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幽微处, 藏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在熟悉的时空中,亦有等待我们去挖掘的惊喜。2025年5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让读者踏入马伯庸构建的历史世界,在字里行间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收获一场知识与趣味交融的文化盛宴。
5.18
与马伯庸共赴一场
“历史显微镜”下的奇妙之旅
马伯庸笔下的
古今江湖
知己•知心读书会
活动回顾
从史书缝隙里打捞细节
在文字迷宫中触摸温度
2025
在历史的幽微处, 藏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在熟悉的时空中,亦有等待我们去挖掘的惊喜。2025年5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让读者踏入马伯庸构建的历史世界,在字里行间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收获一场知识与趣味交融的文化盛宴。
他的作品就像“历史盲盒”,
总能让我们在熟悉的时空里发现新惊喜。
01.
马伯庸与他的“历史显微镜”
作家档案解密
活动伊始,我们一起走进马伯庸的创作世界。
身份标签:1980年,内蒙古赤峰人,人称“马亲王”,以“脑洞+考据”双核驱动历史叙事。
写作特色: 以扎实的史料为“骨骼”,以脑洞为“血肉”,在真实与虚构间搭建奇妙的历史剧场。
代表作盲盒:《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食南之徒》、《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太白金星有点烦》、《龙与地下铁》等
从《长安的荔枝》中,我们看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小吏李善德在转运鲜荔枝这一“不可能任务”中的艰难求生,深刻体会到“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
《太白金星有点烦》则另辟蹊径,以太白金星为主角,用职场视角重构《西游记》取经项目,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现代职场困境相融合,令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
《食南之徒》以美食为线索,展现了西汉使者唐蒙在南越国的权谋周旋,饮食文化与政治博弈交织,趣味十足;
充满奇幻色彩的《龙与地下铁》,构建了一个龙与人类共存的奇妙世界,引发了我们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入思考。
每一部作品都是马伯庸精心打造的“历史盲盒”,
等待着读者去开启、去探索。
02.
读者与他的“思想碰撞场”
领读人“高能开麦”
阅读马伯庸的作品,
就如同与作者进行一场紧张刺激的“史料解谜游戏”。
在“思想碰撞场”环节,
郑老师、王老师、姚老师三位领读人闪亮登场。
郑老师:显微镜下的「双城记」——电视剧与原文的互文密码。
聚焦《显微镜下的大明》,郑老师展开纸上档案与银幕光影的对比实验,剧中帅家默的算学偏执被赋予了戏剧张力,但原文里“人丁丝绢案”的底层博弈更见血色。电视剧将烧黄册的冲突浓缩为高潮戏,而原著中歙县百姓凑钱买纸、胥吏层层推诿的细节,才是明代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真实纹理。
王老师:天庭里的「打工人生存指南」——《太白金星有点烦》的黑色幽默
解读《太白金星有点烦》时,王老师称之为取经路上的职场记,李长庚为“八十一难”做报表、替卷帘大将写报销申诉、在如来与玉帝间做端水大师,马伯庸用解构主义手术刀,剖开了现代职场的荒诞内核。
姚老师:当历史顽童遇上「圣斗士父亲」——马伯庸的家庭脑洞剧场
分享马伯庸的亲子故事时,姚老师揭开亲王的另一面:他陪儿子玩圣斗士游戏,会突然把“天马流星拳”改成“离离原上草拳”——招式特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浪攻击。这种把历史揉进生活褶皱的陪伴方式,让孩子眼中的古人不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会为马料发愁、会和儿子斗嘴的活生生的人。
三位领读人的分享如多棱镜,让马伯庸的创作宇宙呈现出多元光谱:既是考据严谨的史料解读者,也是戏谑现实的职场观察家,更是用想象力搭建亲子桥梁的家庭造梦师,其他读者对马伯庸作品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学交织的独特魅力。
经典句子分享
引自《长安的荔枝》: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点微茫希望
引自《显微镜下的大明》: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即使有些讲述者有意放低视角,也只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没了,或者说记录很少。
引自《长安十二时辰》: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引自《食南之徒》:天下至真者,莫过于食物。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从来不会骗你。
引自《龙与地下铁》:我们当鲤鱼的时候,都拼命努力,希望能早日跃过龙门,蜕去鱼鳞化身为,满心以为可以一步登天。结果一跳过龙门才知道,早有长安城的军队等在那里,把我们捉到这里的地下,每天围着隧道奔跑,别说天了,连光亮都见不到。可是我们已经被死死拴在这根该死的柱子上,再也没有出去的机会,大部分龙都认了命——只有那个家伙拼命反抗过。
引自《太白金星有点烦》:斗归斗,却不要做绝,绝则无变,终究要存一分善念,放得长久。
思维的涟漪早已超越书页,
漫向生活的每个缝隙。
03.
艾草锤与他的“时空经络图”
艾香里的历史课
从文字到现实,
我们将阅读的热情延续到了手工制作中。
马伯庸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元素,
恰逢端午节临近,
我们以“民俗”为经络,
通过制作艾草锤连接古今。
民俗彩蛋:
《长安十二时辰》端午驱邪——艾草锤驱散“加班怨气”
《大医》里的中医养生歌诀——边捶肩颈边念:肝经敲,胆经推,熬夜读书不伤胃!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