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被免去副总理一职,杨尚昆着急:让他到军委来,不敢耽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14:30 2

摘要:对于此事,张爱萍的心情没有明显起伏,仿佛他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了。事实上,张爱萍在此之前就提交了退休报告,所以这是在张爱萍自己预料之中的,但别人却不清楚这其中发生的来龙去脉。

1982年的一天,开国上将张爱萍被免去副总理一职,而关于自己被免职一事,他是从新闻联播上得知的。

对于此事,张爱萍的心情没有明显起伏,仿佛他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了。事实上,张爱萍在此之前就提交了退休报告,所以这是在张爱萍自己预料之中的,但别人却不清楚这其中发生的来龙去脉。

当事人张爱萍不着急,隔壁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却着急了,他连忙叫来工作人员说:“让他到军委来,你快去,不敢耽搁!”杨尚昆让张爱萍来军委干什么呢?张爱萍被免职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熟悉张爱萍将军的人都知道,他是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但张爱萍的家乡并不在沿海地区。1910年冬天,张爱萍出生在四川省达县罗家口镇张家沟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家庭。

为了养活一家人,张爱萍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在农田里一待就是一天,张爱萍是被奶奶带大的。奶奶虽然没有不识字,但她却很喜欢讲故事。

那天,奶奶给张爱萍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曾经被地主霸占了土地,然后找人帮忙写状纸,结果却抓住她不识字的弱点胡编乱造,最后不仅没有维权,反而被对方骗走一笔钱。说罢,奶奶便叮嘱张爱萍:“以后要好好学习,要识字,你看看我,没有本事,就要被别人欺负!”

她的话被张爱萍记在心里,为了尽快增长真本事,拥有铲除坏人的能力,张爱萍不再贪玩,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孩子知道用功,做母亲的当然感到开心,但是她也担心张爱萍把眼睛看坏了,想着让他早点休息。

面对母亲的反复催促,张爱萍总有自己的应对之法。每当母亲念叨着让他放下书本早些歇息时,他总会先顺从地合上书卷,佯装躺卧在床榻上。待全家人的呼吸声渐渐变平缓,屋内只剩窗外虫鸣低语时,他才轻手轻脚地起身,从墙角摸出早已备好的油灯。

或许张爱萍就是一个适合学习的人吧?他的学业之路走得要比很大多数人顺利。中学毕业后,张爱萍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共产党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并在18岁那年成了我党的一员。

那时候,张爱萍的梦想就是上战场,他要和敌人进行面对面地搏斗。为了实现愿望,张爱萍把目标定在上海,如果找不到党的武装,他就转道去考大学。

1929年,张爱萍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四川,来到了上海,进入中华艺术大学暂时安身,学习期间,他又抽空找到上海的地下党,然后接下了宣传工作。

张爱萍在地下党工作的时间并不长,这年年底,他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4军。从此之后,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人的旅途。

有人说,带兵打仗,除了要看将领是否具备胆识,也要看其是否拥有军事天赋。若为天资出众者,在其入伍初期,旁观者便能从他身上察觉出大将风范的端倪。那么,张爱萍身上有吗?

1945年夏天日本投降后,以老蒋为首的国民党军队为打通津浦路、进攻山东和华北解放区,分批向山东解放区进犯。

经过近多年军旅生涯的淬炼,彼时的张爱萍早已褪去 “新兵” 的青涩印记。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与军事实践的磨砺中,逐步成长为一位深谙治军之道的领导者,此时的他正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

在敌人大兵压境,发起津浦路破袭战役的前一天,张爱萍却在视察前线之余,顺道游览了皇藏峪。马上就要打仗了,怎么还有心思游山玩水呢?华中军区司令员得知此事后,立刻找到张爱萍,责怪他分不清轻重缓急。

面对司令员的指责,张爱萍却只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那么,张爱萍此举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他真的分不清轻重缓急?

其实,张爱萍正是要借游览战争历史遗址,一方面追溯和汲取军事历史的智慧,一方面让自己从事战事的紧张氛围中缓和下来。人的情绪就像皮筋一样,偶尔给它松一松,反而弹性更好了,如果一直紧绷着,指不定哪天就断了。适时松绑的时刻,恰是为生命蓄力的契机。

在张爱萍看来,适当的松弛可以让他保持清醒的作战头脑。张爱萍不负众望,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英勇击垮了津浦铁路上的顽固敌人。跟司令员相比,张爱萍这个副司令情绪更稳定,眼光更长远,他有自己的一套作战智慧,而他的临危不惧和云淡风轻,则是大将之风的体现。

1955 年,在革命岁月中屡建赫赫战功的张爱萍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从1956年开始,张爱萍的事业重心出现了偏转,他开始“脱离”作战和军事工作,转而投身到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领域中。

在从事导弹事业的这些年月里,张爱萍次次亲临现场,作为最高指挥者,他必须在做到统领全局的条件下,还要做到事无巨细、心细如发,每个环节都要过一遍。那些深夜亮着灯光的指挥室里,留下他逐字审阅方案的身影;尘土飞扬的发射场坪上,印着他反复勘察工位的足迹。

当旁人劝他不必事必躬亲时,他总指着试验场说:“导弹事业差不得半毫分,指挥官的眼睛要能看见每个螺丝钉的光泽。”张爱萍总是在发射前一个月就到位了,协调会总要参加好几次,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摆问题,当场拍板,绝对不拖拉。

这些年月里,张爱萍恰似一枚永不停歇的轮轴,在岁月的齿轮间持续转动。金属打造的机器尚有因磨损而罢工的时刻,更何况是血肉之躯的凡人?

1980年,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奋斗大半辈子的张爱萍向中央提出离休报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中央非但没有同意,反而任命他为国务院副总理。

上任后,张爱萍继续从事国防科技相关的工作。1981年的一天,谢光选总工程师想请张爱萍主任可以在火箭上写下“长征三号”这四个字。他把这项工作交给航天部科研部的张浩青去办。

这个提议让张浩青犯了难,现在的张爱萍是国务院副总理,他的工作更忙碌了,而且张爱萍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她不想去麻烦老人家。

这个提议让张浩青陷入了两难境地。此刻的张爱萍同志正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身负国家重任的他,日常工作早已被政务安排填满。更何况,近来张爱萍的身体状况也不理想。对此,张浩青内心满是犹豫,实在不愿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拿事情去打扰这位为国家操劳多年的老人家。

但她又转念一想,“长征三号”火箭是当下我国最先进的火箭,而张爱萍将军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他是最合适的题字人选。

得知张爱萍因要做体检而住院后,张浩青就给张爱萍写了一封信。信发出几天后,正在工作的张浩青接到收发室打来的电话,说让她赶紧去取国务院发来的急件。张浩青拆开一看,呈现在她面前的是恰恰就是那“长征三号”四个大字。

看着眼前笔锋犀利的四个大字,张浩青不禁落了泪。

这四个字对彼此都有着不凡的意义,对于张爱萍来说,这四个字里面浓缩着这些年他在国防事业中倾注进的所有努力,而这四个字也是对他多年工作的一种认可。

后来,张爱萍又在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上干了两年。两年后的1982年,身心疲惫的他又一次向中央提出离休报告,这次中央经过严谨地考虑过,最终才免去了他副总理一职。

张爱萍是自愿离休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内情,所以当他们在新闻联播上看到张爱萍被免职的报道后,一个个都非常着急,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首当其冲,开始为张爱萍的后续工作做安排。他立刻跟工作人员说:“快让他到军委来,一刻都不敢耽搁!”

后来,在杨尚昆的安排和建议下,张爱萍成了杨尚昆的副秘书长,开始设立国防科工委,继续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

至于张爱萍真正的离休时间,那是在1987年。离休后的张爱萍将军毅然谢绝了官场的种种应酬,于喧嚣之外寻得一方宁静,过着闲适淡然的生活。他的日常远离了政务的纷繁,却对摄影艺术有着执着的热忱。每当有摄影展览举办,尤其是收到邀请时,他总是欣然前往,从不缺席。

1993年,热爱摄影的张爱萍担任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谁能想到曾经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如今摇身一变成艺术家了。

晚年的张爱萍清廉节俭,过着跟普通人一样的安稳生活。2003年7月,张爱萍将军逝世,享年93岁。

张爱萍将军的一生,如同波澜壮阔的史诗。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领域,他始终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离休后的他,在摄影艺术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用镜头记录着世间的美好。

张爱萍将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如今,虽然将军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名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来源:红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