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不是在排队买粽子的时候,听到有人说“我爸又阳了,烧了三天三夜”?别觉得这是个别现象,新冠真的又来了。这不是标题党,也不是吓唬你,是实打实的数据在说话。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你是不是在高铁上,被人一阵猛咳吓得浑身一激灵?
是不是在排队买粽子的时候,听到有人说“我爸又阳了,烧了三天三夜”?别觉得这是个别现象,新冠真的又来了。这不是标题党,也不是吓唬你,是实打实的数据在说话。
最近一波感染潮,从南方城市悄悄冒头,到现在已经蔓延到北方。医院发热门诊的排队时间,从十几分钟翻到了两小时。
医生的朋友圈都在转一个词:“又开始了。”而这波感染,有几个不同寻常的迹象,最该警惕的,不是老人,也不是小孩,而是那些一年前“阳过”一次、以为自己有免疫的中青年。
你以为阳过一次就百毒不侵?
不,这次的毒株变了个脸。比之前的传播更快,症状更隐蔽,嗓子不痒、也不烧,但人已经带毒满身。很多人是带着病毒回家的,结果家里带病在床的是爸妈。你说冤不冤?
现在最危险的,是那种“身体还行”、“不爱戴口罩”、“走哪都不怕”的人。因为你不怕,不等于你身上的病毒也不怕别人。
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病的家人、刚做完手术的人、孕妇、小孩——他们的免疫力没你强,可他们偏偏最信任你。
这波病毒的传播方式,也有些新。以前是咳嗽、打喷嚏,现在更多是“无声传播”。
办公室里一个人嗓子有点干,三天后整个部门排队去做抗原。有人以为是空调病,其实是病毒在开会。病毒不会敲门,但它会潜伏在你最放松的时候。
端午将至,粽子还没煮,病毒已经先“粘”上来了。很多人要回老家、探亲、旅游,空气流动起来,病毒也跟着流动起来。
从医学角度讲,节假日是病毒传播的黄金期。人多、空间小、口罩摘得多,病毒在这种环境里像鱼进了水,活蹦乱跳。
现在不是恐慌的时候,但确实是要警觉的时候。
作为一个做了三十多年感染科的医生,我见过太多病人是因为“没当回事”最后送进了ICU的。
他们当初都说“这不就是感冒吗”,结果一感就是肺白了,氧气都上不来。病毒不是看你怕不怕它,而是看你身体能不能扛住。
别再拿“年轻”当护身符了。这次的变异株,对中青年也不客气。
有不少三十几岁、四十岁的人,烧到四十度不退,嗓子像吞了刀子,喘不过气来。还有人以为自己好了,其实病毒还在体内,结果引发了免疫紊乱,心脏、肝脏都出问题。
哪些人最危险?说白了,就是三类人:免疫力差的、有基础病的、还有觉得自己“无敌”的人。你以为你没事,但你身边最重要的人可能就因为你的一次大意而进了医院。
端午节前,你必须做好这5件事。不是我吓你,是你现在不做,到时候可能连粽子都吃不下。
第一,口罩别摘得太早。特别是在人多、密闭的地方。别嫌热、别怕别人看你奇怪,你戴的是责任感。即便现在政策不强制,自己戴上也不丢人。
第二,别轻视咳嗽、喉咙痛,哪怕没有发烧。很多新的感染者,就是嗓子不舒服、稍微有点乏力,结果一查抗原是阳的。你不测,你就不知道你是不是病毒搬运工。
第三,家里常备抗原试剂、退烧药、口罩、消毒液。这不是“囤货”,是基本准备。真要哪天不舒服,你能第一时间知道情况、做出判断。拖一天,可能病情就变了样。
第四,少去人挤人的地方。尤其是车站、商场、景点。你以为你是去放松的,其实是去参加“病毒交流大会”。人一多,病毒就来劲,口罩没戴好,回家一查就是两道杠。
第五,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不是让你天天量体温、关禁闭,而是让他们吃好、睡好、别着凉、少接触外人。免疫力是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了,就守住了安全。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别信偏方,别乱吃药。最近又有人在朋友圈转什么“喝茶清肺”、“艾灸驱毒”的,我说句不好听的,这些方法在病毒面前就像拿扫帚拦高铁,毫无意义。科学防疫,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我见过太多家属在病床边哭着说:“早知道就该早点送医院。”但病毒不给你“早知道”的机会。你一旦放松,它就抓住你喘气的空隙往里钻。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如果你住的城市这几天发热门诊排长队,那就别再犹豫了。做好防护、减少聚会、主动检测,这些都是在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安全时间。别等到粽子还没吃完,人已经发烧在床。
别再说“阳了也就那样”,现在的新冠不是“那样”。它在悄悄改变,它在等你放松。你放松,它就进入。你警觉,它就退避。这不是斗智斗勇,这是你我共同的战场。
这场战斗,没人能完全置身事外。你不想再经历一遍去年那种“全家躺平”的日子,就从现在开始,守好这道门。不是怕死,是想活得有尊严、有准备、不被动。
我们不可能永远和病毒说再见,但我们可以学会和它安全共处。这不是妥协,而是成熟。
端午节快到了,愿你和家人吃得安心、过得健康。愿这次警钟响得够早,不再有人后悔太晚。
参考文献:
[1]李雪,王婷,赵晨.新冠病毒XBB.1.5变异株的临床特征与防控对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3):145-150.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5年春季新冠病毒监测与防控情况通报[EB/OL].2025-04-30.
[3]张磊,刘颖,陈静.新冠后遗症对中青年人群健康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5,28(7):812-816.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