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数万考生因考场周边施工噪音被迫戴耳塞应考时,为何同一座城市却能轻松批准通宵达旦的演唱会?这个夏天,两起事件将城市活动审批的双标现象撕开了一道口子。某市重点中学高考考点旁,建筑工地因"影响考试环境"被紧急叫停;而30公里外的体育中心,一场持续到凌晨的明星演唱会
当数万考生因考场周边施工噪音被迫戴耳塞应考时,为何同一座城市却能轻松批准通宵达旦的演唱会?这个夏天,两起事件将城市活动审批的双标现象撕开了一道口子。某市重点中学高考考点旁,建筑工地因"影响考试环境"被紧急叫停;而30公里外的体育中心,一场持续到凌晨的明星演唱会却顺利拿到了所有批文。这种对比不禁让人质疑:我们的城市管理,到底在为谁让路?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六月初的社交媒体爆料。一位高三教师发布视频,展示其学生在模拟考中因附近商场促销活动噪音干扰,全班平均分骤降15分的对比数据。视频中清晰录下了持续不断的广播声和欢呼声,与教室里的倒计时器滴答声形成刺耳交响。几乎同一时间,某顶流歌手演唱会审批文件被网友挖出,显示其夜间演出许可赫然在列,而该场地距离居民区仅一街之隔。两相比较下,舆论瞬间沸腾。
回溯审批细节,差异令人咋舌。高考考点确定需提前半年申报,要经过教育、环保、交通等12个部门联合审查,连周边200米内餐饮店的油烟排放都要重新检测。而演唱会的审批材料显示,从提交到获批仅用17天,所谓"噪音防控方案"只是笼统承诺"控制音量",既无分贝监测设备配置要求,也无具体惩罚条款。更吊诡的是,面对居民投诉,相关部门竟回应"文化活动具有特殊价值"。
深挖背后人物,教育局审批科李科长出身教育世家,父亲是退休中学校长,他坚持"考场环境必须零干扰";而文化局审批王主任早年留学海外,多次公开表示"夜经济是城市活力象征"。两人在去年城市管理联席会议上就曾交锋,李科长质疑某音乐节审批过快,王主任则反驳"不能因噎废食"。这种理念差异,最终在具体审批中演变成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网络舆论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家长群体怒斥:"孩子十年寒窗不如明星一晚狂欢?"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国有47起高考噪音投诉未获解决。而文娱爱好者反击:"演唱会带动消费就业,你们怎么不算?"他们列举某演唱会创造3000万周边收入的案例。中立学者则指出核心矛盾:现行《大型活动管理条例》对"民生类活动"和"商业类活动"的界定模糊,给选择性执法留下了空间。
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已有先例。去年深圳某区叫停所有暑期补习班时,却批准了电竞嘉年华;南京在公务员考试期间封锁三条主干道,但对造成的交通瘫痪却大开绿灯。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潜规则:能带来GDP和曝光度的活动,往往能轻松跨越审批门槛;而关乎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反而要经历层层关卡。
在舆论持续发酵两周后,该市终于出台补充规定,要求商业演出活动必须与同等对待。但细看条款,"特殊情况"仍可"特事特办"。最终,今年高考如期举行,演唱会也照常开唱,只是组织方象征性地提前了半小时结束。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未能触及问题本质。
这场风波暴露出城市治理的价值排序混乱。当审批变成称重游戏——一边是孩子的未来,一边是短期的经济数据,某些决策者的天平早已倾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双重标准正在消解公众对规则公平性的信任。下次当你为孩子考场外的噪音投诉无门时,或许该问问:那些审批者,他们的孩子在哪考试?
来源:橙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