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驱动基因对肺癌患者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

B站影视 2024-12-23 22:28 3

摘要: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基本事实,就是TNM分期所评估的预后,其实是有偏倚的。

肺癌要想治疗效果好,准确的风险评估是关键。

其中,影像、病理、基因是决定了肺癌的风险基线;

而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乃至术后决策则是对预判基线的反馈。

但这里面,有一点比较纠结,就是基因。

因为,影像和病理都是相对固定的,尽管有一些交互作用,但好的基本都是好的。

在影像,磨玻璃就是好的;

在病理,高分化就是好的,没有高危因素就是好的。

但是,在基因,又如何呢?

一方面,驱动基因会驱动肺癌的发生发展,携带驱动基因可能会带来更强的侵袭性;

但另一方面,驱动基因也会带来更具优势的靶向治疗,更好的治疗手段代表着更多的希望。

所以,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强势的驱动基因对肺癌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

预后评估需要个体化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基本事实,就是TNM分期所评估的预后,其实是有偏倚的。

即便是分期完全相同,不同个体之间的治疗效果也可能千差万别。

就拿预后最好的IA期来举例,有人术后即治愈,但同样有人会不幸复发。

难怪总有人喜欢说:同病不同命。

2016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上的生存率研究,是迄今为止认可度最高的生存数据。研究纳入了携带随访生存数据的肺癌患者17000+例,展示了不同分期之间的整体疗效差异。

这是2023年发表在《肺癌研究和临床肿瘤杂志》的另一项研究,分析的是11000+手术切除的中国肺癌患者的远期效果:

在这个超过10000例的大群体分析结果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其预后数据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背后,可能就是病理、影像、基因、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决策的综合反馈。

那么,携带强力驱动基因,对预后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同样驱动,辩证作用

目前,在强力驱动基因方面,研究的相对比较透彻的是EGFR突变。因此,我主要以这个基因为例进行解读。

这是2024年发表在《胸外科年鉴》上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探讨EGFR驱动基因对临床I期肺腺癌的预后影响。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肺科医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4月接诊的肺腺癌手术患者,排除原位/微浸润肺腺癌,排除EGFR状态不明,同时排除了所有接受术前乃至术后靶向治疗的患者。

最终,有952名符合条件的早期肺腺癌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包括485例纯实性肺癌和467例磨玻璃肺癌。

分析显示,携带EGFR驱动基因会给实性肺癌带来更高的复发/转移风险,却不会对磨玻璃肺癌带来显著的不良影响。

这是2020年3月发表在《肺癌》杂志上的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的是EGFR对不同病理亚型肺腺癌的预后影响。

最终的分析显示,携带驱动基因可能会对肺腺癌的预后带来更高的复发风险,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实体/微乳头为主的肺腺癌中才达到统计学意义。

病例分享

其实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如EGFR这样的强力驱动基因,对预后的不利影响也不是一棒子打死的。

简单来说,那些在病理、影像上表现出更具惰性倾向的肺癌,携带驱动基因并不会带来显著更差的治疗效果。

所以,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大可不必听风就是雨,而应该更多地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去进行综合的预后评估,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这是一名49岁女性,2023年3月在我们中心检查发现右肺中叶占位,纯实性病灶,22 mm,影像符合肺癌表现。

于是,我们在2023年3月14日为其开展手术,切除完整肺叶,同时彻底清扫淋巴结。

最终,病理回报低分化浸润性肺腺癌,合并气腔播散和脉管癌栓,淋巴结清扫8站,总共17枚,其中,纵隔区引流12枚,均未见转移病灶。

术后做了基因检测,查出EGFR 19DEL突变。

在术后治疗方面,考虑到患者病理为低分化,有脉管癌栓和气腔播散两项高危因素,加之影像为纯实性病灶,基因为EGFR突变,尽管手术切除非常干净,淋巴结也清扫得非常彻底,但出于更加稳妥的考虑,我们建议患者进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

遗憾的是,患者基于药物副作用以及个人经济原因,并没有采纳。

2024年1月16日,患者再次来到我的门诊,自我反馈良好,身体康复非常正常,保持着定期爬山锻炼的好习惯,单从表面来看,并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

但复查后发现,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升高,达到4.2(正常值:0-3.3)。

PET/CT发现,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符合转移表现。

写在最后

早期肺癌的预后评估,必须要充分考量病理、影像和基因的综合作用。

其中,病理和影像,是肺癌的两个基本面。

如果我们把肺癌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比作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病理和影像,就代表了汽车的速度和汽车外壳的坚硬程度。而驱动基因,则代表了汽车的引擎。

对于较为惰性的肺癌而言,更低的车速、纸皮包的外壳,即便带上强力的驱动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但对于那些已经具备较高侵袭性的肺癌而言,由于具备更快的速度和更坚硬的外壳,此时要想更有效地阻止其前进,除了用外力进行制动外(手术),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关键的驱动基因去紧踩刹车(靶向药)。

所以,当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时提出的那个问题,就会发现,在脱离具体病例的前提下,根本无从回答。

因为,肺癌的基本面,是病理和影像;而强势的驱动基因能否带来不利影响,也是基于这个基本面。

相对惰性的肺癌基线风险太低,烂泥扶不上墙,带着驱动基因也激不起多大的风浪;

而侵袭性肺癌基线风险较大,此时如果带上强力驱动基因,就一定要小心应对才好。

正所谓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而基因,亦是如此。

来源:小郑讲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