特地在日债维度搞出来的一出苦肉计?

用日本国债的救市当作理由,一旦日本央行加大抛售美债的情绪蔓延,到时候势必会引发其他海外投资者的抛售。

海外投资者抛售,引发美债收益率飙升,美国国内的投资者势必也会加入抛售行列。

从当前全球资本市场看,各国的经济裂痕都在慢慢加大。

决定裂痕还会不会加大的变量还在关税的最终处理上。

这一点不必悲观,也不必乐观。

日本国债不会轻易崩盘,背后捅刀子这事可是日本这个国家的祖传手艺,主流媒体都围着日债崩盘说事,其实是很没意思的。

从国家信用和经济稳定的角度,任何国家都需要保住核心资产,日本也不会例外,而且这个理由足够体面合理,哪怕用枪指着头,也很难改变。

这是日本用自己的核心资产,在和美国进行利益博弈的现实动作。

从美国的视角出发,随着日债收益率走高、日本央行必然需要进行缩表和救场,会导致美日利差收窄,作为美国公债的最大购买者——渡边太太们,可能会回流购买日债,那未来靠谁买美债呢

本质上,日本从策略层面,和美联储,以及美国的金融资本站到了一个阵营里面,而且形成了默契,那就是让当下特别能折腾的特朗普,背负高息美债。

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展开翻译一下:

现在特朗普在国内几乎没啥限制,共和党也不太敢轻易动他,民主党更是对他无可奈何。在这情况下,或许唯一能给他带来压力的,只有市场的力量了。

市场上有一帮被称作“美债义警”的人,他们可以通过疯狂抛售美债,把美债收益率搞得飞起来,这样就能给特朗普政府施加不少压力。

上回美债收益率快到5%的时候,特朗普可就得低头了。

因债务规模更大,借款成本也随之上涨,利息支出的负担过重会拖累经济的增长速度,政府还债将越发困难,最终这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的到来。

所以,特朗普一直在大声呼吁美联储要降息,甚至盼着利率降到0。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毫无成本顾虑地“刷卡消费”,靠借债来继续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就是特朗普当下的现实困境。

美债是全球最大的资产之一,假如它的收益率涨到5%以上,那么美国的债务状况就跟个老赖差不多了。尽管现在特朗普在一些政策和言行上让人觉得不太靠谱,但距离真正沦为一个彻底的老赖,他还差一步之遥。

特朗普可能要面对的,不只是中期选举的失利,还可能会有更出乎意料的麻烦等着他,比如被永远钉在美国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了让这个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伟大帝国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跟明末的崇祯帝一样。

这个命门,就是高息美债带来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还在持续增加。

特朗普很懂“赢学”,但是美债违约的责任,是背不起的。

而不管美联储,还是日本这样的国家,现在的做法,都是再给特朗普的命门施压。

往小了说,就是逼迫特朗普不要为所欲为瞎折腾;

往大了说,就是用市场手段,让特朗普消停一点。

这个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

给美债施压,用市场化手段遏制特朗普,这对中国,以及中美后续的关税谈判来说,岂不是大利好?

日债崩盘,除非是对持有美元资产,或者投资日本,财富都在日本和海外的群体有冲击和影响,从中国的角度,哈,那简直就是抱着西瓜看狗打架热闹的好事。

所以,国内舆论环境中渲染日债崩盘各种风险和影响的,都是什么人?

哈哈哈哈……

当然,看热闹归看热闹,日债这个最新的风险动向,对于中国这边,也是有启发和警示意义的。

和日本国债对应的,就是中国的房产了。

有一说一,作为被拉来比较的一方,中国楼市的境遇当然谈不上良好,只是和美国遭遇“新问题”、日本陷入“旧困局”略有不同。

中国房地产总市值达到65万亿美元,超过美欧日房地产市值总和。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2022年土地出让金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这种独特的"以房代税"模式,在造就世界最大规模城镇化奇迹的同时,也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

三道红线政策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暴露出中国房地产金融化的致命缺陷。恒大2万亿债务危机不过是这个扭曲结构的必然产物。

保障性租赁住房与REITs试点预示着住房双轨制改革的启动。这种"新加坡模式"的本土化改造,试图在市场化与民生保障之间寻找平衡点。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楼市会与实体产业之间实现动态均衡。只要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在继续优化,城市化进程还在深入,中国的楼市就不会实质崩盘。但是,楼市作为价值增值以及财富的象征,很有可能只会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得以体现了。

从逻辑出发,看三大支柱,或者三大泡沫,其实很有意思:

美国在全球产业链的顶端位置,美国民众的钱便通过美股,投向了科技企业与跨国集团,以巩固美国的优势地位,也通过股票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红利。

日本凭借在亚洲产业链中的顶端位置,让日本的钱通过日债,投向了世界各国,以巩固日本对国家的经济控制力。

中国通过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提取累积的财富甚至是未来几十年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用于发展城市、补贴企业,以争夺全球产业链的一席之地。

或许,大家都从前十几年发展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三大市场的命运交织预示着全球资本秩序的重构。美股维系着美元霸权最后的体面,中房困局考验着发展模式的转型智慧,日债危机则警示着现代货币体系的脆弱本质。

当三大央行资产负债表总和突破25万亿美元,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周期轮回,更是文明形态的更替。

说到底,从宏观维度,中美日三国最后的博弈结果,就要看各自的核心资产和市场,谁的先出大问题,或者说实质性崩盘。

日本已经用自己的国债当作筹码,开始在全球金融战场上进行搏杀。

而对于中国来说,当下最重要的经济管理课题,或许应该就是在美股和日债真正出现问题以前,如何稳住国内的楼市和房价了。

看热闹没问题,但是对于自家的问题和风险,也不应该自我麻醉,是不是?

大国之间的耐力比拼和长期博弈,在三大核心资产这件事上,得到了现实的具象化。

以上,就是对2025年5月20日,日本国债遭遇的暴跌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