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厂商,50+产品,AI眼镜「大乱斗」

B站影视 2024-11-21 18:15 7

摘要:Ray-Ban Meta,不经意间成为了 2024 年以来整个 XR 圈乃至 AI 行业输出频次最高的话题词。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个品类的崛起——AI 眼镜。

文/VR陀螺 冉启行


Ray-Ban Meta,不经意间成为了 2024 年以来整个 XR 圈乃至 AI 行业输出频次最高的话题词。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个品类的崛起——AI 眼镜。

不少 ODM/OEM、元器件厂商从第二季度开始已进入了备战状态,预计从 2024 Q4 到明年 Q2 将有大量 AI 眼镜发售。据 VR陀螺多方核实,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公开、被披露入局 AI 眼镜的厂商高达 36 家(含海外),产品数量预计超过 50+。

目前,业内对于 AI 眼镜并没有较为规范的定义与标准,为方便整理与罗列,进一步看清硬件发展脉络,VR陀螺将一体式设计,类普通眼镜形态,并支持与 AI 大模型交互的产品,统一归类为 AI 眼镜。

这该大类下,主要包含 AI 音频眼镜、AI 拍照眼镜、AI+AR 眼镜三大形态,相互存在技术交集;另外,因一款 AI 眼镜可能存在多个镜框和设计,说是「百镜大战」也毫不夸张。具体产品方面,本统计表仅以 2024 年发布、亮相的第一款为例(如Ray-Ban Meta、华为智能眼镜2等部分产品2023年发布,2024更新款式等也已纳入在内)。


三大主力阵营争霸:互联网大厂、手机巨头、AR明星企业


在本轮 AI 眼镜热潮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阵营:互联网巨头、手机大厂和 AR 眼镜厂商。

以百度、字节跳动、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的第一优势在于其本身的 AI 能力,它们皆有自己独立的多模态 AI 大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面向 B、C 端的接口和软件。

百度的文心一言,字节跳动的豆包,腾讯的混元,早已深入人心,积累了众多用户。凭借已有的技术架构,以及各类面向不同场景的智能体,将自家 AI 大模型「硬件化」不失为一种增加市场存量和提升用户体验的有效途径。

此外,百度、字节跳动还有一定硬件优势。众所周知,做好一款 AI 眼镜需要涉及很多层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拾音」与「外放」等音频算法。

而字节跳动不仅前有头戴式设备 PICO,还在今年收购了十大科技,并推出了 Ola Friend 智能体耳机,百度也在 AI 智能音箱上已涉足多年,皆有相关技术积累。

当然,按照这个技术积累的逻辑来看,似乎手机厂商更有优势一些。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品牌耳机,以及 AI 大模型,相关算法积累不比互联网大厂少;此外,手机厂商还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销售渠道。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作为配件的 AI 眼镜可以与手机形成良好的生态协同,特别是在系统级权限上,不仅仅是保持最基础的长时间连接、快速响应,还能接入手机中的各类 APP,这是其他厂商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目前,小米和 vivo 的入局算是稍晚了一些。早在 2019 年,GENTLE MONSTER 就与华为合作,推出了 GENTLE MONSTER X HUAWEI Eyewear 系列智能眼镜,比 Meta 一代的 Ray-Ban Stories 还早。在时尚眼镜与科技大厂的联名这条道上,华为可以说是最早的入局者,产品也一直在迭代,年销量超过 30万+。

OPPO 布局 AR 眼镜已久,年前 MWC 上也展示了与 AI 大模型深度结合的 AR 眼镜 OPPO Air Glass 3,可能考虑到技术与市场成熟度,产品最终并未发售。

对于一众 AR 眼镜厂商来说,前有互联网巨头,后有手机厂商,可谓压力山大。不过,AR 眼镜厂商在 “智能眼镜” 产品的定义以及适用场景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已具备一定品牌优势与技术积累。并且,大多数 AR 眼镜厂商的目标不仅仅是 AI 音频、摄影眼镜,还有更具竞争优势的 AI+AR 眼镜,这是一条平滑的过渡路线,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更多场景吸引用户。

市场拓展方面,目前,以 Rokid、雷鸟创新、蜂巢科技为代表的 AR 眼镜厂商,主要以品牌联名的形式,正与暴龙眼镜、博士眼镜、宝岛眼镜等传统眼镜厂商积极合作。「抱团」合作互相借力,在渠道、品牌、供应链管理各方面都能有效提升,使其能够更快打入市场,同时还能满足偏光消费者最关心的个性化「配镜服务」。


2024 AI新答卷:眼镜是最佳AI载体


从 ChatGPT 带火生成式AI大模型之后,大家一直都在追寻 AIGC 的最佳硬件载体,从手机、PC 到微型投影硬件 Ai Pin,再到智能指环三星 Galaxy Ring,创新不断。

到 2024 年,互联网巨头、手机大厂和 AR 眼镜厂商的一系列布局,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眼镜是最佳AI载体」
一方面,眼镜具备便携性、人体高度贴合性,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近视人数约 26 亿(不含太阳镜等装饰性眼镜用户)。其中,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23 年中国近视人数总数超过 7 亿人,其中超过 5% 的人是高度近视,并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作为一款头戴式设备,眼镜具备极强的扩展性,可增加光机、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传感元器件,满足视、听、说、感知等多维度需求。在此硬件基础上,多模态 AI 大模型可以得到极大地利用,甚至可以超越手机,形成更自然、更高效的 AI 交互。

例如,在解放双手的同时,AI 眼镜可以实现 AI 语音问答、AI 翻译、AI 识图,一键摄影、还能够提供实时的信息推送等,搭配光机与 SLAM 算法的 AI 眼镜更能带来混合现实的全新「视界」。

当然,技术高度成熟的「手机」与「电脑」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最佳AI硬件载体。不过,就市场壁垒与潜在市场来看,前两者显然不是创业、寻找增量市场的明智之选。


风急浪高,「Ray-Ban Meta」难复刻


AI 眼镜市场,风急浪高。

事实上,Meta 带火的产品不仅仅只有 AI 眼镜 Ray-Ban Meta,还有 VR/MR 头显。2021 年 Meta Quest 2 销量突破一千万,达成产业全新里程碑,加之元宇宙、数字人概念等影响,被大家认为是 VR 产业的重大转折点。

同期 2021 H2-2022 H1,字节跳动收购 PICO,全力布局 XR;腾讯收购黑鲨,布局 XR。从 VC 资本、上游供应链到品牌厂商,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仿佛看到了春天。

陀螺研究院《2021年全球XR行业融资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发生融资并购事件 340 起,同比增长 54.55%;融资并购金额达 556.0 亿元,同比增长 127.98%。

然而,一阵风头过后,再看 2024 年市场现状,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即使是消费电子老大哥的苹果(Apple Vision Pro),也未能真正带动 VR/MR 技术融入大众市场,也许它还需要更多时间。

AI 眼镜亦是如此。诚然,Ray-Ban Meta 的确是小爆款,但它的成功其实包含了很多因素,Ray-Ban 的联名设计与渠道支持、Meta 多年以来的算法技术、精细化的产品功能设计、海外用户习惯等等。

国内拥有较强的供应链技术优势,依葫芦画瓢,相信谁都能复制一个类似的「Ray-Ban Meta」,但不是谁都能复刻 Ray-Ban Meta 的成功。

当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巨头、大厂的入局,对于整个 AI、AR 眼镜市场无疑会是一个强力催化剂,不仅能教育市场,鼓励更多用户去尝试、体验 AI 眼镜,还能推动一系列技术创新,加速产品迭代,促进生态,最终加速市场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早日看到真正的国产版 Ray-Ban Meta,全新的产品定义,合适的售价,更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的交互场景。

来源:VR陀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